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三十八年,换了好几个岗位,在我退休前的2009年10月份,我来到了专家诊疗中心,也是我最后的工作岗位。我在这里度过了整整两年七个月,一直为孩子看病,直到我锁上办公室的门最后离开的那一天。从此,我再也没有返回到这个岗位。回想五年前在此工作的许多点点滴滴,不禁让我感叹唏嘘。。。。。。
春节就是休闲
过了年对于一个满五十九虚六十的男人其实意味着就是进入六十了。过了这么多春节,今年我才真正体会到过年的感觉-就是休闲。
还不到放假的日子,我就提前一天为自己放了假,与太太和岳母一起离开深圳到周边过年去了。这个年是我有记忆的年以来,过得最休息最休闲的一个年了。每天起床遛狗,锻炼,看报,看书,看电视,陪着家人购物,逛街,按时午睡和夜寝。不知何故,我的食欲也特好,饭量让我的太太大吃一惊,我平时从来不吃零食的人,也常常忍不住时不时翻点零食吃吃。那个舒服,那个轻松,那个休闲,我难以言表。
过去或多或少都有点牵挂的其他事情和人,常常休而不闲。年轻的时候牵挂同学,常常初一出门初四才回家;中年的时候牵挂工作和同事,常常在工作岗位和同事的聚会中渡过新年;晚年才真正牵挂家人和亲人,与家人呆在一起过节。这次离开深圳,一下子好像到了另外一个星球,除了回回同事朋友的春节问候,除了给家人打打电话,我的手机也好像过了一个年,特别的休闲,没有什么动静。没有电脑,不能上网,一下子回到到了过去,脑袋真正也放了一次假,休了一次闲。
过年就是要这样,为什么过去我没有这种感觉呢?可能自己没有活明白吧!
2011-2-9 21:09写于蛇口桃花园
治病要忘病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生病了,患了高血压、焦虑抑郁症。他从外地回家治病。我有幸与他聊天,谈起他患病的经过和治病的情况。我的第一印象,他与几年前有了很大变化,过去在一起谈天谈地就是不谈身体和疾病,因为那时他很自信,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有病之人。现在大不一样,不仅话不离病,而且对治疗过程的每一点细节都很在意。过了几天,我再次遇见他,我给了他一句建言“治病要忘病”。他听后觉得有点道理。
从目前现代医学的观点,有相当一部分疾病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何谓心身疾病?通俗而言,就是由心理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躯体疾病,其中包括高血压。我朋友没有高血压家族史,血压一向正常。最近一年,由于父母相继去世给他打击很大,接着公司发生两起人员死亡,和人事纠葛,给他心理造成巨大压力,血压一下子飙升起来,失眠紧张,最终出现焦虑抑郁症。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后血压下降,但一直波动不稳定,情绪起伏较大。回到家后,每天按时服药,但是效果不太理想,始终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能否恢复。我认为,他主要是成天泡在了病中,没有忘掉自己还是一个正常人,失去了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生活。
对待疾病要正视,要重视,因此必须正规的治疗。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有病不等于我们就不是正常人。我个人以为,病人应该是一个有病的正常人。在治疗的过程中,除了检查和治疗时记住自己有病之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应该忘掉疾病,积极参加一切正常人的生活和工作。这样才能从身心两方面配合达到治疗的效果。我观察过周边的患有癌症的人,凡是治疗存活下来的人,都是忘病的人,他们不是照常工作,就是积极参加一切有益身心的活动。反之,癌症夺去生命的一半以上的因素是心理压力太大,最终不是吓死,就是郁闷而自死。
其实说白了,忘病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治疗,因此治病要忘病,忘病能治病。
2011-3-5 09:33写于蛇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