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风景中的人类——青春语文·温德斌教学设计研究3:九年级第三单元群文教学设计
(2020-06-10 22:24:33)
标签:
转载 |
按:叔本华的著作《风景中的人类》,这个书名触发了笔者对本单元的设计灵感,借这个书名,粗浅地和学生一起探讨古代散文中景物和人的关系。同时,书中有些观点和名言也可以借用在本次群文阅读的课堂上。
本单元三篇文言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在单元提示中,教材这样表述: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游目骋怀,纵情山水,可以让人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史文化的底蕴。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基于此,教师想利用求同比异的思维去整合这样三篇经典古文,从中探讨人与景物的关系;找到文人们之间胸怀和情趣的差别。当然,这是有点带有复习倾向的群文教学,毕竟这么三篇经典的文言文不太可能在一两节课就解决教学内容。
一、导入
二、回顾并蓄势——找读课文中经典的“景”
三、文本研讨——找到三篇课文风景中的“人”
导语:没有人的风景就成了一种缺憾,注意人的风景,是一种稳定的风景,没有了人的风景就少了一些美丽和灵性.
步骤1、三篇文章中都有哪些“人”
岳阳楼记——迁客骚人
醉翁亭记——
百姓 众宾客
湖心亭看雪——舟子 金陵人 张岱
步骤2、以上这些“人”和景物的关系?
1.迁客骚人与景物的关系。
2.那么,醉翁与景物的关系和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欧阳修难道不是迁客吗?
3.《湖心亭看雪》中的人物与景物的关系
在作者眼中,舟子被作者排除在西湖雪景之外,在风景之外。而金陵人在风景之中。张岱呢?张岱一方面将自己置身于风景之内——“湖中人鸟声俱绝”,一方面心灵又跳出雪景,将“心眼”置之于风景之外,似乎从航拍的角度来看待——“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他是飘逸的,超脱的,向外的,更是向内的。
讨论举例:
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里的人感觉很小,小到几乎看不见了,他几乎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直接成了自然的一部分。
生:《醉翁亭记》里的人也在山水之中,他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和滁州的百姓以及下属们,在山水中徜徉,甚至酒宴也在山水之中了,他们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
生:《岳阳楼记》中的人在哪呢,在楼上,风景之中的他们,因为眼前的景色变化而变化,阴暗冷色的背景之下,他们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而明媚暖色的背景之下,他们便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
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岳阳楼记中的人是站在风景的边上,他看着这里的景物,心情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直接表现了出来。
步骤3、如何看待“独”
1.问题:舟子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么金陵人和张岱的痴有什么不同?既然是同道中人,张岱为什么不和他们呆更长的时间,呆到“月色苍凉,东方将白”(《西湖七月半》),而是“强饮三大白而别”?
2.同样,我们也可以触摸到前两篇作品中人物的孤独,滕子京的孤独(引入相关滕子京说“凭栏大哭数场”的资料)和古仁人的孤独以及范仲淹的孤独。更可以看到欧阳修在人群中的孤独。(“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波斯诗人萨迪:“从那时起,我们告别了社会,踏上了通向隐居的小路,独处最安全。”
安吉利斯·赛勒修斯:无论孤独怎样让人痛苦,也要当心不要变得粗俗。无论你在何处,都能找到一片荒漠。
——叔本华《风景中的人类》
伟大的天才人物生活在并不真正属于他们的世界。
——叔本华《风景中的人类》
四、拓展思考——风景中的人做一个角色替换。
总结:人是特定时代的风景,特定时代的风景里有特定的人。并非一句简单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能概括得了的。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知世论人然后知世论诗,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笔下的风景之美,和风景中人类的孤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