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中的新西兰---奇遇与趣游

标签:
新西兰旅游奇遇趣游 |
分类: 旅游与摄影 |
虽然这次新西兰之行,我们遭遇了一些倒霉的经历,但更多的是一些奇遇和有趣的旅游历程,当然还有小陆这个旅游伴侣,这些都成了这次新西兰旅行中的花絮和令人回味的旅行故事。
汽油箱盖不翼而飞,橙子临时取而代之。这是在北岛旅行中碰到的一件奇怪有趣的事情。我记得从奥克兰开车大约行驶了一百多公里,小陆感觉油表下降很快,临时将车拐进了加油站准备加油,打开邮箱才发现油箱盖不翼而飞。我们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办?我的同学伟建提议用橙子代替,一试还真管用。这一招戏称为他的专利。
事后小陆在陶朗加找到一家汽车零配件商店买到了型号合适的油箱盖。根除了邮箱隐患。
经与租租车公司联系,同意报销油箱盖的费用。从此,我们每次提车都要看看油箱有无盖子。事后,我们聊到这件事,都有点后怕。一个没盖的邮箱,就像一个火药桶,随时都有可能途中爆炸。
这世上真是无奇不有,无独有偶。这是在南岛的瓦纳卡山顶上,一辆老外的车机油箱的盖子跑掉了,与我们车发生的问题有点相似。于是小陆用橙子代替油盖帮忙解了燃眉之急。
小陆,在我眼里不仅是一个路路通人,简直就是一个新西兰的活雷锋。他也是我们这群人中最受欢迎的人。
站在一旁的老外,用难以置信的眼光看着小陆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就为他们解决了天大的难题,又惊又喜连声说道“great"。我幽默地对他们说“这是我们的intellectual
property”,大家闻之都笑了。
在南岛特卡波我不慎将旅游前刚买的剃须刀遗失在房间里。后经小陆联系剃须刀在房间被找到了,但我们此时远离特卡波五百公里之遥无法取回。恰巧我的一位同事正好在特卡波摄影,在与她取得联系之后,托她从新西兰将剃须刀带回了深圳面交于我。剃须刀失而复得也算是这次旅行中一个机缘巧合的趣闻吧!
这是小陆带我们去看的一个景点。新西兰乳腺癌基金会为防止乳腺癌推出的一个募捐活动,在此设了一个点做宣传。铁丝网上挂满了形形色色的胸罩,小陆介绍说,一方面是为了减少乳腺癌的发生鼓励女性尽量不戴胸罩,二来从中挑选出可以二次销售的胸罩作为捐款。这的确是一个好创意。
这是在南岛行程中,小陆将车停在了一个名叫杰拉丁小镇上,让我们大家下车方便方便。但小镇上的演出吸引了我,这群人顶着烈日认真地演着节目,观众比跳舞的人还少。演出结束后,我上前与他们搭讪。他们就是当地一群居民,每周义务到各地演出。这是我在新西兰看到的唯一演出。
这位巨人引起了我的好奇,在他们演出离开前,我提出了与他合影的请求。
照片上穿红色衣服的女士姓陈,多年前就来到了新西兰基督城,目前在新西兰安家落户了。照片左侧的两位女士是她的同学。她们同学仨在万里之外的新西兰相会,也算是人生的缘分。
我们一到基督城,陈女士就到机场接我们,以一个主人的身份热情接待我们这些来自国内的“老外”。
晚上大家聚在一起打火锅,身处异国他乡,吃着地地道道的中国饭菜。让陈女士似乎回到了家乡,我们也有异国回家见亲人的感觉。这是我们新西兰旅行中最温情的一幕。
在但尼丁时,小陆提议到海边去摸青口、鲍鱼。于是在清晨退潮时分,我们一行步行到海边。
小陆脱掉鞋,挽起裤腿,赤脚下海,在礁石缝隙中寻摸青口和鲍鱼。为了安全,我们只能在沙滩上边玩边看小陆在涛声中寻找海鲜。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平衡,个人下海捕捞海鲜是有严格限制,太小和太多都不容许。据小陆介绍,国内来的人,常常用蛇皮袋捕捞海鲜。人比人,丢死人。
