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头条上一篇文章:“出过轨的人,还会真心回归家庭吗?”觉得写的很真实很现实很清楚。
这个话题一直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出轨的、出城的常有,回归的回头的常见。
出轨一词,起源于20世纪九十年代,由交通名词出轨引申而来。铁路交通中列车的倾覆,常常是脱轨所致。后来被引用到社会中两个人脱离正常的道德准则去谋求非正当的感情、性的利益。
现在,出轨,是一个文化名词,是一个社会现象的统称和变称。
简单的说,出轨就是婚内的感情出了问题,偏离了平行前进的轨道,因其是借用铁路交通中两条轨道平等前进来说明婚姻家庭中夫妻的关系也应该是平等向前,夫妻所构建的家庭就是夫妻这两条轨道上的列车。当夫妻一方出轨时,家庭这个列车就会有倾覆的风险或险情。
既然是出轨,肯定有轨道本身的因素,如轨道的材料,轨道的质量,轨道的基础,轨道的保养维护等;也有机车的因素,如车的结构,速度,可靠性稳定性等;还有驾驶员的因素,如操作水平,运行中的责任心等等。
可以肯定的是,列车绝对不能出轨,出轨就是重大事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和后果。出轨的列车回归到原来的轨道上正常运行有许多复杂的前置条件,需要经过科学的评估。
所以,用出轨来定义婚姻中出问题的一方或双方,基本结论只能是难以挽回,是婚姻家庭的解体。无论是什么原因,上了婚姻的这趟列车,这车就必须安全运行到达目的地,绝对不能出现出轨的状况,否则最普遍的结果就是车毁人亡,回归基本上是奢望。
因此,社会上用出轨这个词形容或定义婚外情婚外性婚外恋的行为,是为了警示这种行为对于婚姻家庭生活的危险性和颠覆性的后果。
也是告诉婚姻中的男女,婚姻是一场敬畏,因为敬畏,所以畏惧,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守住的原则和底线是什么。
这样子是否可以认为,出轨与回归是对立的哲学问题,是很难放在一起讨论的社会问题。
笔者倒是赞成用“围城”这个形容词。围城,才有出去和回来,或者说是出城或回头。
对有些人来说,婚姻有时候更像是一座围城。
困在围城中的他们,或是厌倦生活的琐碎,或是贪图一时的新鲜,或是找新的寄托,而选择了出城。
出城后的剧情呢?是一去不复返呢,还是看看外面的风景又折返而回呢?也就是说,是选择离婚,还是重新回归家庭?
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回答。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只有对和错。所有的选择都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面对婚姻的危机,你可以选择继续婚姻。但继续婚姻的前提,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难自己。
如若始终无法做到原谅,无法真正与伴侣和解,不妨选择放过。
放过他人,也是在放过自己。
如若还是想给对方一次机会,想继续好好过日子,那就将往事清零,及时修复这段婚姻。
还是要相信,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总有一些人,坚守着婚姻的承诺,牵手一生,就是一辈子。
婚姻不易,值得被用心对待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