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金秀,王立永——中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心理保健

(2016-05-15 14:45:43)
标签:

医药前沿

医药前沿杂志

医药前沿杂志社

医药

分类: 经典论文导读

中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心理保健

张金秀1,王立永2*

1聊城大学教科院心理系,聊城,2520592渤海大学政法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 ] 研究表明,影响中年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本文首先说明中年期发展的几种观点和中年人的生理特点,然后从认知能力、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年人的心理特点,并提出了有关中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以期为中年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 中年,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心理卫生保健

中年期一般是指4060岁这段时期。一般人都认为大多数中年人体魄健壮、精力充沛、事业有成、家庭稳固、责任心强,并且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已经基本定型,心理应对能力比较稳定,所以人们很容易忽视中年人的身心发展和心理危机。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文明的进步,中年人涉及的事业、经济、婚姻、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冲击与压力比较集中,他们面临的心理压力也在加大,有的甚至会经历中年危机。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因素和心理状态同人的生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心理因素还是某些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适当调适中年人的心理,加强中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中年期发展变化的几种观点、中年人的身心特点以及应该如何进行心理卫生保健三个方面做简单的阐述,以期为中年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中年期发展的几种观点

Jung认为,个性化是对心灵各个方面的整合或平衡,个性化进程反映了中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他对性别角色特征整合的调查结果表明,在中年期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互相接近,变得更为相象,但还不能证明,中年期的男人变得更加女性化和女人变得更加男性化。

埃里克森在生命八阶段理论中对中年期进行了专门讨论。他认为,中年期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前期任务的成功解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危机。中年期的任务包括养育后代、传输价值观、指导年轻工作者等。

Levinson等人的阶段理论认为,中年期包括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McAdams发展了含义更广泛的“创生”概念,他认为这个概念不仅指履行父母职责,也可以指所谓的“生产力”、“创造性”的东西[1]

Staudinger UM等人的研究表明[2],生命发展理论和衰老理论也进一步促进了对中年的研究。这两个理论认为,中年期是生命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没有联系的实体,中年期的经历由生理、文化或环境因素来决定。

还有研究表明,选择最优化模型也适用于中年。中年人卷入多重工作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这可能会增加他们的压力,但同时在许多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因此,要想成功发展就必须选择最优化调整策略。

Lachman的研究表明[3],中年期可能存在九种发展模式:线性增加;线性减少;在中年期达到顶峰;在中年期跌入低谷;从青年到中年是稳定的在后来生活呈下降趋势;从青年到中年是稳定的,在后来生活中呈提高趋势;从青年到中年的稳定性呈下降趋势;从青年到中年以及老年的稳定性一直呈增强趋势;一直没有变化。这九种发展模式很有代表性,它们显示了发展模式的广泛可变性和多重定向性。

有研究表明[4],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经历危机,经历中年危机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这里的“危机”包括人格方面的危机、身心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实现这些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5]。早期研究表明,关于中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年期是一个稳定期,不会出现太大变化;而许多临床医生认为中年期社会和身体变化可能会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分歧产生的原因有四种可能性:第一,这些观点呈现了两种极端,大多数人处在中间的某个位置。第二,他们描述的是中年人的个体差异。第三,危机和稳定之间密切相关。那些在自我认同之前经历危机的人比那些没有经历挑战就形成自我认同的人的长期适应性更强。第四,不同生活领域的人们有不同的发展状况。

二、中年人的身心特点

(一)生理特点

在生理上,随着年龄的增高,人的老化也日益明显。中年人最明显的变化是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他们的精力和体能都不如以前,并且出现后背和关节疼痛、牙齿和口腔问题、以及与体重增加有关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此外,到中年期,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会经历更年期,荷尔蒙分泌出现一定的变化,但是,男性和女性的荷尔蒙变化到什么程度才真正影响心血管和泌尿生殖器系统,还有待于证明。

