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2015-11-30 21:56:53)
分类: 课题研究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羊毫街小学      郝凯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活动分析:通过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引入,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思考,在争论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整合。

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创设实践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理解。

(一)活动: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运动:跳高和跑步

1、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作准备,我们班有感兴趣的同学吗?

由学生自愿举手报名,每人至少报一项,如果两项都想参加的,可以两项都报。

2、学生现场报名,并将报名情况板书在黑板上

参加

跳高

朱镇聪

李心怡

程宇通

麻婉琪

田宜丹

韩静怡

赵浩宇

范瑜天

参加

跑步

程宇通

刘裕兴

王霖艺

闫雨佳

范瑜天

李博文

闫新明

朱镇聪

数一数,参加跳高的有几位同学?(6人)

参加跑步的有几位同学?(8人)

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

全班同学异口同声:“14

片刻,有少许声音:不对,不是14

接着,有人举手:老师,不是14人,是11人。

争论声渐起:就是14人,6+814,怎么会不是14人呢?

      “6+8是等于14,可这里不能这样加。

      为什么呀?不用加法那用什么方法?

      “6+814,还要减掉3才对

越来越多的学生点头表示赞同,但仍有一部分不解的声音:为什么要减掉3”“是啊,为什么还要减?

更多的声音喊出来了: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因为这3个人既参加了跳高,又参加了跑步

因为跳高的6个人里面有这3个人,跑步的8个人里面也有这4个人

6+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4”

对呀,算跳高的人时算了这3个人,算跳远的人时又算了这3个人,这3个人不就是多算了的吗?所以要用6+8311,这样才对。

教室里发出了一阵:哦,是这样的声音。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再次异口同声:“11

活动分析:通过组织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这样的活动是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也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因此,学生非常愿意加入到这样的课堂中来。

在活动中,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在辩论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着、聆听着、思考着、辩论着、理解着并整合着。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人?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也不是教师引导的学生去理解,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争论中话越说越明,理越辩越清。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快乐,也理解得更深刻了。

()游戏: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地看清楚,我们来做一项活动:请报名参加跳高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跑步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

问:朱镇聪、程宇通、范瑜天、你们怎么还不站好来?”“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

  因为我们两项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教室里炸开了锅:站中间、站中间

四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问: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左边表示参加跳高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跳远的同学,中间是两种训练都参加的同学

活动分析:让学生站起来,走出座位,站到相应的位置中去,打破了传统的学生只能坐在座位上听讲的教学方式,台上的同学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台下的同学也兴趣盎然,参与度更高了。一个个高举着小手,迫不及待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画一画

1、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

师一边观察并及时指导创作。

2、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

3、学生评价,进行整理和改进

 老师,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高的,应该圈在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跳远的,他们也应该圈在一起

 不行,那中间的同学怎么办?

 中间的同学再画一个圈,

 师:这样的话,能不能让人家一看就知道中间的是参加了跳高的,又参加了跳远的?”“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画法。

   老师,中间的同学也应该和左边的圈在一起,因为他们也参加了跳高的呀

   那我还说中间的还可以圈到右边一起呢,他们还参加了跳远啊

      师:那就按你们说的试试吧

学生动手试着画图,片刻,有同学欢呼起来了:老师,我画出来了

说着,高举着自己创作的画,向全班同学展示了起来。

4、向学生介绍韦恩图:像这样的图早在很多年前就有人发明了,他就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所以就以韦恩来命名,叫韦恩图。也可以叫集合图。

同学们,想想如果我们比韦恩更早出生的话,我们也能发明这样的图,那这图就该怎么命名了呀?

活动分析:在画一画的过程中,学生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共同交流、思考,经历了创作韦恩图的过程,得到了成功的体验。也从中感受到了愉悦、轻松、快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5、明确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注意语言的表述:左边:只参加跳高的

         右边:只参加跳远的

         中间:既参加跳高的,又参加跳远的

6、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3+5+311

6 +8311

活动分析:经历了创作韦恩图的过程,学生对其每一部分所表示的含义理解得更为深刻,更感受到其应用价值。当学生对韦恩图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之后,再引导学生借助韦恩图来理解各种计算方法的意义,水到渠成。与其说很多话让学生去体会、去理解,何不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思考呢?

三、学习例1,利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

1、出示例1中的表格,提问:从这份名单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

你觉得这两个课外小组中共有几人?”“会有这么多人吗?”“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说出有3个人的名字出现两次。)

名字出现两次说明什么?(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2、利用韦恩图,加深理解

要求学生:把表格里的名字填到相应的圈里。(每位学生发一张事先准备好练习纸)

独立填写后投影反馈,着重请学生解释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3、掌握算法,归纳揭题

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

揭示课题:集合问题

活动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四、创设拓展情境,引领学生形成策略。

1、现在,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上课开始时老师给大家出的脑筋争转弯吧: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共是几个人?”“真有这么多人吗?”“可能会有什么情况?

2、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排在从前数第9个,从后数第7个,小明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3、投影出示信息: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借助重叠图来理解算法),然后全班反馈。反馈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4、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活动分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枯燥的数学赋予生活的气息,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

五、自我小结,共同提高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突出,谁愿意来说说自己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