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对扬州的印象多半是烟花三月姹紫嫣红、或是二十四桥玉人吹箫。也亏得前人遇上良辰美景便爱吟诗作赋,倒也不负大好春光。且不说那闻名遐迩的瘦西湖、包罗万象的各处园林,单单走在扬城的街巷中,踏着青石板路,耳边萦绕着似有若无的低吟浅唱,看绿杨城廓风光旖旎,弱柳扶风浓淡相宜,如同走进了一幅缓缓打开的水墨卷轴,一汪湖水静静地流淌了千年。
扬州这座城市,最不缺的,便是文化与历史,尤其是那些任岁月流逝依然根深蒂固的承载。老扬州人眼里曾经的“当下”,如今大部分都成了我们这一代人记忆中的“历史”——代表一座城市深刻清晰的历史脉络,也代表一座城市割舍不掉的文化符号: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扬州的骄傲。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对我们而言,雕版印刷这一技艺似乎很遥远,然而当我们翻开这一页的文明,却发现它就像一部流动的史诗,记录着印刷史上璀璨的巨献。每一种存续的技艺都需要跟时代磨合,经历阵痛,得到重生。作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雕版印刷的命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历经一千多年,扬州这座古老的城市依然坚守着传统的雕版印刷,未忘初心。
http://s2/mw690/002nut9ygy6ImdiSQLf91虹桥修禊
修禊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源于周代,后来演变成诗人雅聚的笔会,行文赋诗,乐此不疲。自清代以来,扬州历史上曾有几次“虹桥修禊”,文人骚客或春或秋在瘦西湖畔的虹桥边吟诗作画,一起凭栏吊古、切磋诗文。主持者皆为当时的名士,参与者多达近万人,规模、影响达到极致。
http://s15/mw690/002nut9ygy6ImdjMwKa3e竹西后社
在扬州谜语的发展史上,出现过很多谜社,其中影响力最大的非竹西后社莫属。谜社竹西后社活跃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继承和发扬清初嘉道年间竹西春社谜艺的光辉传统,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现今有据可考的谜人多达三四十人,有本地人,亦有客籍扬州者,其中不少是当时的知名学者、诗人和书画家,后因战乱和部分为生计所迫离扬而衰减。
广陵琴派
广陵琴派,源于扬州,创始者为琴家徐常遇,因扬州古称广陵而得名。扬州古琴一脉自唐、宋以来,流传不绝,最盛于清代。扬州的广陵派古琴溯源悠久,风格独特,为历代琴家所重视,以清幽、恬雅、舒畅、洒脱为琴曲的美学标准,既吸取了山派恬淡清雅的情味,又另辟蹊径,形成恬逸洒脱的独特风格。时至今日,在史公祠的后院,依然可以听到琴声悠长,绕梁三日不绝。
http://s8/mw690/002nut9ygy6ImdlyCi317扬州学派
扬州学派是乾嘉汉学的重要分支,形成于清乾隆、嘉庆时期,在经学、小学、校勘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张舜徽在《扬州学记》中说:“余尝老论清代学术,以为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无吴皖之专精,则清学不能盛;无扬州之通学,则清学不能大。”扬州学派的学者们研学博大精深,其研究将乾嘉汉学推向巅峰,并在历史转折时期开启了近代学术之先河。
书场说书
扬州说书的历史极为悠久,在清代中叶时,扬州评话就已经名家辈出。其场所一直随着时代和条件而变化,而在扬州专供说书的书场,约莫出现于清代康熙,直到民国依旧很多。朱自清先生年少时候的听书,则主要在名家荟萃的教场。教场里的书场,历来是扬州城里最集中的。早在清嘉庆年间,便有诗云“戏法西洋景,开书说唱弹”来描绘教场的风光。
http://s9/mw690/002nut9ygy6ImdmiisEe8昆曲家班
昆曲在扬州的辉煌,至今仍有遗踪可寻,苏唱街便是其中之一。如今的寻常巷陌,当年却是戏班云集,名伶穿梭。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最为风雅的休闲方式便是听戏。姑苏一带的吴侬软语,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让他们陶醉痴迷,于是争相蓄班,竞相演出,昆曲由此风靡扬城。如今,伫立苏唱街头,已听不到婉转低回的昆曲唱腔,轻云缭绕、人影衣香亦不得见,寂静的巷子,像一出散了的戏……
古运河
扬州古运河是隋炀帝下令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中的一部分,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乃是它的滥觞,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从长江入口开始,沿岸有瓜洲古渡、名刹高旻寺、盛唐海上丝绸之路的渡口扬子津、鉴真东渡码头宝塔湾、伊斯兰宗教名胜普哈丁墓、以及新老运河的分水岭茱萸湾等。悠悠长河,从古流至今,看遍世间悲欢离合。
钞关
扬州南面的城门中,有一座叫挹江门,习称为“钞关”,其处在今埂子街的南端,其名大有来历。明宣德年间,设立了专门以钞券纳税的机构,便叫做“钞关”。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口,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遂在城门口设扬州关对过往船只的收税。钞关制度跨越明、清,及至民国方才废除,却作为地片名被保留下来,封存在老一辈的人记忆里。
盐业
扬州商业的发展,与盐业的关系极大,尤以清前中期为最,故有“扬州繁华以盐盛”之说。运河的交通便利,使得扬州的盐业一度达到历史的顶峰。而如今城中众多盐业遗迹,无一不见证了当年的兴衰。东圈门对面的国庆路上至今保留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门厅坐西朝东,前有石狮一对。明清朝廷盐赋,大半赖此收取,虽屡经修缮、旧制尚存。
私家园林
扬州园林地处江淮,集南秀北雄相融合的特点,既有大气磅礴之感,又取江南小品之婉转,因而游者纷纷,久负盛名。个中翘楚,当属以竹石取胜的个园,以及被誉为“晚清第一名园”的何园了。二者皆是清代的私宅庭园,造园者独具匠心,采众家之长亦有所出新。个园之叠石堆砌出四时胜景,何园中复道回廊堪为立交桥雏形,皆是私家园林的代表。
http://s3/mw690/002nut9ygy6ImdnhccO12盐商古宅
扬州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城、盐商故里,在老城区中,汇集了几十座盐商住宅、庭院和花园。这些盐商遗留下来的老宅,没有随着后来的衰败被埋没,作为当年繁华的见证者,接受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行走在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中,触摸石砖与木墙的斑驳沧桑,会不会有一种梦回大清的感觉?
