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心得体会
(2017-10-27 14:37:05)《故事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心得体会
子长县幼儿园课题组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人生。良好的性格习惯在一个人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各种习惯使得一个人的性格基本形成,而故事是幼儿最贴切教育方法之一,特别是讲故事可以有效的塑造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以及饮食规律。作为一名幼儿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清楚幼儿身心教育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而故事教学正符合这一特点,可以作为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讲故事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习惯的培养
以童话故事举例,教学中穿插童话故事,可以有效培养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言功底。特别针对5--6岁的幼儿,他们的口语是通过慢慢学习形成的。在幼儿园里,利用童话故事就能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正如所讲《做一半故事》中的小胖,特别喜欢帮助人,但每次都帮不到底。
这种坏习惯在大班幼儿中不在少数,如果讲这个故事可以让幼儿产生共鸣,给自己寻找说话的原因,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看法讲出来,来帮助小猴改掉只做一半的坏习惯。
二、讲故事有助于幼儿倾听能力的提升
以成语故事为例,成语故事源于历史文献、典籍,琳琅满目,多姿多彩,但并不是每个成语故事都能很好地为幼儿所接受。众所周知,
因此选材是关键,那么如何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成语故事呢?
首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生活经验也不尽相同,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幼儿喜欢生动、形象、实在的事物,与自己日常生活相联系的事物,所以老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有选择性的来为每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定制成语故事,帮助幼儿提高经验值。比如对小班幼儿选用比较直接的、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相关成语,同时成语中出现的中心思想是以他们所熟知的小动物为准。如“盲人摸象”等,从幼儿最喜欢的小动物为主,故事内容一般比较肤浅;而中班幼儿则选择能体现人物动作及具体行为相关联的成语,因为中班的孩子有一些朦胧的认识,相对小班幼儿经验值有所提升,所以在选择成语故事时要稍微有一点深度,比如:“揠苗助长”等,幼儿可从学习一些日常行为活动,还可以得到一些生活体验;到达大班幼儿阶段时,孩子各方面的认知能力都有所提升,他们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必须选择一些有深度性的、知识面广的成语故事。如 “悬梁刺股”等,大班幼儿可以从中学习一些生活技能,大幅度的提升经验值。
三、讲故事有利于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
《烧烤宝贝》故事大概内容是说宝贝西西不喜欢吃蔬菜,比如红萝卜、豆角、茄子、西红柿、菜花、莴苣等等一系列蔬菜。而他最喜欢的东西是烧烤,所以在他的食物名单中只有烧烤而已。妈妈提醒他,如果你这么钟爱烧烤,将来某一天你会变成一个大胖子。有一天,西西突然真的变成了大胖子,小狗、大牛、小朋友都追赶他,想要一口吃掉他,西西怎么办?妈妈能把他救回来吗?通过给孩子讲述这个故事,孩子们知道合理营养配餐才有助于我们健康地长身体,光吃一种食品会导致营养不良,常吃垃圾食品会使自己的身体变胖,影响身体健康。小故事传递大道理,用有趣的故事去感化孩子,教育孩子,通过孩子积极的讨论,加深了孩子们健康饮食意识,在接下来进餐环节中孩子们挑食的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原来不吃蔬菜的孩子,现在也吃蔬菜,不吃肉的孩子也能试着吃一点肉了,尤其我们班的小胖墩自从听了这个故事他和垃圾食品说再见了,家长开心地说:“谢谢老师!谢谢您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性是经过长期生活的磨炼才塑造的,它始终贯穿于孩子的一生,所以幼儿园老师必须对幼儿的萌芽教育负起责任,对他们行为习惯进行正确的指引。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幼儿长期努力,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幼儿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去创造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