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娇女诗》看左思的精神世界

(2014-03-02 10:25:15)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评

摘要:左思在《娇女诗》中不吝笔墨,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描写出两个小女孩活泼顽皮、娇憨可怜的情态。本文通过结合左思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左思个人的遭遇,窥测诗中映射出的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左思在诗中寄托了对家庭与亲情的珍重,对美的追求及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等思想。左思这种多层面的、复杂的精神世界,不仅由于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也是左思在人生与仕途的失意后尝试寻找精神的慰藉与解脱的结果。

 

关键词:左思;娇女诗;精神世界

 

《娇女诗》以左思两个女儿的日常生活为题材,用一种半嗔半喜的语气,活画了两个娇憨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小女儿的肖像:“长相颇白皙”,“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口齿伶俐:“口齿自清历”。同时写小女儿的活动化妆、写字、背书等活动。她不会化妆,画成的眉毛像扫帚扫过一样,口红涂得满嘴都是;她写字要最好的笔,又不好好写;看书是因为书装帧得好。她才会背几句诗,就自鸣得意起来。第二部写大女儿惠芳的情状,她长相“面目粲如画[],学大人化妆,有模有样,煞有其事地对镜画眉、“立的。她还喜欢跳舞、弹琴、评论屏风上面的画。第三部分主要是写两个小女孩在一起玩耍的情景,春夏之际,她俩像鸟儿般在林中飞奔嬉戏,生摘果实、攀折花木。下雨天、下雪天也好到处奔跑玩耍,大人拦也拦不住。她们也喜欢坐下来安静专注看母亲做菜、学大人般烹茶,把身上弄得满是油污。胡闹之际听到大人要杖责她们,立即转身面对墙壁捂着脸抹眼泪。这实在令人又恼又怜。

左思在《娇女诗》中,描写了两个女儿的生活情态。该诗的风格及内容迥异于左思现存的其它诗作,笔者试图结合左思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左思个人的遭遇,来分析《娇女诗》,看其中可能蕴含着的左思复杂的精神世界。

 

一、    对亲情的重视

 

(一)魏晋重情社会的影响

魏晋是一个重情的社会,当时盛行的玄学思潮出现了“圣人有情”一说,促成了任情的社会风气,文坛亦出现了重情的风尚,不少魏晋诗人在诗中呈现出对个体“情”的发现,展现了个体丰富的情感,由此创作了不少表现爱情、亲情诗歌。“读魏晋作品,我们常为作品中的感情所动,为作家对亲情和友情的珍重而感动。作家常在作品中流露出一种执着的至深情从左思的诗作中也可以看到他对亲情这种人伦之情的珍重。”[]生活在西晋太康时期的左思亦如此,他有浓厚的家庭观念,重亲情,中兄妹之情,也重父女之情,并通过诗歌将这种心态传达出来。这不仅表现在他对妹妹表达依依离情的赠答诗《悼离赠妹》中,也可从这首充满温馨家庭气氛的《娇女诗》中亦可以看出。从《娇女诗》中,我们能够窥出一个并未出场却形象鲜明的慈父形象,看出诗人对两个女儿的痴爱。全诗也浸透着诗人对浓浓的亲情和温馨家庭生活的珍重。

 

(二)从诗人喜爱与关怀女儿的表现中反映出他对亲情的珍重

诗人对女儿的喜爱之情是溢于言表的。题目中的一个”字,已洋溢着父亲对女儿的宠爱和夸赞,通读全诗,读者更能够发现诗人对两个女儿的娇爱。他对女儿的美貌津津乐道,称女儿伶俐的话语为“娇语”。从诗中两个小女的吃穿用度,亦可看出左思对女儿的娇养。据刘文忠的《左思评传》中说:“《娇女诗》所写的两个女儿即纨素与蕙芳,从诗中的描写看,纨素当时大约十岁左右,蕙芳大约十三四岁。” [] 才十岁的小女儿,家里就提供胭脂水粉给她玩化妆的游戏,小女儿“握笔利彤管”,彤管,是古代史官专用的笔,是极好的笔,而左思见小女儿喜欢就给了她;她看书还要挑那些以“绨素”作为质料的,装帧极好的,左思也不怕被她损坏。惠芳好赵舞,爱抚琴,可能左思从小就请师傅来教授她了。两个女儿身上穿的衣物是“阿锡”,“阿”,细的丝织品;“锡”,古通“緆”,细布。这么好的料子,依着这两个小女孩好动的性子,估计没多久又得做新衣服了,每年应该也要花一笔不小的费用。由此可见她们生活的精致,从而推测出左思对女儿的娇惯之心与喜爱之情。两个小女孩犯了错误,“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不知执杖之人是谁?如果是左思,估计他最后是舍不得下手的;如果不是左思,他肯定也会在旁边拦着的。

