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苹果的切面——有关女同性恋

(2011-08-01 13:24:33)
标签:

万燕

情感

分类: 书籍资料

乐学族    www.lexuezu.com

某晚坐在清雅的“静颐茶馆”,诗人海上在别处喝了点酒,撇下我和另一个朋友,自顾自在茶桌边打起了呼噜。一觉醒来,他仿佛从神界脱身而出,屡冒惊人之语。

话题从他诗中的“性意识”开始,游离闪烁着,渐渐滑到一个女摄影家的作品《苹果的切面》,作品的创意令人叫绝:被对半切开的苹果,竟然和女性身体最神秘的地方惊人地相似!由此海上展开了他奇异的联想推理:《圣经》故事中,夏娃受了蛇的诱惑,偷吃了伊甸园的禁果,众所周知,那个禁果恰恰就是苹果,夏娃吃了苹果,性意识才被唤醒,因此苹果就代表着性意识,同时蛇又是女性的象征(古今中外,我们都有将女人和蛇并置的喻象),所以蛇诱惑夏娃,实际上是女人诱惑女人,所以真正的原初的性意识,应该是女同性恋的性(即两个苹果的切面互相诱惑,合成一个完整的苹果),只有女同性恋的性方式是悬空完成的,男同性恋和我们异性恋都只是模仿她们,她们才是最高级的性。

诗人的想象推理非常大胆,也基本上经得起推敲。只是我想了半天,也弄不明白女同性恋的性是怎么悬空完成的,还弄不明白蛇明明诱惑的是夏娃,夏娃怎么又不解风情,和亚当扯到一块去了——也许夏娃不爱蛇,只爱男人亚当,也许产生了另一种叫做“夏娃蛇”的结合物,一方面和男人亚当在人类的历史上共同造爱,一方面表演着与蛇共舞的处境。总之,按照诗人的阐释,女同性恋的存在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不知上帝看见人类这样胡乱篡改他的《圣经》会怎么想,没准他很高兴人类终于嗅出了创世纪的隐性气味。

事实上,女同性恋也的确比男同性恋幸运:有视觉美感,没有爱滋病的危险,容易被常人接受等等。一般说来,在异性恋眼中,男同性恋要模仿女性的美,必须收敛自己的身体和气质才能接近(当然有些同性情侣关系中,已经没有男性和女性的角色之分),但是粗大骨骼、突出喉结的存在,依然会扭曲破坏他们身体的美性。而女同性恋模仿男性只需要无止境地野放就行了,人的野放状态本来就比收敛状态自由,更何况她们是女人,保留着女人的美性。今天辞典中“同性恋”(lesbian专指女性同性恋)一词的音译,也和一个美丽的女同性恋者有关,它起源于古希腊萨福的出生地累斯宾斯岛的名称,是语言学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背景。这位杰出的女诗人在岛上创办了当时的女子抒情诗学堂,教习弹琴、吟诗、舞蹈等各种女子修养,她疯狂地崇拜那些女学生的纯洁和美貌,一个接一个地爱上她们,从不顾及自己还有丈夫女儿的事实。萨福最不能忍受她热爱的女学生离开她,常常为此痛不欲生,回顾一下那种凄凉的画面吧:清冷的海风掀起萨福的古希腊式高束腰白长袍和鬈曲的发缕,又一个美丽的贵族女学生乘船离岛而去,萨福背对着大海,不忍目睹船帆的远影,踉踉跄跄地在岛上独行,悲痛欲绝……也许那些女学生最终忍受不了她强烈的爱,也许她们开始从奇异的恋爱方式中清醒过来……也许正因为这许多次的痛,萨福的抒情诗歌才那么具有“人”的力量,也许正因为这难以承载的痛,最终她在遭到女学生的拒绝后,选择了蹈海而死……她的许多抒情诗都是写给她热爱的女学生的,可惜被中世纪的教会焚毁了不少。

无法测量这个写出炽热诗句的古希腊女人,到底有多深切多庞大的爱,并且这些爱基本上都是献给同性的:

胸膛里的心脏开始猛烈地撞击,
一团火焰穿过了我的肉体。
双眼失去了视觉,
两耳发出阵阵嗡响,
冰冷的汗水湿透了我的全身。
我止不住地颤抖,
变得比青草还要深绿。
我觉得再过一会儿就要窒息。

