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朱自清笔下的南京

标签:
论文朱自清南京背影文化 |
分类: 洛~最爱论文 |
作者:陈杨漪 高一(4)班
指导老师:范明静 位育中学
摘要:“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去南京社会考察的四天里,我们追随朱自清的脚步,去探寻朱自清笔下的南京。我们来到浦口火车站感受《背影》,去台城,玄武湖,秦淮河,燕子矶,中山陵,感受南京秀丽的风光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朱自清的文字的魅力。
关键字:朱自清 南京 背影 浦口火车站
前言
朱自清可以说是近代文坛首屈一指的作家,然而我们对他真正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对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背影》这篇文章上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小组借着这次南京社会考察的机会,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朱自清,还原朱自清笔下的南京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了解朱自清在南京的生活,以及他笔下所描绘出的南京,通过朱自清的文字来为大家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并带有民国独特色彩的南京。
1.从《背影》到浦口火车站
http://s4/bmiddle/81d4ccb9tdc5cd6b10fd3&690
1.1.浦口火车站的历史与《背影》的关系
浦口火车站位于南京长江北岸,又称南京北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914年建成通车,是当年津浦铁路的终起点。浦口火车站,迎风伫立于长江北岸,与南京的繁华闹市隔江相望。它的近一个世纪的经历,像戏剧一样曲折跌宕。
1918年冬,朱自清去北京上学,在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写下了散文名篇《背影》。
1.2.重现《背影》
2.台城
http://s3/mw690/81d4ccb9tdc5cde561b02&690
2.1台城的地理位置
台城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鸡鸣寺之后,东端与明都城相接,西端为一断壁,沿鸡鸣山东面的柏油马路向前,经过鸡鸣寺大门向西,即可发现这段城墙。城墙全长253.15米,外高20.16米,下以条石为基,高7.36米,基石上的城砖高12.8米。由于这里距六朝时代的建康宫不远,后人通常称之为台城。
2.2朱自清笔下的台城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2.3我们所感受到的台城
从鸡鸣寺来到台城,就如朱自清所写的那样,“拣着路上台城”。经历了数百年的分吹雨打,如今的台城处处都有被时代雕琢的痕迹,正如朱自清所说的那样,有一种说不出的静。
从城墙上望去,玄武湖的风光尽收眼底,静静的湖面就如同是一张明信片。仔细观察城墙上的每一块砖,你会很惊奇的发现,原来每一块砖上都有文字,那是一段历史,被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留在这世界上。
我们虽没有遇见什么“熟悉历代形势的人”,但是,很幸运的,我们遇见了一位老者,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他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南京的城墙,城门,告诉了我们那些城墙是明代就已近有了的,那些是改建了的,又有那些是新建的。从老人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了明城墙的壮观。
3.玄武湖
http://s9/mw690/81d4ccb9tdc5cd9e36d98&690
3.1玄武湖的地理位置
玄武湖古名桑泊,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位于南京城中,紫金山脚下的国家级风景区,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当代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江南三大名湖之一,是江南最大的城内公园,被誉为“金陵明珠”。巍峨的明城墙,秀美的九华山,古色古香的鸡鸣寺环抱其右。
3.2朱自清笔下的玄武湖
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在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
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七八年前,湖
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
教人逛着愁着。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
椅子可以躺着。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这里
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
蒙,无边无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
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五个洲子似乎都局促无可看,但长堤宛转相
通,却值得走走。湖上的樱桃最出名。据说樱桃熟时,游人在树下现买,现摘,现吃,谈着
笑着,多热闹的。
3.3我们所感受到的玄武湖
如今的玄武湖,没有了朱自清当年的苇子,但是在那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湖面依旧未变,依旧有船,不过想必比当年要好的多吧。玄武湖的水确实很有气势,并不是那种安静的碧绿色,而是闪烁的湖面犹如大海一般。坐在湖边,一阵阵微风吹来,听着水声,静静的观察那一条条水波,这种静谧安详的气氛,真会让你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身在哪里……
4.秦淮河——夫子庙
http://s4/bmiddle/81d4ccb9tdc5ce1fb03d3&690
4.1秦淮河与夫子庙的地理位置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宋代开始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艳的事迹更是脍炙人口。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
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经沧桑,几番兴废,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中国四大文庙之一,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夫子庙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夫子庙始建于宋,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庙前的秦淮河为泮池,南岸的石砖墙为照壁,全长110米,高20米,是全国照壁之最。北岸庙前有聚星亭、思乐亭;中轴线上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另外庙东还有魁星阁。
4.2朱自清笔下的秦淮河与夫子庙
从前读《桃花扇》《板桥杂记》一类书,颇有沧桑之感;现在想到自己十多年前身历的情形,怕也会有沧桑之感了。前年看见夫子庙前旧日的画舫,那样狼狈的样子,又在老万全酒栈看秦淮河水,差不多全黑了,加上巴掌大,透不出气的所谓秦淮小公园,简直有些厌恶,再别提做什么梦了。贡院原也在秦淮河上,现在早拆得只剩一点儿了。民国五年父亲带我去看过,已经荒凉不堪,号舍里草都长满了。父亲曾经办过江南闱差,熟悉考场的情形,说来头头是道。他说考生入场时,都有送场的,人很多,门口闹嚷嚷的。天不亮就点名,搜夹带。大家都归号。似乎直到晚上,头场题才出来,写在灯牌上,由号军扛着在各号里走。所谓“号”,就是一条狭长的胡同,两旁排列着号舍,口儿上写着什么天字号,地字号等等的。每一号舍之大,恰好容一个人坐着;从前人说是像轿子,真不错。几天里吃饭,睡觉,做文章,都在这轿子里;坐的伏的各有一块硬板,如是而已。官号稍好一些,是给达官贵人的子弟预备的,但得补褂朝珠地入场,那时是夏秋之交,天还热,也够受的。父亲又说,乡试时场外有兵巡逻,防备通关节。场内也竖起黑幡,叫鬼魂们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我听到这里,有点毛骨悚然。现在贡院已变成碎石路;在路上走的人,怕很少想起这些事情的了吧?
