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二)《伯牙鼓琴》
(2020-10-21 14:16:3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想象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
案例研究
研究人:张飞 单位:西安市长安区马王街道新庄小学
时 间:2020-10-21
课 例:案例《伯牙鼓琴》
想象思维能力策略:
唤醒阶段——以物催发策略
展开阶段——依物类物的策略
固化阶段——情感转化策略
研究过程:
唤醒阶段——以物催发的策略:
《伯牙鼓琴》讲述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充分体现了知音难觅,同时也告知人们懂得别人理解别人也是非常不易的。本课的想象是一大亮点,作者选取了自然界中的景物——高山和流水,行文通过这两个具体形象感特别强的物体,展开了在音符跳动下的情感表达,山的雄伟、水的浩荡,这种感知音乐内容的心灵相通是在具象的物——象的催发中完成的,引导学生想象山与水的特点,感受抚琴者和听琴人在象中的想的情感和心境的历练。
展开阶段——依物类物的策略:
明确想象的物的催发,运用“志在 ,(叠词)乎若 。”句式,让学生寻找身边的自然景观,仔细观察该景物的内容,总结出其特点,用准确的、富有感情的句子把物的内在特质和鲜明特点表现出来,用富有颜色、形状、色泽、质地等的词语,形成文字上的视觉、嗅觉、听觉之感,化作内心的画面,在文字所表达的物体的内部准确表达象的情感意义。
例如:有一位同学对草原特别有感觉,回忆老舍《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学生感受到草原的茫茫与不茫茫,所以学生就写出了:志在草原,茫茫乎若草原。草原的特点用茫茫来感悟比较准确,然而,老舍眼中的草原却并不茫茫,所以又有同学写出了:志在草原,青青乎草原。两种想象的表达,展示了想象的丰富性和空间的转移。在视觉的引导下,两种不同的情感跃然心中。
还有的同学感于明月,用了皎皎一词;有的感于清风,用了徐徐一词;有的感于太阳用了灿灿一词;有的感于蓝天,用了湛湛一词……
想象的依物类物,是一种比较明确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直观而易于情感表达,简单而易于内心接受。
固化阶段——情感转化策略:
当学生写完想象的句式之后,其实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将学生内心的想象图式在语言的反复诵读和吟诵中得以情感的转化,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语言的输出中将画面与文字、文字与情感再次凝聚,形成美好的意向表达,刻骨铭心。
研究成果:
通过具体而有效的三次转换——文字中的景物转换为客观存在的景物、再将客观存在的景物转换为文字中的景物、最后将文字中的景物情感内化凝固,将意向的表达和情感在景物中的凝聚一一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