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理论学习材料2)
(2017-10-27 14:08:31)故事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此,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幼儿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儿童故事是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今社会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儿童故事早期的教学,它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开发幼儿智力,最主要的是幼儿故事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
幼儿故事是幼儿园进行幼儿语言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幼儿正处于语言的发展阶段,他们词汇贫乏,表达语句不连贯,教师通过故事教学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语言,帮助他们把话说的清楚而富有表现力。与此同时它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知识广泛了想象也就丰富了。可见,故事教学是激发幼儿想象、启迪幼儿智慧的有效方式。适合幼儿的故事,他们会产生很大的好奇心和兴趣。兴趣的激发在幼儿的学习中很重要的。然而,对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幼儿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前期的儿童处于发展成长时期,认识浅薄,模仿性强,所以对幼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一定难度。儿童故事反映现实生活,是非分明,很具感染力,通过故事内容可以对幼儿进行教育,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幼儿故事的教育意义重要性,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应适时适量对幼儿讲述故事,让他们在故事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目前很多教师在制定故事教学的目标时,往往很笼统、模糊。如“通过讲述故事,使幼儿明白小朋友要团结友爱”,“通过故事教学,发展幼儿的想象力”,“通过学习××词,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等。事实上,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一次教学活动就能完成。所以,目标太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就使得讲故事流于形式。
(二)故事内容的选择过于单一
幼儿园教师主要从语言教材中选择,品德教育方面的故事内容选择得过多,翻开幼儿园的语言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故事类型大多是品德教育方面的,其它领域特别是科学知识题材的故事非常缺乏。如大班教材中的故事《小花籽找快乐》、小班的《小铃铛》、《谢谢小猴子》等,都教育幼儿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故事情节变了但教育目的未变。
(三)、活动组织形式过于呆板
许多幼儿园的故事教学,还停留在“教师讲故事——幼儿听故事——教师提问故事的名字、人物、情节与故事的中心思想”这种一贯的模式上。一讲故事,就是教师讲,幼儿坐着听,使许多本来很好的故事变得枯燥乏味,幼儿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在故事上,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组织教学,因此,不能很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种传统的故事教学模式,还表现在教师使用的导语雷同化,提出的问题简单而又缺乏新意。往往是教师先说“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接着,讲一遍故事,然后让幼儿回答“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都有些什么人”、“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如果幼儿回答不上来,教师就代为回答,然后,教师再将故事讲一遍。上述教学模式,早已为幼儿所熟悉,以致幼儿玩“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时,将教师讲故事的上课情景模仿得惟妙惟肖。还有就是在故事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运用得较少,使得生动的故事教学在教师的操作下成为一种幼儿机械的复述活动,这对培养幼儿积极思考的习惯是极为不利的。其实,有很多故事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只要肯于下功夫,设计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发挥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故事教学方法是不难做到的。
二、幼儿园故事教学的意义
(一)、故事稳定幼儿情绪,约束幼儿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情绪对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情绪直接指导和影响着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能导致儿童的积极行为,如: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等;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直接导致各种消极的行为,如:攻击行为、拒绝服从教师的合理要求等。很多孩子在幼儿园一天到晚不是哭就是一言不发、闷闷不乐;可一到家,马上象换了一个人似的,说这说那、兴高采烈、没完没了。时间长了,会使孩子形成双面的性格,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教师在幼儿入园时,让幼儿自由地围老师而坐,用亲切的语气,选择有针对性的故事讲给孩子听,那么,情况就明显不同了。开始,不会所有的孩子都在听,但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人物遭遇的不同,孩子会不自觉地被吸引,并注意倾听。他们担心“丑小鸭”的命运,佩服“阿凡提”的智慧;喜欢“白雪公主”的美丽,痛恨“坏皇后”的恶毒……慢慢地,一天过去了,孩子们感受到了童话的美丽,幼儿园的美好。故事,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让陌生的孩子和我走得更近。不少心理学家已认识到,情绪不仅仅是心理活动的副现象,而且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推动力量,即动机。故事,及时稳定了初入园幼儿的情绪,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将是非常有益的。