4.3我们所感受到的秦淮河与夫子庙
我们来到夫子庙时,与朱自清所描述的还是有些不同。如今的夫子庙已成为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旅游景点。我们已无法想象,像朱自清所说的那样,贡院和考场的情景。路的两旁开满了各式各样的店铺,然而旧时的建筑风格却未改变。秦淮河上依旧停着船,但早已没有了歌舫和歌伎。
5.燕子矶
http://s8/mw690/81d4ccb9tdc5ce5cf73d7&690
5.1燕子矶的地理位置
燕子矶作为长江三大名矶之首,有着“万里长江第一矶”的称号,位于南京市主城区北郊观音门外,长江三大名矶之一,是岩山东北的一支。海拔36米,山石直立江上,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故名为燕子矶。古代是重要渡口。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时,均在此停留。乾隆帝在此书有“燕子矶”碑。“燕矶夕照”为清初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燕子矶附近有弘济寺、观音阁等建筑。岩山有12洞,为江水冲击而成,大多是悬崖绝壁。其中以三台洞最为深广曲深。鸦片战争时,英国军队由燕子矶登陆,直逼南京;二战时,日寇在此江滩处集中屠杀南京同胞数万人。
5.2朱自清笔下的燕子矶
燕子矶在长江里看,一片绝壁,危亭翼然,的确惊心动魄。但到了上边,逼窄污秽,毫
无可以盘桓之处。燕山十二洞,去过三个。只三台洞层层折折,由幽入明,别有匠心,可是
也年久失修了。
5.3我们所感受到的燕子矶
一到燕子矶,便看到了这样一句话——“燕子矶,一台洞,二台洞,三台洞”。我们虽没有发现这么多的洞,却也领略了一番独特的风光。真不愧为“万里长江第一矶”,燕子矶的树,路,石,无不令人赞叹。
在燕子矶的另一令人印象深刻的事物,便是陶行知先生的那句题词——想一想死不得。简简单单的六个字,最朴素的劝诫,读来却别有韵味。不知道这块石碑,曾今拯救了多少想要在此跳崖轻生的生命。
6.中山陵
http://s12/bmiddle/81d4ccb9tdc5ce9b9d8eb&690
6.1中山陵的地理位置
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紫金山东峰茅山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傍山而筑,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
6.2朱自清笔下的中山陵。
南京的新名胜,不用说,首推中山陵。中山陵全用青白两色,以象征青天白日,与帝王
陵寝用红墙黄瓦的不同。假如红墙黄瓦有富贵气,那青琉璃瓦的享堂,青琉璃瓦的碑亭却有
名贵也。从陵门上享堂,白石台阶不知多少级,但爬得够累的;然而你远看,决想不到会有
这么多的台阶儿。这是设计的妙处。德国波慈达姆无愁宫前的石阶,也同此妙。享堂进去也
不小;可是远处看,简直小得可以,和那白石的飞阶不相称,一点儿压不住,仿佛高个儿戴
着小尖帽。近处山角里一座阵亡将士纪念塔,粗粗的,矮矮的,正当着一个青青的小山峰,
让两边儿的山紧紧抱着,静极,稳极。
6.3我们所感受到的中山陵
对于中山陵,感受最深的,也许就是它的台阶了,从远处看时,永远也想象不到它竟然有那么多的台阶,爬到顶上时还真是够累。
参考文献:朱自清《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