其次,诗人能够极为耐心而细心地关注女儿的行为、关爱女儿的生活。可能与左思“闲居”(《晋书》)在家,颇有闲情有关,他可以一大早就看着小女儿起床后好整以暇地、像模像样地画眉,看大女儿惠芳“立的成复易”,画完不满意又擦掉了,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进而,他又看着小女儿写字、看书,观察大女儿跳舞、弹琴、读书。甚至,他还摸透了两个女儿的习惯和心理,惠芳“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原来她化妆还有一个固定的心仪的地点。这应当是诗人多次观察并总结出来的。小孩子好玩,喜欢在雪地里玩耍。更由于“贪华”,冒着雨跑进跑出,大人拦都拦不住。她们也有安静的时候,“并心注肴馔”、“吹嘘对鼎立”。“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这时候的诗人估计也是从旁安静地、饶有兴致地关注着。看“玩弄”这个词,足见惠芳爱美之心以及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性子。从中也可看出诗人对女儿心理的关注。小女儿骄矜,往往能够背诵几句诗就洋洋得意起来。“羞受长者责”,写出小女孩任性恣意、爱玩爱闹,自尊心却极强的心理。“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实在是古灵精怪,小小年纪就懂得博大人的同情。如此一番细致的描写,必定是诗人经常与女儿交流,或时常静静地观察女儿的生活的结果。如果不是如此体察入围,他也不能够将她们的小女孩娇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而一个对女儿半嗔半喜的慈父形象也由诗中呼之欲出。

难怪徐公持这样评价:“诗人对女儿如责如赞,语中透出无限爱怜,而浓郁的家庭温馨氛围和父女间的天伦之乐,遂以洋溢,颇为感人。”[] 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浓浓的父爱,从而反映诗人浓厚的家庭情结。

 

二、自身的自卑感与对美的追求

 

(一)时代的唯美风尚与貌丑的自卑

讲究人物的言辞和容貌之美是魏晋风度的一大特色。而据《晋书》载,左思“貌寝口讷”,与他同时期的潘岳以美貌闻名,有“掷果满车”的典故流传,左思却由于相貌的丑陋而遭受洛中群妪的围攻。再看左思的妹妹左棻,晋武帝泰始八年,她因为文学才华出众而被晋武帝司马炎下诏纳为“修仪”。可是她的相貌并不漂亮,据史载“姿陋无宠”,这对一个女子来说是悲剧性的,她一生幽于深宫,孤苦凄凉。自己貌丑而遭人唾弃,妹妹姿陋而无宠,他的心中该是有着自卑与不甘的。左思在《咏史诗》中以各种文韬武略的名士自比,但是他对自己的外貌避而不谈,有可能是刻意的,是自卑心理的表现。再加之左思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由此“不好交游,以闲居为事”(《晋书》),这样的生理特征加上寒门出身的背景,更增强了他的心理挫败感与自卑心态。

 

(二)对两个娇女美好情态的描写中反映出左思追求美的趋向

然而,对美的追求,即使是深受其害、深深自卑的左思也不能免俗的。女儿的美貌,于他来说是十分欣喜的。于是他用美好的词汇来描写她们:“皎皎颇白皙”,“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面目粲如画”。纨素长得白白净净,双耳的白润,像一对美玉;惠芳长得像画一般美好。他自己口拙,对两个女儿的伶俐口齿是则是不吝笔墨地夸赞:纨素“口齿自清历”,“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㦎”,纨素说话流利清晰,小小年纪就能把话说得很好。她生气时语速非常快,话语干脆。惠芳“顾眄屏风书,如见已指摘。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即使图画看不清楚,她也能够头头是道、无所顾忌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可见在诗人眼中,两个女儿口才颇佳,对此他亦是欣喜与骄傲的。这种欣喜与骄傲,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自卑心理与缺憾的心态。