在萨福身上,极其深刻地,具象地体现了社会学家李银河的某种说法:爱情完全可能不看重性别,而只看重美。在古希腊罗马,一个同性恋的行为仅仅是爱同性,人们不会因为一次同性恋行为而成为同性恋者。在19世纪以后,才出现“同性恋”和“同性恋者”这样的词汇。在古希腊既没有这个命名,人们也不会这样想问题。

而萨福,一个独异的女诗人,肯定是一个极其看重美的人,当时的风气,使她并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同性恋者,别人也没有,直到后来的罗马人,才首次提出这是一种恋爱现象。这种美的依恋和同性恋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很难说清。即使今天,也有个中女人不同意“同性恋”这种提法,法兰西学士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院士尤瑟纳尔就是如此。这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自己的翻译——一个美国女人在一起住了40多年,却不喜欢用“同性恋”这个词,因为她们俩首先是朋友,其次才是依恋的关系,当然尤瑟纳尔同时也是个双性恋者,她在76岁的时候还和一个28岁的年轻人结为旅行伴侣,并有感情上的寄托,无疑是一个状态完全绽放的女人。法国的杜拉斯状态也很绽放,但和尤瑟纳尔相比,杜拉斯的绽放只是面向异性的。

女性之间这种美的依恋关系的形成,给女同性恋内涵的界定带来了很大困难,通常对女同性恋的理解和男同性恋一样,是必须发生了性关系才叫“同性恋”,但是1992年传媒报导过的那对安徽无为的女同性恋者,却没有什么性活动,只是愿意住在一起恩恩爱爱过一辈子,也没觉得自己是同性恋者。最滑稽的是,县里本来把她们抓起来,后来检查发现她们俩都是处女又放了。

戏曲界最容易出现这种美的恋爱幻象。从前由于男女演员不能同台,出现了京剧中的男扮女装和越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这种现象将各自的剧种变成了一个单性世界,而单性世界是滋生境遇性同性恋的最佳土壤,所以梨园界的同性恋现象比较多。《品花宝鉴》一书,就完全是以梨园界的同性恋为主题的。

京剧中男扮女装的性别转换含义,由于男同性恋之间无法回避的“性”的特质,已经通过《霸王别姬》等小说(包括电影)得到了一致确认。而越剧中女扮男装的性别转换含义,却始终模糊不清。例如京剧中的旦角改为女的扮演后,观众都很欣赏,而越剧中的小生让男的扮演,观众就怎么都不习惯,还是喜欢看女小生,很多人认为这种心理因素是由越剧的唱腔决定的。

“人类连自己内心的幻象到底是什么都并不自知。”关于这一点,新认识的朋友刘蓉子小姐发表了议论。她刚刚写完一部4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题材就是有关“女同性恋和越剧”的,我们俩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有趣的讨论,她说越剧又叫绍兴文戏,原来都是男的演,只是因为浙江非常重男轻女(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小时侯就亲眼见到母亲勒死刚生下的妹妹,并要袁告诉父亲说是死胎),后来女孩子都被送到戏班里去了,才改为女的演小生,所以唱腔根本不是理由。喜欢看女小生,只是因为人们内心承认那种女扮男装的微妙状态。

刘蓉子还透露了越剧界的一些史料,认为从这些史料能发现许多沉默的真理,其中之一,就是四十年代上海唱越剧的“闪电小生” 马樟花的故事。

马樟花是个烈女子,看见戏班中有人不争气,上前就是一巴掌,为此她得罪了不少人。她是当年上海滩上的越剧名小生,与袁雪芬配戏可谓珠联璧合,一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了戏班子的压轴剧目,她被许多阔太太收为过房女儿,20岁那年,一个阔太太干脆把她配给自己的儿子辛锄做媳妇,当时戏子的地位非常低贱,这种配婚举动在富贵人家来说,是需要相当勇气的。谁知马樟花结婚之后,因遭人嫉恨,不断受到小报恶毒的谩骂攻击,说她是“补丸小生”等等,不到一年时间,她日渐消瘦,21岁就被活活气死了。她的配戏搭档袁雪芬得知她死去的消息后,当即吐血,大病一场,十年未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出戏。十年后,袁雪芬与新搭档重上舞台,触景生情,不知不觉就在台上改了唱词:“前面走来梁山伯,后面跟着我祝英台……倒叫我半分欢喜七分悲。”这最后一句“倒叫我半分欢喜七分悲”就是为马樟花改的,以后也就被一直沿用了下来,成为梨园史话,电影《舞台姐妹》的改编也是以马袁故事的原型为蓝本的。

