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预防过敏,不是回避,而是积极地去适应

(2016-08-25 15:46:23)
标签:

杂谈

分类: 过敏预防

 

最近我连续接待了好几位母亲,她们都有一位过敏的孩子。为了防治孩子的过敏性湿疹或/和胃肠道过敏,妈妈们先后都接受了医生的建议,配方奶粉喂养的孩子,改喂水解后的配方奶粉;母乳喂养的妈妈为了孩子,就从自己吃的食物中一种一种的耐心筛查,寻找出其中可疑的过敏食物暂停不吃。

在这些妈妈的努力下,孩子的过敏湿疹或/和胃肠过敏症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看到孩子过敏症状的好转,妈妈们都很高兴和欣慰。但是,下一步怎么办?是维持现状,继续吃水解牛奶蛋白配方奶粉,抑或妈妈继续不吃那些可疑的过敏食物?还是逐步地让孩子去适应普通配方奶粉,由深度水解过渡到部分水解,进而最终恢复到普通配方奶?妈妈在暂停不吃可疑食物三个月后,能否可小量再试吃一下?如果让孩子再次接触普通奶粉或尝试可疑过敏食物,再发生过敏怎么办呢?妈妈们进退维谷左右为难陷入了困惑,不知该如何是好?

在预防孩子过敏从第一口奶做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家长不太理解使用水解配方奶粉预防孩子过敏的真正目的,这就是一方面是为了暂时减少牛奶蛋白对孩子的过度刺激所产生的种种不适,更为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逐步适应过敏牛奶蛋白的机会,即从开始吃完全水解牛奶蛋白配方粉,到深度水解,再过渡到部分水解,直到孩子完全适应吃普通配方奶粉。这就是一个让孩子缓慢适应接纳普通奶粉的过程,也是一个让孩子的免疫功能得到学习锻炼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让孩子尽量回避普通配方奶粉的过程。因为过度担忧害怕而一味回避过敏原,孩子的免疫功能就会失去学习适应的机会,体内异常的免疫功能就不会得到纠正的机会,那么孩子的过敏性疾病不但不会减少或减轻,反而会像魔鬼缠身伴随终身,致使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健康。

以上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母乳喂养或辅食添加中对过敏原的防治,这就是让孩子从小量尝试过敏食物开始,逐步增加过敏食物的接触量,直到最终能接纳过敏食物。

在心理学上,纠正孩子的恐惧症,就是采取一个系统脱敏的办法。越是孩子害怕恐惧的东西,越是要让孩子去接触和触摸,而不是逃避。具体的做法就是从远至近,缓慢地让孩子走近恐惧的对象。最终让孩子从心里上彻底克服恐惧心理,实现治疗的目的。

预防过敏原的原理也是如此,不是回避,而是积极地去适应。在防治过敏性疾病的方法中,也包括了系统脱敏治疗。这就是将孩子最常见的过敏原,制作成注射液,小量间断地点刺在孩子皮肤上,通过过敏原的系统脱敏治疗,调整孩子的免疫状态,最终达到治疗孩子过敏性疾病的目的。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让孩子既积极又慎重地去适应这些过敏原呢?

我们都知道,所谓过敏与不过敏往往是相对而又变化的,这就是说,孩子今天因过敏不能吃的食物,也许过一段时间就不过敏了,可以接受能吃了;反之有些孩子今天能吃的食物,何许明天就有可能成为过敏食物。这种对食物过敏与不过敏的转换,关键不是食物本身有所改变的缘故,而是孩子体内的免疫状态发生了变化所致。因此,父母唯一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就是暂时让孩子规避过敏食物三到六个月后,再让孩子去尝试一下曾经过敏的食物,给孩子的免疫功能一个再学习适应的机会。不要因为大人害怕孩子再发生过敏,而让孩子一辈子逃避过敏食物。逃避会让孩子失去重新接纳过敏食物的最好机会。比如防过敏的配方奶粉就是遵循这个原则,从百分之百的完全水解牛奶蛋白配方粉开始,逐步转换为百分之八十的深度水解牛奶配方粉,再到百分之四十的部分水解牛奶蛋白配方粉,表面上看来让孩子吃水解配方奶粉是在规避过敏的牛奶蛋白分子,实际上换个角度看,这就是让孩子慎重地积极地由少到多逐步增量地去接触适应过敏的普通牛奶成分的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孩子体内免疫功能发生了对过敏食物从量变到质变的“态度转换”,进而实现让孩子由排斥到最终包容接纳以往过敏的食物。

我们还知道,所有的过敏反应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绝对地能吃与不能吃的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在给予孩子尝试那些曾经过敏的食物时,一定要从最小量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边吃边看。如果小量食物的接触,孩子就过敏,那么过三到六个月再尝试;如果少量吃不过敏,多吃就过敏,那么就继续少量吃,而不是简单地让孩子一点也不吃。对于这些孩子少量能吃的过敏食物,父母可过一段时间再让孩子一点点的增量试试?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发生。所以,我们对于孩子过敏问题,应该采取有一说一,千万不要将此问题过度泛化,谈敏而色变,更不要因敏而废食。

预防过敏,不应消极回避,而是积极慎重地去适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