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邮箱看到一位家长发来的邮件,她在邮件里这样写到“尤老,您好!请教您一下,我们家2岁小男孩,在家话多,出门见生人就害羞,甚至将脸都藏在大人身后,怎么办啊。”我思考了一下,给这位家长做了如下回复“孩子交往中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孩子的交往来解决。”
现在的孩子中像这位家长反映的孩子交往问题还真不少,有的孩子在家像只凶老虎,出门反而胆小如鼠;有的孩子不论在家还是出门都不敢主动与人打交道,比如害羞、害怕、见生人就躲。。。。。。
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出现交往的问题呢?孩子的交往能力培养最初缘于孩子出生后感觉系统受到的各种刺激,比如产道的挤压,皮肤的接触,每天的抚触、洗澡、孩子吃手、抬头翻身、辅食添加、坐和爬等,这一切都可以对孩子的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和位置觉等带来不间断而有益的刺激,这些刺激传到大脑,锻炼了孩子的感觉运动统合能力,为交往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这些交往能力不佳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婴儿时期缺乏足够的感觉刺激的后果;再后来就是让孩子长期呆在家里,很少出门与孩子和大人交往,尤其是极少与孩子一起玩,进一步让孩子失去了与人打交道的机会;最后,我发现孩子的胆小,是大人在平日经常吓出来的。比如孩子在发育中,不小心碰了头,行走时摔了一跤,这时家长往往大惊失色,这样在无意中助长了孩子的胆小;有时在孩子与孩子的玩耍中,孩子之间有矛盾时,不是积极鼓励孩子主动解决矛盾,往往采取错误的消极回避或躲避的方式,这样也妨碍了孩子交往能力的进步,使孩子产生了人际交往的恐惧心理,养成了孩子的社交退缩行为。直到孩子大了家长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那么如何克服孩子胆小退缩的消极行为提高孩子的主动交往能力呢?
我以为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鼓励孩子多与孩子玩,多到各种场合,接触各种大人,这样在交往中孩子才能慢慢克服胆小退缩的行为。
这样一个很简单的交往道理为什么这么难做到?我看到大凡有交往障碍的孩子背后始终都站着一群强大的成人,张开着自己的双臂,只要孩子遇到交往的困难,不是鼓励孩子继续交往而是随时去接待和抱住害怕不敢交往的孩子,这样孩子的交往行为自然而然在大人的呵护之下不进而退。我以为这是孩子目前交往难以进行的最大障碍。
家长您离孩子远一点,让孩子有更多独立交往的空间,家长您一定要狠狠心将孩子啄出家门,让孩子与更多的人接触,孩子的交往能力才能在交往中得到提高,交往障碍的心理也才能在交往中慢慢消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