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是谁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2011-10-19 17:36:14)
家长经常因为孩子的厌学、发脾气、烦躁不安、不能与家长沟通等问题来咨询,其实这些问题都只是表面的,孩子深层的心理问题是内心的不快乐。孩子不仅对学习,对其他绝大部分事物都没有兴趣,缺乏热情,更没有主动性,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学校、比喜欢家长、不喜欢看书、不喜欢出去玩……,厌学只是一个方面。
孩子是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孩子就什么都想摸摸、看看、尝尝,但是,家长总是千方百计地限制孩子的各种尝试,不让孩子在地上爬、不让孩子玩土、不让他们东摸西摸。再大一些的孩子总想出去玩,想和小伙伴一起玩,想和小动物玩,到了外面就不想回来,但是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干这些事。在孩子8岁以前,孩子的主要乐趣就是玩,但是家长希望孩子学习,甚至从胎儿时期就开始教育,让孩子不胜厌烦。上了学以后,学校的限制更多,即使下课也不能到操场上自由地活动。其实孩子是在玩中培养学习兴趣的,对大自然的探索、人际交往中的比较、生活环境的需要,这一切都会自然激发起孩子要学习的欲望。因为不学习就什么也不知道,跟小朋友就没法一起玩。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让孩子玩够了,他自然就愿意学习。如果我们一直能保持孩子对生活的热爱,他的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他自己就会鞭策自己学习的。另外,运动本身会促进人提内的快乐激素的分泌,运动少的人容易烦恼。
第二个方面,家长总是不愿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例如孩子想看会电视,家长:说出去活动活动多好啊!孩子想出去玩的时候,家长说你为什么不多看看书呀!包括买玩具、书、运动等,家长总是设法说服孩子按照大人的愿望去做。有个中学生抱怨说:“我从小到大,一直是按我妈的意愿做任何事,我有意见她也会说服我,我觉得,我自己的想法从未实现过,我特别痛苦,我妈妈不能理解我,我什么也不愿意跟她说,我讨厌她让我干的任何事!我觉得活得特别没意思!”家长是含着眼泪来咨询的,她绝没有想到,自己也是一片爱心,一切都为孩子考虑,可是孩子却如此痛苦。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例如周末是写作业还是出去运动?哪个对孩子都有利,孩子做自己选择的事情当然有兴趣。
第三个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信任、欣赏、挑剔、否定、专制、批评、冷漠,还是怀疑的……。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说孩子:“你买这些书看吗?你看得懂吗?你看你把衣服都弄脏了!你看你吃饭是什么样子?!你考第几名啊?为什么别人能考好你就考不好?!……”如果你是孩子的话,你会快乐吗?家长要多鼓励和欣赏孩子,孩子就会自信和开朗,而家长的怀疑、挑剔和批评只会引起孩子强烈的不满、烦躁和逆反心理。
第四个方面,现在许多家长替孩子做事情,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也什么都不做,我们以为他很幸福,其实孩子一方面变得懒惰,一方面觉得生活枯燥乏味,对自己的“无能”沮丧自卑。快乐是在劳动实践中来的,孩子能亲手解决问题、创造发明新东西,有能力干许多事情,他会感到自己很有价值,很充实,这个快乐是从书本中找不到的。
第五方面,很多家长希望孩子一心学习,心无旁骛,但是,学习本身确实是很艰苦和枯燥的,孩子的许多快乐是来自于和同学的交往,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由于家长的干预,有一些同学没有什么朋友,也没有兴趣爱好,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情绪变得很不稳定,很容易压抑、郁闷和焦躁,如果孩子没有快乐的来源,他们当然会感到痛苦。所以,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宣泄情绪的方法,通过他们喜欢的健康的方式来让自己保持快乐的心情,例如运动、旅游、交友、音乐、绘画、创作等。学和玩相互促进,这样最好。
(心理咨询热线:010-65132928)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