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人教版第十章第一节)撰写
《浮力》教学设计
麦元初中
汪水根
【教材分析】《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让学生认识浮力?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本节教材按“认识浮力→称重法测量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来呈现。浮力的概念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第二节“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基础与铺垫,这样的设计,一方面符合学生思维的逻辑、另一方面,跟前三章实验探究所侧重的能力形成互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浮力”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既熟悉又陌生。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然,学生对浮力的存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容易产生“下沉的物体受浮力作用吗”、“浸入在空气中的物体受浮力吗”、“浸入水中越深、浮力越大吗”、“漂浮在水中和盐水中的同一物体所受浮力相等吗”等疑问与困惑,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浮力以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掌握浮力的大小的测量方法;
(3)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会称重法测量浮力;
(2)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与实验:从提供的物理情景和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假设;通过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会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并通过实验操作证明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浮力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引入课题
|
1、 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2、 提出问题: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也能把乒乓球取出来?
3、 师生互动:往容器内注入适量的水,观察乒乓球运动的情形;
|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
|
推进新课
|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
|
1、 演示实验1:把木块、鸡蛋(事先测出其质量,张贴在蛋壳上)、圆柱体轻轻放入清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

2、 提出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在水中下沉物体也受浮力作用?
3、 师生互动:验证在水中下沉物体也受浮力作用
预案1:把鸡蛋放入盐水,观察其运动情况;
预案2:学生讨论方案,教师演示托力的测量法,
类比得出测浮力方案。
4、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浮力的概念进行总结归纳
5、 演示实验2:如下图所示进行探究

|
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制造认知冲突,引导主动建构
从易到难,顺从学生思维特点
|
2、探究浮力的大小
|
1、 提出问题:浮力是一种力,而力有三个要素,请问漂浮在盐水中的鸡蛋所受浮力是多少N?
2、 师生互动:讨论并计算漂浮在盐水中的鸡蛋所受的浮力的大小;
3、 提出问题:浸没在水中圆柱体所受浮力是多少N?
师生互动:讨论并计算浸没在水中圆柱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
|
二、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1、 学生活动: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图钉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最多?
2、 师生互动: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师生互动: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4、 设计实验: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物体受到的浮力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去检验它呢?
5、 分组实验
预设课题和预设实验器材:
液体密度——密度不同的液体:水、盐水
物体密度——体积相同的不同金属块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带钩的圆柱体
物体的形状——橡皮泥
物体的重力——装有沙子的小瓶、沙子
浸入液体的深度——带钩的圆柱体
6、 师生互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
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引导学生提出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控制什么?改变什么?
由于时间的限制,各小组分别探究其中一、两个课题
异中求同,经历思索、归纳的过程
|
|
3、探究浮力的产生的原因
|
1、 提出问题:为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作用呢?
2、 演示实验3:如下图所示进行探究
3、 师生互动:利用液体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原因
|
|
三、课堂小结
|
让学生谈收获,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
|
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
板书设计
|
一、浮力(F浮):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托力
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方向:竖直向上
二、称重法测浮力:
§10.1
浮力
三、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液体密度√
物体密度×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物体的形状×
物体的重力×
未浸没√
浸入液体的深度
浸
没×
四、浮力产生的原因: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