老字号
漫步在扬城的老街上,常能看到街旁林立的店铺,不经意间回首便是百年身。清朝的扬州繁华如梦,老字号也层出不穷,谢馥春香粉铺、大麒麟阁食品、各色酱菜坊、茶寮茶肆都始建于清代。经历了时代的洗礼、归并重整后,如今老店焕新颜,依然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也给古老的扬州城带来了新的活力,唯一不变的,是那传承百年的扬州老字号。
教场
教场在扬州城里,原是清初驻兵的地方,故至今巷名仍有“东营”、“西营”之称。原教场之北,有演武堂,旁有游击署,为了防御袭击,四周掘有深濠。其后清朝的统治日臻巩固,教场也渐渐由演武之地变成市廛。乾隆三十二年,在扬州西门外司徒庙建新教场,于是城内的旧教场就像南京的秦淮河、上海的城隍庙、苏州的玄妙观一样,成了各种戏曲、杂耍、游艺、小吃等等芸萃的地方。
http://s8/mw690/002nut9ygy6ImdouJ39e7九如分座
扬州饮茶之风始于唐代。初时,仅限于居家饮用和家庭亲朋来往的招待,后富商大贾、社会名流聚集一起,共同品茶,出现了扬州茶社的最初形式。后至明清,扬州茶肆甲于天下,其中创建于1926年、由周天松开设的“九如分座”,一时名声大噪。本是一吃茶、会友的绝佳去处,后又增加了茶点、面食、淮扬小吃,配以龙井、碧螺春等上好绿茶,偷得浮生半日,足以享尽人间烟火。
彩衣街
从东关街行至国庆路,交汇之处往西,便是扬州的一条老街,名为彩衣。巷头的老人说,这条街始建于唐宋,本名为裁衣街,后来口口相传便唤作了彩衣街。其最繁华的时候约莫在清康雍乾年间,称得上是藏于闹市的一条商业街。如今虽比不上东关街的喧嚣,却多了几分大隐隐于市的味道。
http://s14/mw690/002nut9ygy6ImdpBBoxcd绿杨旅社
绿杨旅社建于清末民初,得名于清代诗人王渔洋的诗句“绿杨城郭是扬州”。如今翻新后的绿杨旅社是一幢三层高的小楼,大厅两侧有扶梯拾级而上。二、三两层临街房间有观望凉台,围以绿色铁栏杆,旅客可凭栏俯瞰街景。房内设有红木茶几、四仙桌、穿衣橱、梳妆台,旅社格调古朴典雅,相较于如今众多的快捷酒店,别有一番风情。
http://s6/mw690/002nut9ygy6ImdqDCSN25凤凰桥
扬州城北有条清末民初颇负盛名的米铺一条街,曾是唐代“春风十里扬州路”中最热闹的老街之一,唤作凤凰桥街。从繁华如梦的盛唐及至晚清,到如今沉寂的老街,保留下来的铺子却似二月春风,有着散不去的沧桑。有倍受追捧的“凤凰桥三宝”——牛肉汤、猪头肉和烧饼摊,也有铁匠铺、弹棉花、篾匠等传统工艺铺。闲来无事走一走,拂手之间皆是历史不动声色的痕迹。
小秦淮河
据清代赵之壁《平山堂图志》记载,小秦淮为小东门内夹河。今人多称之护城河,是扬州老城区的一条内河,北起北城河,南经龙头关,流入古运河,全长约2公里。虽如今寂寂无名,却不难想象,曾几何时,两岸灯影声色、水榭楼台,歌舞升平的隐约风情,当可意会。
http://s13/mw690/002nut9ygy6ImdrqJXecc双东
双东历史街区是扬州最有名的老街之一,因其内两条主要街道:东关街和东圈门而得名。东关街由西向东直抵东关古渡,出了城门便是悠悠千年的古运河,历经百年沧桑。当你踏上双东街区,置身其中,恍然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曲径幽长的古巷,青砖黛瓦的高墙,似乎从未远离过尘嚣。街旁林立着各色商铺,无一不隐示着那段车水马龙的过往。而路边安静坐着的老匠人们,有的捏面人,有的织秋虫,还有的吹糖人,即使是岁月也无法盗去他们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