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2018-05-10 17:08:53)《故事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子长县幼儿园课题组
负责人:贾云祥
成员:杨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本次课题从2017年4月开题至2018年4月结题,历时12个月;我们的课题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逐步开展:
第一阶段(2017.4--2018.6):记录、整理、了解故事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的现状。
第二阶段(2017.6---2018.2):系统分析出现状况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写出“故事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状况分析报告”。
第三阶段(2018.2至2018.4):实践、应用并不断完善策略,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实效,积累“课例、随笔、论文、校本教材”等相应的成果。
(一)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1.应用了以下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从书籍、互联网、以及各种途径学习理论经验,吸纳教育教学信息,为课题实施及调整寻找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提升教学理念。经验总结法:有计划地对课题实施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收集阶段研究的经验论文及活动方案设计,积累材料,推广经验,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行动研究法:不断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案与计划,用以指导教育活动,并分阶段进行总结活动效果。
2.我们课题组经过商议,制定三个子课题:绘本故事、音乐故事、家乡故事,根据子课题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故事教学,通过记录教师在幼儿故事讲述中对行为习惯有价值、有意义的或某方面发展的情景,从而使故事教学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3.收集方式:带班教师,用照相机及时将幼儿在讲故事的情景、小小故事王大赛、国旗下讲故事及教育教学过渡环节拍下来;然后将其电子文稿存下来;课题组负责收集、整理。
(二)成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现在,我们课题组已经完成了子长县幼儿园《故事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研究》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在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课题组老师将每位带课老师收集的案例进行了再次的优化和集中,制成了电子版和纸质版两个版本的园本教材。
我们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二、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一)目前故事教学在语言活动中比较常出现的问题。
1.老师主动地教, 孩子被动地学。 目前大部分老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或者其他原因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 老师讲故事, 孩子安静地听故事, 听完后老师提出问题, 孩子回答问题, 本来有趣生动的一堂故事课, 就这样变得枯燥乏味, 老师代替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孩子很被动地听了故事, 预期的故事教学目标效果没达到, 更别谈孩子的语言发展及其行为的培养了。 整个故事教学中, 没有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导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而是活生生地剥夺了孩子的探索权和语言表达权,很大程度制约了孩子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活动目标不明确, 活动内容不实际。 在进行活动之前没有整体把握好活动的目标, 没有很好地分析孩子的实际能力, 根据活动内容结合孩子的实际活动水平, 造成整个活动脱离实际, 没用实在的教育意义, 造成孩子不容易理解接受, 孩子的能力是建立在他的实践经验上, 教育一旦脱离实际, 就会使整个活动失去想象的空间, 变得乏味起来, 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4.教具准备得不够充分 教具准备得不够充分, 老师缺乏创新的概念, 大部分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听音乐、看图片, 模式不变的教学活动设计, 没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活动的过程中参予的积极性不高, 造成孩子学习的成效不大。
(二)故事教学中比较常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如下:
1.自我感受法:指幼儿自主讲故事、 自己观察、 自我感受, 获得图书信息的方法, 重在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让幼儿获得有序讲故事的经验。 此方法经常在集体讲故事教学活动中广泛运用和师幼共读时配合使用。2、
2.师幼共读法:指教师和幼儿一起翻阅故事书, 通过教师有序地讲读帮助幼儿理解图书内容和主题的方法。 此方法重在教师良好示范讲故事的演示, 生动活泼的讲解和开放互动的提问的运用, 促使幼儿理解图文对应, 明白符号与文字关系转换的重要方法。
4.问题设疑法:在开展故事活动之前或阅读故事过程中,教师或幼儿提出一个难题情境,促使幼儿去阅读和思考的方法。 如,带幼儿外出散步后, 幼儿提问: “为什么有的树到冬天要掉叶子,有的树却不掉叶子呢? ”教师可先不回答, 提议幼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这样做, 让幼儿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并理解图书信息。
5.体验表现法:即指在故事讲述活动的结束阶段或延伸活动之中,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语言、 动作、
表情等外显行为来理解图书内容和主题的表达方法, 重在幼儿生活经验与故事内容的充分结合, 有助于幼儿对图书内容的理解和阅读经验 的迁移和积累,
更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如故事《猫医生过河》 一书后, 让幼儿扮演故事书中的角色进行对话和表演。
6.讲读法:指幼儿在讲述故事后, 向教师和同伴讲述自己的讲故事感受, 重在帮助幼儿把视觉的视图活动和听觉的读图活动结合起来, 其特点是把观察、理解和表达充分相结合, 在指指认认、 说说讲讲中达到讲述故事的目的。以上方法不是孤立的, 可互相结合、 相互渗透、 交叉运用, 以达到故事讲述活动生动、 有益、 愉快、 高效的目的, 促进在幼儿故事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