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澳,一个有故事的渔村

标签:
香港大澳 |
分类: 旅游与摄影 |
结束了忙绿的十月,终于可以喘口气休息了。趁着周六休假的日子,一大早避开过关的人群高峰,我随原工作单位儿科老同事一行十六人,顺利地抵达了香港。
香港的早晨非常的安静,车辆不多。街面依然干干净净,人行道上可见跑步、快走晨练的人,有的是年轻人、有的是上了岁数的老人。我坐在大巴的窗前,欣赏着窗外的香港晨景。香港“占中”已经一个多月了,但是在屯门这一带,人们的生活似乎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一切如常。
从深圳湾口岸乘坐大巴大约一个小时就来到了屯门码头,刚好赶上去大澳渔村的渡船。这天天气格外得好,不冷不热,蓝天白云,海风徐徐。我们坐在小船的顶层,摇摇晃晃,优哉游哉。人的生活突然换了一个节奏,从紧张繁忙的工作中跳出来,过一天休闲的日子,那个感觉非常得爽。
大澳渔村在何方?我一点也不清楚。以前我出去旅游,都要做点功课,这次完全是我的同事一手操办,我就是跟着感觉走。小船的左前方就是香港新机场,船一直沿着新机场边沿前行。头顶上方时不时有飞机起落。回来后,我查了一下资料,才了解大澳渔村,位于香港的西南角的离岛区,几乎算是香港的最西边,正对面就是广东的珠海了。
大约四十分钟左右的航行,小船靠在了大澳码头。我们一行首先步入了大澳的土产市场。狭长的街面两侧挂满了海鲜,整个街面弥漫着扑鼻的鱼虾味。任何一个人,走进了这个海鲜的世界,都很难控制自己的钱袋,个个都采买了一点海货带回家去尝尝,当然也包括我这个几乎难以购物的人。
穿过土产市场,我一眼就看见了沿海岸修建的水上棚屋。大澳渔村平实的土地无法给蜑民带来安全感,遂使他们在潮汐涨退的海床上以木材搭屋,水上棚屋由此而来。此后,蜑民世代在水上棚屋聚居,延续至今。但令我吃惊的是,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大澳人,为何这么眷恋棚屋?
沿着蜿蜒的海岸,我们一行边走边吃边照相。大澳渔村的豆腐花放点姜汁,顿时味道奇特!吃了那么多的豆腐花,唯有大澳的豆腐花让我回味无穷!
在大澳渔村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我发现渔村的居民大多数是老年人。他们不是在打理自己的店面,就是在家门口织着渔网,晒着刚刚下船的鱼虾;有的年老行动不便的老人就歇在家里,躺着靠椅上晒太阳,一副颐养天年的悠闲自得的样子。大澳渔村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老年人的世界。年青人都到哪里去了?出岛打鱼去了?还是离岛打工去了?他们还回来吗?我没有时间再去了解老人背后的故事,以解开我心中的疑惑。
一群中学生正在路边围着一个“垃圾桶”,一个老师摸样的男青年,正引导学生猜测这个“垃圾桶”里放的是什么东西?我好奇地凑上前看个究竟。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看上去像个“垃圾桶”摸样的东西,里面竟然放着一个轮椅。一个偏离的小渔村,一个老人的渔村,有人在路边安放着一个轮椅,这是为什么?这是谁干的?让我内心震撼,感动,内疚。。。。。。
接近中午时分,我们受到一群身穿白色T恤的年轻人热情地接待。原来他们是来自香港岛的义工,利用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自愿到大澳为大澳历史博物馆做义务讲解。
大澳历史博物馆是一栋白色两层西式洋楼,耸立在大澳渔村小码头旁边的小山丘上。这栋小洋楼是一百年前的警署,也是香港新界最早建立的警署之一。一位义工小妹,引着我们参观历史博物馆,细心地讲解着一百多年发生在这栋小洋楼里的故事。从当年与海盗的炮战,到警署内部的相互枪战。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就从这位小妹口里娓娓道来,连接成一段大澳渔村的百年历史。讲者用心,听着用心,我的思绪不知不觉地被带到了一百多年前的香港。香港的百年史如同大澳这个小小渔村的演变史,不同的是整个香港就是一个大渔村慢慢地演变变为一个国际的大都市。
有人将大澳渔村比喻为“东方的威尼斯”,我没有去过意大利的威尼斯,所以无法将大澳与威尼斯作一比较,加以评论。大澳谈不上有多么美,但是,大澳渔村的的确确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可以说它就是大香港的历史缩影。如果你是一个对香港历史很感兴趣的人的话,那么大澳渔村就是一个很值得去的地方,一个值得小住一下,与大澳的老人坐在一起,喝喝茶,听听香港故事的地方。

乘船去大澳岛
下船进入了大澳的街道
水上棚屋
在街头喝豆腐花
岛上都是老人
街边放着轮椅,为需要的人提供便利
前往大澳历史博物馆的途中
义工为我们讲解大澳的历史
夕阳下的大澳,一个美丽有故事的小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