时间过得真快,涨潮了,海水一浪推着一浪向岸边冲来,我们该撤退了。大家看着手中的战利品很High。当晚,我们将自己捕捞的青口和鲍鱼做了一顿海鲜。青口的鲜味扑鼻而来,但一口咬下去,满口的“小石子”咯的牙痛,我本能地吐到了餐桌上,定睛一看原来都是货真无价的小珍珠。看着这些小宝贝,我也只能望珠兴叹,遗憾作罢。
在新西兰自由行中,有两位房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基督城我们订了一栋带有前庭后院,车库的house。当我们走进房间时,未见房东的人,只见放在桌面的小纸条。我仔细阅读了纸条上内容,可以感觉到房东的热情、细心,以及对我们的充分信任,将房子交给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过夜人。这是一位见字未见人,见字如见人的好房东。
这是我们在但尼丁租下的房子,房东是两位老人,儿女都在外面工作。老两口管着一个大牧场,养了许多良马,自己过着清静简朴的日子。记得那天我们到达时才发现,比网上预定的房子少了一间,老人立即将儿女的房间腾出了一间给我们住。这件事让我很感动,离开那天,当我提出请两位老人与我们合照时,他们欣然同意。这也是在新西兰与房东唯一的合照。回国后,按老人名片上的邮箱我将照片发给他们,至今也未见回音。他们现在可好?
这是小陆的标志性的笑容,一笑露出满口的白牙,笑声爽朗。一见面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小陆江苏南通人,九年前来到新西兰。来新西兰之前,我从微信上看到他的照片,怎么看都像一个被通缉的犯人。但在机场见到他开心笑脸的瞬间,我就认定他是一个可以接纳,很靠谱的好人。果然,一路同行,我的感觉没有错。
从小陆的钢管舞的动作,你能猜出他的年龄吗?小陆给人的感觉,不仅乐观,而且充满活力,看上去就像一个三十多岁小伙子。但后来我得知,他也是知天命的人了。
小陆不仅为我们开车,还兼任导游。沿途景点,风俗人情,小陆就是一个活字典。这是他在一个酒庄里给我们介绍酒桶的制作。
来到住地,小陆常常到厨房打杂,当当下手,偶尔给我们露两手厨艺。与小陆的闲聊中,他来新西兰后,时常参加教堂的慈善活动。出国后,仍然保持善心不变。
小陆一路上与我们共餐,没想到他竟然是一个大肚皮。跟着我们这些人,每餐都只能混个半饱。但他忍着一声未啃,直到回到南岛基督城,我们才从他的朋友陈女士的口中获悉。为此,我们向他表示歉意,他用他标致的笑容作答。从此,“你再多吃点。”成了我们对他的口头禅。
在新西兰的公路旁随处可见写着“GIVE
WAY"的交通标识。它的英文意思就是让路,我理解是让对方先通过。每次小陆首先将车停下来或减速,看看对面或左右方向没车再通过。公路是大家的,需要共同分享,能让则让。其实在任何公共场所都必须遵规和share。遵规是法律意识,分享是公众精神。虽然我没有开车,但小陆一路的言教举止让我受益匪浅。这是小陆给我在新西兰上的最好的一堂课。
从飞抵新西兰的第一天,直到我与他告别离开新西兰,我一直与小陆同居。房间不够,他就睡客厅。不论他晚睡或早醒,他都习惯摸黑看手机。这是我在皇后镇偷拍他关灯玩手机的一张照片。小陆是我遇见的一个做人有底线,有责任,心底善良,乐观,乐于助人的好人,也是我在新西兰结识的一位终生难忘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