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2019-11-30 16:57:44)
标签:
教育 |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
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泰山庙街小学
教学设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教材分析
这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短篇,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正确朗诵古文,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生词,理解词语意思。
2.能够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文章。
3.理解故事内容,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生词,理解词语意思。
2.能够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文章。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过程:
师:回顾“勤学好问”名句,了解文言、文言文。
1.老师范读课文,配乐。 师:请同学们仔细倾听。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十分有必要的环节,对于古文的朗诵,和现代文的韵律是不太一样,因此,老师要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古文朗读的熏陶,让学生多听正确的读法,注意模仿,才能达到效果。)
2.老师领读,请同学们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课件出示)朗读文章,标好断句和重读词语,注意句子的读断和韵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古文语感。
3.学生自由练读。
(设计意图:刚刚接触真正的古文,应该给予一个熟悉的过程,因此在老师范读听音,学生跟读正韵的基础上,此在老师范读听音,学生跟读正韵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练习模仿是十分有必要的。多种形式朗读,重在以点带面,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三、通读全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出示原文。这是一篇文言文,能读懂吗?自己试着读一读。(试读课文)
(2)同学们要读准字音, 拼音可是我们的好帮手,让我们试着读一读课文吧!(自读课文)
(3)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请看老师的提示,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出斜线。
王戎识李 刘义庆《世说新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现在读起来就通顺多了,不信你试试。(自读课文)
(4)这篇短文共有几句?(指名答)请用数学数字在课文中标出句子的序号。 (分组读)
2.翻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这个故事的意思大家一定很清楚了。我们来试试吧!
(1)指名逐句翻译原文。
(2)同学们翻译得对吗?让我们打开课文,说说意思吧!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齐读译文)
(3)理解了文意,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3.填一填:你能根据原文的语句填空吗?让我们来填一填:
王戎(
4.背一背:谁能把它背下来?
5.说一说:
(1)同学们 ,积极动脑,我们来做一道选择题。
“之”字在古代的用法。
(2)那王戎是怎么辨别出李子是苦的?(指名答)
(因为在路边,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夸一夸王戎小朋友吧!
师小结:是呀,勤于思考、爱动脑筋确实是个非常好的习惯,正因如此,长大后的王戎才学过人,在当时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之一,而且做了尚书令、司徒相当于后来的宰相这样大的官。让我的宰相这样大的官们带着对王戎的敬佩之情再来读一读这则古文吧!
四、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1.《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2.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和家长们在网上搜集更多的《世说新语》的故事或视频,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五、总结全课
今天你从王戎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善于观察
推理判断
不要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