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来西藏察隅做义工----下察隅的路(二)

(2012-06-21 09:38:34)
分类: 旅游与摄影

在行驶了三百多公里后,在然乌湖处,汽车驶离了318国道,向左拐上了201省道。小朱告诉我,这就是通向察隅唯一的公路。说是省道,其实就是一条土石路。沿路都可以看到修路大军正在忙碌。司机巴桑介绍,经过这两年的道路改造,现在的路况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再过一年,道路竣工后,从察隅出进就方便多了。

这一路我们翻越了第二座雪山-----德木拉山,海拔四千八。不过汽车翻过哑口的实际海拔只有四千六而已。这里的情景有点像阿里,山上除了草甸之外,一片荒凉,一点也不像林芝沿途的青山绿水。一打听原来这里属于昌都地区,翻过了哑口才进入察隅县的地盘。偶尔在公路的两旁,可以看见一片一片的帐篷。小朱指着这些帐篷,告诉我这些帐篷里的人就是上山挖虫草的队伍。每年五六月份,是挖虫草的最好季节。近两年当地藏民慢慢了解到虫草的巨大经济价值后,挖虫草的队伍越来越大。为了争夺有限的虫草资源当地老百姓经常发生打架,当地政府不得不派出工作组进驻山里调解矛盾。

当汽车翻过垭口下到半山时,从汽车的窗口就可以看见满山笔直的亚热带树木,山涧溪水弯弯曲曲,像一条条绿色的飘带,飘绕在山谷间。随着海拔高度的缓慢降低,路边的江南景色越来越美。小朱很兴奋地告诉我,察隅就是西藏的小江南。翻越德木拉山前后不到两个小时的光景,眼前景色的变化万千,不知不觉中将你从藏西一下子飞回到了藏东。哇塞,难怪有人说这里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吉普车在颠簸不平的泥路上遥遥晃晃地行使,有的路面由于正在施工,我们不得不停在路边耐心等待,有时一等竟是两个小时。没办法这就是下察隅的路,不仅行路难,而且行路险。一路上途径多出塌方处,尤其是在318国道通麦大桥附近,可见多处泥石流冲刷的路面;在201省道上路弯坡陡险象环生,因此这里的车祸常常发生。据说,近几年来在援藏干部中,死于车祸的人不少,其中林芝地区就有两人死于车祸。看来援藏也会有牺牲。在写这篇博客时,昨天传来在八一镇到波密的318国道上有发生一起重大车祸,一面包车坠落山涧,车上十人全部死亡。听后有点心惊胆战毛骨悚然。

    后来我在察隅县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时间,才体会这里什么都好就是交通太差。由于行路难,危重病人是无法及时转运出去,即使需要转也很有可能死在途中或被折腾个半死。因此这里的老乡一旦病重也不愿意转院,说死也要死在察隅。这无形之中给当地县医院增加了巨大的医疗压力和风险,而这里的医疗环境和条件又无力承担这种巨大的压力和风险。我来后才切身感到,来察隅援藏不容易,不仅路途遥远,而且风险很大。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医疗风险,在这里就是病不得,伤不得,必须健健康康才行,否则有可能永远安眠在这里了。当然有关这个话题我会在后面再谈到。

我们在天黑前进入了察隅县城,受到了县医院王院长、格桑和次央的热情接待。察隅县城海拔只有两千五百多,比起林芝八一镇低多了。县城不大,只有三千多人。几条街道,不到几分钟就可以跑完了。

晚餐后,我住进了县援藏干部的宿舍。这是一栋专门为援藏干部修建的三层小楼,在县府大院里。房间里有洗手间,配有电热水器。楼前有一个小院子,左侧一楼有一个小食堂。这里住的就是援藏的深圳干部。我就住在小朱的房间里,条件如此之好,有点出乎我的意外。来藏多次,这次是最最舒服的一次。

好好睡个觉,明天我就要开始我的义工之旅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