根据马樟花的故事,刘蓉子分析了其间的多种心理可能,例如阔太太们的内心就存在着同性恋倾向等等,她认为她们其实是在马樟花身上寄托着自己的恋爱幻象。我说女人这种对戏剧偶像的爱慕也算同性恋吗?她说她认为是的——舞台上女扮男装的小生,既有女人的沉鱼落雁,又有男人的玉树临风,当事者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忘记了舞台和现实的界限,将自己的心深放在理想的偶像身上,等到大幕落下,神思回觉,才想起偶像的扮演者是个女人,心理上猝不及防,感觉上却更加强烈,只是不敢承认自己爱情的倾向,感到恐惧、荒谬,因为对同性的伴侣、单性的世界产生幻想是不被公众承认的,但是强烈的爱情本身就是奇迹,是没有任何禁区的,她不管不顾地生长在内心中。

想象的翅膀总是自由,想象的画面可以浑然一体,我们俩继续想象扮演小生的女演员在生活中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把舞台上的性别特点带到现实中?如果不会,她又如何处理好艺术与真实的转化,一个好演员要求对角色全身心的投入,时间长了,她会不会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有这样一个男性化角色很强的著名越剧女小生,从小喜欢戴鸭舌帽,喜欢戴黑框眼镜,喜欢扮男装,家里只有两个男孩,父亲却说有三个小子,她非常擅长揣摩男性心理,在医院里看见男人给女人喂饭,竟然看呆了,觉得男人就应该是这样的……作为演员,她处理自己性别与角色的心理是否已经逸出常规?

想象又进入了京剧中的女扮男装个案——电影《人•鬼•情》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秋芸女扮男装演钟馗的艰难艺术道路,“钟馗嫁妹”是电影中经过多次意象化处理的戏中戏。影片结尾,秋芸扮演的钟馗角色出场与秋芸本人相对答,钟馗声称是“特地赶来为你出嫁的”。秋芸回答:“我已经嫁了,嫁给了舞台。”钟馗问:“不后悔?”回答是“不”。这个结尾帮助影片主题成就了“一幅(准)男性的拯救者与女性的被救者的视觉同在”,而事实上,银幕上面面相对的仍只是两个女人:秋芸的扮演者徐守莉和出演了电影全部钟馗场景的、秋芸故事的原型人物裴艳玲——这一画面中,是否也隐含了对同性幻象的迷恋?

想象过度,会令理智发疯,还是收住她吧,我对刘蓉子说:这样揣测的分析是否正确?岂不是让任何事情都变得神经过敏?如果以这种美的依恋关系作为女同性恋的本质,那么我想每个女人都是女同性恋了:我们的闺中女友,我们对偶像的迷恋,我们女性之间彼此欣赏的关系,还有抱头痛哭或并枕谈心这些肌肤相亲的行动?全都蕴含他类的心理动机?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或不敢承认?

她也有些疑惑了,想起我在《自己的电影史》中的一段文字:

一个男人如果迷上一个男影星,人们会说他有同性恋倾向。而一个女人如果迷上一个女影星,在现实中和心理上却是很正常的,因为女人爱自己的美,也爱自己无法企及的美,当她遭逢高高在上的桃夭之美时,全然不懂何为嫉妒。

她说,也许你说的有道理。

我说,女人是一种重“情”重“美”的植物,男人是重“性”的动物,所有与美有关的事物中都能找到女人,欣赏与被欣赏,互相的给予,皆因为她们是美的忠实奴仆,男人只是单方面的欣赏,女人还要以别的美来补充自己。生活中,两对陌生男女擦肩而过,如果两个女人都很漂亮,常常会形成一种有趣的现象:不管男人的眼睛是不是在看另一个漂亮女人,女人的眼睛一定是在看同性的对方,而不是在看另一个男人。