(二)、故事中的榜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故事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是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孩子经常缠着大人讲故事,故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们的心。幼儿故事中不乏榜样为幼儿提供示范作用。幼儿在活动中,常会因排队发生推挤,出现不遵守纪律、打闹、告状或争抢玩具、独占玩具,或室内的小椅子倒了,小桌子歪了没人理睬等现象。对此,教师采取的口头说教收效甚微,且幼儿易旧病重犯。这时教师可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如:幼儿喜爱的故事《我家孩子讲卫生》、《孔融让梨》、《我家孩子懂安全》、《我家孩子懂礼貌》等,让故事里教育幼儿怎样讲卫生,关心爱护别人的孔融,从而使其在自觉不自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受到教育。并让幼儿知道在集体活动中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良好行为习惯。再如进餐时,针对个别幼儿不爱惜粮食,不吃疏菜和挑食等现象,可选用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儿歌《下巴上的洞洞》、古诗《锄禾》等培养幼儿不讲享受,热爱劳动,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这样使幼儿在各种榜样的影响下慢慢地接受和掌握正确的做法,并形成一定的规律。
二、策划活动方式与步骤
活动目标、内容和结构都决定的前提下,教师如何去策划活动方式与步骤是最关键的,活动组织方式与步骤的策划安排,最能够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创造性和经验能力,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语言目标是否达成,也是最能看出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直接的体现。策划活动方式与步骤,教师常常关注两点:一是选择适应于内容又对儿童充满吸引力的活动方式,以此鼓励儿童趣味盎然地投入学习。二是仔细地计划活动过程展开的每一个环节,力求各个过渡层次清楚而有所交代,从而确保教育活动进展顺利。老师要思考如何巧妙去设计一堂有趣的故事课,让孩子得到兴趣的同时,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进行想象和表达,获得有效的知识。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展示挂图,主要老师主讲,孩子听,一问一答式,最后老师总结道理。我们必须打破这个保守而又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确立目标的基础上,大家对活动环节与过程进行精心预设与现场实践:
1、做好故事前的各项铺垫,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
例如:环境布置、创设故事情境、出示道具、新奇的音乐等等,使孩子有亲身体验,耳目共睹的逼真感觉,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注意力,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我们根据故事设置一个情景,画了一个幅森林的画面作为故事背景,老师出场的时候戴上动物的头饰,在相关的背景音乐伴随下,讲出几句开场白,神秘地引出故事,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使整个故事的气氛一下子沸腾了起来。
2、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更多样性
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静态的故事转化为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动态画面,符合了孩子的年龄和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孩子学起来比较感兴趣而且容易接受。我们在向孩子具体讲述故事的时候,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让故事更加生动地呈现,引发孩子对故事的兴趣和帮助孩子理解作品内容,并引导幼儿思考讨论故事情节、人物和思想倾向。
3、鼓励幼儿积极参予,激发孩子的表演欲和学习的主动性
利用环境场景的布置,鼓励孩子大胆上台参与角色表演,借助一些道具如:头饰、胸饰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肢体动作、语言、表情等等表现出人物的不同形象来。老师也可以通过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因为在《熊猫的城市》这个故事中,出现很多动物们之间的对话,所以教研组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主要是让孩子带上动物的头饰进行角色表演,扮演“野猫、斑马、小鹿、河马”等,但是故事对话的内容有些比较长,孩子可能不容易记住,再加上表演的话就比较有难度,所以我们教研组也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对内容的对话调整了一些有规律性的孩子容易记住的对话,并且还伴有一些肢体语言借助帮助孩子记忆,扮演野猫的孩子负责在道具旁做各种动作,斑马和小鹿河马根据野猫的动作做出相应的反应,并来说一句话:“看来城市是一个……的地方。”通过故事的角色表演,简单的对话,亲身去体验整个故事的情节内容,加深了孩子对故事人物的认识和整个故事的理解,不仅增强了孩子的表演能力更激发了孩子学习投身参予的积极性。
幼儿故事可以改变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的耐心,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使他们健康成长。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俗话说自然成习惯,习惯成性格,性格造就命运,可见习惯的重要。
总之,故事能把幼儿带到广阔的天地,增长知识、启发想象、锻炼记忆。经常听故事的幼儿,可以从中学习语音、词汇、模仿成人说话,听故事对儿童连贯性语言的发展启示很大。听故事是幼儿生活的需要,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故事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幼儿教育的基础的是习惯教育,也就是养成教育,幼儿的养成教育关系着幼儿的一生。我们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所以说幼儿教师、幼儿故事在幼儿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可言喻。我们每一名幼儿教师要确认自己肩负的重任和自己的重要作用,让孩子从基础做起,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多姿多彩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0).
[2].吴蕾《浅谈幼教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新课程,2011(5).
[3].孙艳《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