“作者这样赞扬自己的小女儿的容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的缺陷。” []他写惠芳画眉时,“举觯拟京兆”,“觯”是“觚”之误,指化妆的笔。汉朝的张敞做过京兆尹,他曾经为妻子画过眉,所以说“举觯拟京兆”。我们结合左芬貌丑,嫁入深宫后不得宠的经历来看,这句话中可能暗含着对女儿的期盼,寄托着女儿未来与丈夫举案齐眉的祝愿,希望女儿不要再像左芬般在宫中深受骨肉分离的煎熬,孤独终老。左思自己“少学钟胡及鼓琴,并不成”。(《晋书》)于是他注重女儿才艺方面的培养,惠芳会“上下弦柱际”,并且“从容好赵舞”。我们不得不说诗人在女儿身上寄托了深深的期望,希望弥补自身的缺憾,寻求安慰,平复自卑之心。

总之,左思在《娇女诗》中体现的对美的追求,虽说不排除诗人有种自卖自夸的心态,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对魏晋时期那种重视容止与言辞之美的的唯美风尚的迎合。

 

(三)从左思笔下娇女对美的自觉欣赏反映左思对社会唯美风尚的接受、认同、追求的倾向

两个女孩小小年纪便懂得欣赏美,自觉地追求美,这一个特点被左思敏锐地捕捉并且在诗中颇费笔墨。纨素和惠芳很小就懂得要对镜梳妆打扮了,喜欢攀折“红葩缀紫蒂”之类的美丽的花草,纨素用的笔要好看的“彤笔”,看书要“绨素”质料的装帧得精美的。不论是否诗人有意为之,其中都隐含着左思对这种唯美社会思潮的认同和接受的趋向,隐含着他对美的追求。

 

三、    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左思当时深受门阀士族的压迫和轻蔑,使他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⑥] 正是对当时社会制度以及社会观念的不满,使他有可能突破传统的陈腐的观念,在精神上超越了那个时代。在咏诗组诗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左思形象,他敢于抨击社会制度,通过诗歌抒发愤懑之情。在《娇女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左思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一)左思具有反抗重男轻女封建观念的倾向

封建社会一般人都重男轻女,由于“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影响,妇女地位更是地下。与左思同时代的傅玄甚至直接在一首诗中写道:“男儿当门户,落地自生神”,“女育无欣爱,不为家所珍” [] 。除了两个女儿外,左思其实还有两个儿子。但在他现存的作品中,却未有提及两个儿子的。他独树一帜地将两个女儿的娇态写入诗中,并寄托了对女儿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由此,这首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女童的活动为题材的诗歌被萧涤非先生称为“一颗稀有的明珠。” [⑧] 再看左思写给妹妹的赠答诗中对她的敬重与关爱,足见他对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反叛。

 

(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还体现在《娇女诗》中的追求天性的自然淳朴,向往精神解放,个性的自由的思想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玄学家提出“‘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崇尚老庄、道家“自然淳朴”,反对虚伪巧饰的儒家礼教,提出‘越明教而任自然’的主张。 [⑨] 再加上身为寒门士子的左思受严格的门阀制度,尤其是九品中正制的压制,郁郁不得志而感到苦闷、空虚、迷惘,于是向往人性的自由。

在《娇女诗》中,左思通过对儿童自由生活的描写,寄托了内心处对自然淳朴,毫无束缚的生存状态的追求。他首先对儿童这种随心所欲、天真质朴的生活进行描绘和赞美。她们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纨素背了几首诗就天真地跑到大人面前邀功,惠芳对屏风上模糊的画可以做出一番似是而非评论,让人看来可笑又可爱。她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追求美好的事物,爬树摘花,淋雨戏雪,亲近大自然。她们充满好奇心,喜欢学习各种新事物,可以安静地认真地读书、写字,学煮饭、烹茶等,可一听到外面有热闹“罏钲声”,鞋子顾不得穿好就飞奔而去。小孩子身上那种自由自在,不虚伪矫饰,毫不矜持,恣性任情,质朴率真,随于自然的天性被左思敏锐地捕捉到并通过诗歌传达出来。