几个彼此相投的女人聚在一起,讲述,倾听,能形成一种排斥男人的力量,像女雕塑家卡米尔•克洛岱尔的名作《窃窃私语》,像一座具有某种绝对的美而令人赞叹不已的群像:纯粹情感的话题,绵密细致的心理感悟,共同分享的秘密,倾听上的内心反省,对美的衣服和容貌的讨论,“一种人类感情和理解的奇迹”,融洽,体恤,温馨,快乐,痛楚,黑暗,纵情而尽兴……只有女人卡米尔才会雕出这样纯洁有力的作品,只有女人之间才会有这样诗意的聚集。男人的高谈阔论或忠厚沉默,宏大粗糙的思考或卤莽冲动的心理都无法与之契合。

在中国,每个女孩都有几个闺中密友,常常两个女孩子之间的关系好得会像一个人,甚至说些“如果我是男孩,一定会暗恋你”之类的玩笑话,没有别的隐意,就是懂得欣赏与被欣赏,看重情感,互相依恋。

至于在越剧舞台上,传统中国男人的形象,本来就缺少西方男人的阳刚,有女性化的倾向,一身古装显出颀长挺拔的身材,宛若玉树临风,让女小生在舞台上扮演他们,轻而易举就能让角色传神,即使回到生活中,和丈夫的心理交流也不会有太大反差,甚至别有情味。因为女扮男装的形象,早已通过乐府歌辞《木兰诗》,成为中国人顺其自然的美学理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热爱女小生,其实就是热爱美的理想。

美的女人和稚气的孩子一样招人怜爱,喜欢美丽可爱的事物是人的普遍天性,男人欣赏美的东西,女人也欣赏,不同的是女人同时又是被欣赏者,所以女人的眼光天生就是双重的。

据说科学已经总结出人类分五种性别:男性,女性,偏男性的女性,偏女性的男性,中性。总之,不论和什么性别交往,芸芸众生,一定会有远近亲疏,谁没有几个交往密切的异性和同性朋友呢?谁没有过自己迷恋的艺术偶像呢?如果把交往密切的各类性别朋友或迷恋偶像都往恋爱心理方面分析,无疑又会重蹈弗洛伊德式的泛性论思维方式。

真正的女同性恋还是应该有性的活动,或者至少有清晰的同性恋爱状态。有段时间,世界影星葛丽泰•嘉宝的女友梅塞德斯•迪阿科斯塔对外宣称她和嘉宝有同性恋关系,并一惊一乍地扬言要把嘉宝写给她的55封“充满激情”的信公诸于众。而事实上,这55封信文风非常简约,没有任何同性恋倾向——嘉宝的一生都没有任何同性恋倾向,因此我们就不能随便说嘉宝是同性恋者,除非我们找到真正的证据。

像台湾的女作家邱妙津,她爱同性已经爱到受伤害、自杀的地步,还需要什么证据吗?不需要了。

曾经见过两个戏剧女导演是同性恋,两人彼此相处,同时又为女学生争风吃醋,关系非常有趣。
……

当然,如果剔除性的活动,有些女人究竟是美的奴仆,还是隐晦的女同性恋者?沉默的真理永远沉默。

总之,苹果的切面正在慢慢打开,属于蛇的那一半诱惑女人,成为女同性恋者,属于夏娃的那一半唤醒男人,成为异性恋者,属于“夏娃蛇”的结合物成为两性人,但不一定是双性恋者,将两个切面合二为一的完整的苹果,成为女性雌雄同体的思维理念(象征男性雌雄同体的思维理念是释迦牟尼的莲花座)。身为女人,我希望我的身体是夏娃,我的思考是苹果。

人世间不是双性恋的“夏娃蛇”的确有一个,这个非凡的女人被称为尼采的“曙光”,里尔克的“圣母”,弗洛伊德的“吉兆”——她就是卓越的独一无二的露.安得烈亚斯.莎乐美,比得斯曾经如此描述莎乐美:“她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强大的自然威力,是一个原始的、充满魔力的两性人,不具备任何女人甚至男人的弱点,这个仿古典艺术风格的两性人缺少那么一点人性的东西。她是一个太古时代的尤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这就是生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