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三原则:
敬业.节用.爱民
——《论语.学而5》赏析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驾驭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3。敬事而言:敬事,敬业,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而,连词;言,承前省略了“敬”字,敬言 ,谨慎言语,说话要算数,做到恪守信用,诚实无欺。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忙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要根据时令,不要耽误了老百姓的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如果)要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这样大小的国家,就要做到有敬业精神,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又要恪守信用,做到诚实无欺;就要做到节约财政开支不铺张浪费,又要爱护官吏臣僚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役使百姓要不耽误农时。(做到这样,就能驾驭、治理好国家)
【赏析】
治国之道,首先要从大的方面确立原则。那些是治国必需确立的原则呢?在孔子看来,执政者要治理好国家,要坚持以下三方面的原则:一、统治者要有敬业精神、要有诚信。作为统治者,要严肃认真地处理国家大事,所办的事所说的话,要恪守信用,诚实无欺。二、统治者要节约开支,避免铺张浪费,爱护官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待遇,使他们卖力工作。三、役使百姓要根据时令,应注意不耽误他们的播种、收获。这些都是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
孔子的治国之策,曾经被康有为、鲁迅批判,认为孔子是在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孔子的“爱人”,不是指爱老百姓,是指爱官吏臣僚。康有为说,“本章里所说的‘爱人’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更尖锐地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而我却认为,孔子的治国之策,不仅不该受到批判,还应该得到赞扬、提倡。孔子的治国之策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全面的。因为官吏臣僚,对于老百姓是统治者,但对国王却又是被统治者,他们也应该是“爱人”中的“人”的一部分。爱管理人员和爱平头百姓应该是不矛盾的。当然,爱管理人员容易做到,爱平头百姓难于做到。但这并不能否认管理人员作为“人”的一部分。当然,“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最为难能可贵!统治阶级不直接生产社会财富,而使用社会财富。社会财富是老百姓创造的,统治阶级行政成本高,挥霍浪费多,老百姓的税赋负担就重,老百姓的生活就苦;为了国防、治安和水利等公共事业,让老百姓负担一定的徭役也是必须的,但是要有度,要不影响老百姓的播种和收获。
纵观历史,国家兴衰,时局稳乱,无不与此有关。凡是坚持这些治国原则的王朝就兴旺、就稳定,凡是违背这些原则的王朝就衰弱,就混乱,甚至走向灭亡。“半部论语治天下”,历史是一面镜子。现今统治者到底是无耻,还是无知,怎么可以这样背离这些治国原则?敬业、诚信、节约、爱人,那些方面做到了呢?还谈什么“三个代表”还谈什么维稳?还谈什么实现伟大复新?还不反腐倡廉、还不减负节支、还不公平分配、还不修养生息,恐怕离乱、离亡无日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