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吏为师”的道德心理习惯,官德不彰,民风难淳,官员的道德高度往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高度。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认为,社会信任体系的缺损,始自官德缺损。
官德败坏是社会道德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官员的行为对老百姓有示范效应,官德败坏对老百姓的社会信任感冲击很大。他们会觉得,社会管理者和精英都不讲道德,凭什么要求我们讲道德?”
那么在现在整个道德风气都严重下降的今天,中国官员能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吗?更或说,官员如何才能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呢?
“官德”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做人道德,这是底线。第二个层面是社会公德,对官员在这方面的要求要比普通人高。第三个层面则是职业伦理,也就是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例如忠诚、服从、公仆意识等。
众所周知,近年来,官员“失德”的案例频频爆出,嚣张狂傲、无视民众、弄虚作假、谋求特权、私生活不检点……不断刺痛公众神经,一些官员的所作所为,别说当社会道德的标准,就是连普通人的道德水准都不及,严重地败坏了公务员队伍的形象,也严重地影响了社会风气。这些现象同时也折射出对加强“官德”建设的紧迫性。
只有动真格,以构建制度、强化法治的方式来践行公务员职业道德,才能使“官德”建设不走过场。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要加强监管,不能搞官员成绩“唯GDP”论,要看发展的才能,也要看为人的德性!重才轻德是我们干部建设中的重要缺失,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干部,发展经济有本事,但是为人上出现大问题,造成了很多干部边提拔边腐败的怪象,一些领导干部甚至在干部大会上吸毒,他们那种经济上去了,老子天下第一的作派严重伤害了干群关系,败坏了干部自身形象。
不一定要求官员都当圣人,但是最起码底线不能破,如果连做人最基本的底线都丧失了,怎么可能做好官?现在,我们一些官员正是因为连为人的基本道德底线都丧失了,所以失去了人民群众的基本信任,更是丧失了人们对官员的尊重,甚至引发严重的官民对立,成为一种激烈的社会情绪和矛盾!
从“搀扶老人大讨论”、“小悦悦事件”,到“公务员殴打辱骂父母”,今年的一系列事件引发一场全民性的“道德”大讨论,人们在痛斥这些有违道德良知事件的同时,也在反躬自问。正是由于官员有着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我们通过加强“官德”建设、发挥官员道德示范作用,才可能更好地更大范围地引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