再而,左思试图通过这首诗传达他的育儿方式:对两个娇女不加束缚,“任其孺子意”,任其天性发展。他没有用女德、女戒来对女儿进行封建礼教的熏陶,而是任女儿充分地表现自己,任她们择其喜好,化妆、跳舞、弹琴,对纨素“篆刻未期益”,不要求她一定要学好字。任她们“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他为女儿创造了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一个乐园,并且享受这种环境所带来的自由与快乐,尊重她们的天性,保持她们直率、活泼天真、浪漫的一面。可以说,他在儿童那里发现了自然的、本真的美好,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这种生存和生活姿态的赞美与渴望。

 

四、    总结:寻求精神的慰藉和解脱

 

《娇女诗》表面上只是左思对两个女儿的娇态进行描绘,但其中映射出来的左思的精神世界却是复杂、多层面的。陈寅恪曾说:“西晋政权的出现,表明儒家贵族最终战胜了非儒家的寒族。西晋政权是儒家豪族的政权。” [⑩] 在那个时代,“他的容貌是丑陋的,他的口才是拙涩的,加上门第的限制,他在仕进上,可以说是百分百地不幸。” [11] 他与社会格格不入,在仕途中处处碰壁,自卑、不甘、愤懑等情绪充斥着他的内心。在无力改变这种困境的情况下,他不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解脱。

我们知道左思曾通过奋笔创作《咏史诗》来纾解愤懑,亦通过《招隐诗》寻求解脱。而研读《娇女诗》,亦可从中窥视出当时之左思复杂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寻求心灵慰藉和解脱的途径。亲情与家庭生活也是左思寻求心灵慰藉的一个主要途径,门阀制度的压制下仕途的失意,使他回归温馨的家庭生活,寻找心灵的慰藉。对女儿的美好描写,是对自身貌丑口拙的缺陷的解脱。他将创作视角转向为人们所忽略的女童的天真浪漫的生活,是对重男轻女、束缚人性、维护封建根基的礼教的反抗。在追求个性自由、独立人格的同时,他也在寻找着心理的慰藉与解脱。

 

 

 

 

 

参考文献

[1] 徐陵编,吴兆宜注《玉台新咏》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

[2] 王晓卫《魏晋作家创作心态研究》,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 吴慧鹃,刘波,卢达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1卷》,济南市: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 徐淑娟,《左思接受史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6] 丁三省《左思诗的人格美和人情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

[7] 徐陵编,吴兆宜注《玉台新咏》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

[8]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汉魏六朝诗歌赏集》,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9] 刘惠琴《北朝儒学及其历史作用》,西安市: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 李长之,《西晋大诗人左思及其妹左棻》,《国文月刊》,1948年。

[12] 郑训佐,张晨《左思与左棻》,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3] 徐傅武《左思左棻研究》,北京市: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14]梁绪敏《左思与<</span>娇女诗>>,《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15]王姣锋《<</span>娇女诗>和魏晋风度》《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

[16]程丽芳《左思<</span>娇女诗>与陶渊明<</span>责子诗>探析》,《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

[17]谢少卿《谈<</span>娇女诗>中的儿童形象》,《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

[18]徐传武《左思<</span>娇文诗>》散论《集宁师专学报》,1999年。



[]徐陵编,吴兆宜注《玉台新咏》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52页。

 

[]王晓卫《魏晋作家创作心态研究》,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页。

[]徐淑娟,《左思接受史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5页。

[]丁三省《左思诗的人格美和人情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 徐陵编,吴兆宜注《玉台新咏》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43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汉魏六朝诗歌赏集》,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59页。

[] 刘惠琴《北朝儒学及其历史作用》,西安市: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

[11]李长之,《西晋大诗人左思及其妹左》,《国文月刊》,1948年第70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读书小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