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好声音》造假 树立偶像的时代已经过去

(2012-07-19 19:52:07)
标签:

杂谈

在国内选秀节目史上,还没有哪个节目能在播出第一期后就火得一发不可收拾,《中国好声音》做到了。自首期节目于上周五晚在浙江卫视亮相后,就迅速在微博上产生了“好声音”效应,从各路明星大腕到平头百姓,从分享视频到大加评论,从捧上九天到踩在脚下……短短几天,就已荣登微博热门话题榜前三甲,成为大众焦点,好评声、质疑声接踵而来。作为一档选拔类节目,《中国好声音》为什么会掀起如此狂热?当它一炮而红后,又该如何持久吸引观众眼球?

  如果把2005年那届具有领导性意义的《超级女声》算作开始,中国选秀风潮到今年正好过了七年,也正好应了“七年之痒”,而中国选秀节目也从一个大众喜闻乐见的综艺节目和人才孵化基地,变成了一个毒舌、炒作、绯闻、矫情、虚假盛行的温床,不单被监管部门严厉批评,也流失了收视率。随着去年“快女”被广电总局喊停、“达人秀”引来各种质疑等等事件后,中国选秀似乎走到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今年,各卫视的选秀活动不约而同地以回归“声音”为立足点,东方卫视的《声动亚洲》,山东卫视的《天籁之声》,云南卫视的《完美声音》……但还是以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一夜爆红最为典型。

  刘欢、那英、杨坤、庾澄庆,四位绝对一线级的导师,在台上幽默互掐,率性而为;张琦、徐海星等学员各个好声音;现场乐队由王笑东、刘卓领衔;录音师是为王菲录制专辑的李军……首场节目在“好声音”一环上几乎做到无懈可击。《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总结,这几环缺一不可,“如果我们的导师不是刘欢、那英这样的一线,就算我们学到了荷兰版权方《The voice》的模式,但这种模式也会大打折扣”。

  成也微博,损也微博

  而提到“好声音”的火爆,不可不提到微博。这档节目在微博上引起轰动的速度和效应可以说前所未有,连“微博女王”姚晨也发帖大赞,有网友笑言,这估计可入选微博营销教材的一大案例。

  不过“成也微博,败也微博”,在如潮舆论的“显微镜”下,节目也不乏问题和可能的隐患。虽然在宣传上全力主打“声音”的概念,但首场节目中,选手身份、境遇这一《中国达人秀》的主打噱头,依然被以“达人秀”班底为核心的主创团队带到新节目中来:徐海星的父亲三个月前去世、李代沫由300多斤瘦身、张玉霞的街头艺人身份,均“不经意”在节目中出现。此外,活动的草根性也遭到质疑,首场亮相的多位选手也被指为“选秀专业户”,之前参加过多档选秀节目均被爆料。

  对此,陆伟表示节目组的确在微博及传统媒体上投放了宣传,“但若没有好的内容,相信大家的评论也不会那么中肯,顶多是转一句‘还不错’、‘凑合吧’的评论吧”。助于节目本身,绝不排斥“专业的选手”,讲故事的元素也绝不会去掉,“因为节目模式本身蕴含着故事的元素,国外称之为戏剧化的元素。而且节目并非为了单纯地展示歌曲,要展示的是每个鲜活的人,而他们也正是因为每个人身上的故事而鲜活。”

  树立偶像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中国好声音》里,导师被学员“逆袭”,任由学员挑选;目前还没有粉丝团互相拉票对垒,观众和导师一样,安安静静地听歌;但作为一档要打持久战的综艺类节目,如何一直保持较高的关注度,火到最后呢?

  在陆伟看来,“树立偶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前的选秀,是发现偶像的过程;如今,是发现自己的过程。现在的观众更多是观看,从选手身上找到认同感,而不是寻求偶像崇拜”。所以每一期的学员都会不停更换,“争取更大层面的观众”。

  陆伟称,现在节目组一共寻找了200多位学员,“到7月27日,我们导师分班会结束。接下来到8月下旬,大家会看到导师给学员定歌,学员再进行演唱。至于盲选,大家还会看到5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2年07月19日
后一篇:2013年04月24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