《鸿雁》歌词赏析
(2016-03-18 08:53:35)
标签:
教育文化 |
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
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
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
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
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
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
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
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
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青年词作者吕卫燕抓住这一特别具有寄托意义的鸟儿,记录了游子南下北漂的艰辛和留守媳妇的孤寂,抒发了他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浓烈感情,听来特别撩人心扉。当下时代在变革,社会在转型,利益在调整,但是人民的生活却一天也不能停止,这就迫使亿万民工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南下北漂,羁旅他乡,谋求生活,其思乡之苦、怀亲之情何以寄托?虽曰“鸿雁不堪愁里听”,然而却“听了《鸿雁》还想听”。为什么?心中忧愁无法排遣。正所谓:吟唱《鸿雁》为解愁,听了《鸿雁》愁更愁!
歌词中的人见到雁,触景生情,从鸿雁的境遇想到自己的境遇,用自己的感受猜度鸿雁的感受,人雁相惜,人雁合一,达到了高度吻合的境界。鸿雁原本栖息在北方,向南迁徙,也许不是它的爱好,而是寒冷的季节,骤然下降的温度不适宜它生存繁衍,迫使它远离养育它的草原,离开哺育它的窝巢,飞向遥远的异乡。游子离家的原因更为复杂,但是主要的还是为了谋求生存。游子与鸿雁,一样的艰辛、一样的愁苦!
然而不同的是,鸿雁虽然远离草原,但是还能雄飞雌从,互相厮守,对对迁徙。而人呢?为了生存,不能安居乐业、夫妻厮守,竟然远离故土,抛家别子,其境其情何以堪?鸿雁今秋南飞,来春北归,尚且有规律可循,游子思妇互相有个盼头,而人可能漂泊不定,羁旅他乡三年五载,归期无法预期,前途无法预测!“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所以游子之苦,甚于鸿雁之苦!“何日倚虚晃,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现实中实实在在的“琴声忧伤”,梦中难回的的“北方家乡”,回忆中的“草原温暖”,使游子的感伤逐渐梯度升级,达到悲痛欲绝的地步,“于是借酒浇愁:“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所以在这变迁的时代,在这聚少离多的众多人群中,《鸿雁》一曲一经播出,那感人忧伤的歌词,那跌宕起伏的旋律,那悠扬浑厚的马头琴声,那苍凉缥缈的呼麦号子,不管是游子还是留守媳妇都会引起强烈的共鸣,一时间被广为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