(二)心理特点

史特拉兹氏(Stratz CH)的生命曲线表明[6],人的心理机能在成年期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上升,到60岁左右才开始退化,直到80岁左右才呈现一落千丈的状况。

1、认知能力

早期研究者认为中年期的认知发展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但是,近来研究发现[7],认知功能的许多方面中年期仍然相对稳定,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提高。中年人的智力发展模式是晶体智力继续上升,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巧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8]。例如,加工速度、工作记忆等认知机制在中年期有明显的下降,而词汇、推理和空间定位等非文字记忆在中年达到顶峰。

2、情绪发展

研究表明中年人的情绪与青年人的更相像。婚姻状况、教育程度以及社会关系压力对中年人情绪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尽管工作压力对青年人的影响更大。身体健康是导致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Kessler的研究表明[9]重抑郁的发生率随着年龄而降低,压力的大小能解释重抑郁和年龄之间的这种反比关系。

众所周知,情绪调节与人的适应能力有关。向下比较策略和次级控制策略等心理社会资源有助于中年人慢慢适应部分功能丧失、多重社会角色的冲突以及与中年生活有关的其它挑战,从而具备良好的情绪。

3、社会性发展

1)人格和自我

Costa 等人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建立了一种新的人格特质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独立的维度,即神经过敏症、外倾性、经验开放性。他们认为中年人的人格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但人格特质等因素并不是完全不变的。

自我,作为身体变化和社会压力的调节器,在中年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那些自我控制感强的中年人大都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能更好地迎接挑战和应付各种变化。到中年期,也会发生自我价值的重新认定,中年人的生活取向开始变为适应和顺从内部世界,他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有时还自觉寻求新的突破点以肯定自己的价值。

(2)人际关系

中年期是一生中扮演角色最多的时期,因此他们经常面临社会角色的重新组合。Marks等人调查了多重社会角色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幸福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0],不同的角色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幸福感。中年人的人际关系通常涉及亲子关系、与的双亲关系、夫妻关系、同事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在亲子关系中,子女的成长、升学、就业和结婚以及成立家庭,使得做父母的不适应,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失落感和空虚感。自己以及配偶的双亲随着年龄的增高身体会逐渐衰老、患病,因此需要自己的照顾,但是由于自己的精力很有限,因而会背负内疚感和无助感等。婚姻更是中年阶段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许多夫妇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双方的沟通日益减少,从而产生陌生感和疏远的感觉;也有的夫妇由于对性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没有及时进行调节和改变而进入婚外情的陷阱。在与同事的关系中,主要面临的是发展与竞争的挑战,这使得中年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在加快,心理压力不断加大。

总之,人到中年,在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都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责任,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扰的发生也相对频繁。中年人若不能正确处理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这些问题,他们很容易会导致焦虑、失望、忧郁、压抑等不良情绪反映,严重者可能会带来心理问题和引发各种身心疾病。

三、中年人的心理保健

1、保持乐观的情绪。情绪具有主观性,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情绪施加影响,中年人可以根据自己情绪发展的特点,结合适当的学习和训练手段,来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以及客观外在世界的变化,并积极的适应它,以免自己陷入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之中去,从而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状态。

2培养良好的个性。不良的个性常常导致复杂的心理冲突和加剧冲突,有的甚至带来身心疾病。尽管中年人的个性已经趋向稳定,但是他们的个性仍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一些不良的个性可以通过适当的锻炼来改变。例如,有些人应该培养踏实、自制和果断的个性;而有些人则需要培养勇敢、坚韧、热情奔放的个性。

3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新的心理健康,但是若是缺乏必要的人际关系或者说人际关系不和谐,就可能会带来心理困扰,严重者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绝望甚至自杀。中年人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要以大局为重、以诚信为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家庭环境中,要处理好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获得亲人的理解、关怀与支持。

4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中年期是责任大、负担重、矛盾多的时期,由此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因此中年人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适当释放工作压力,从而保持健康而积极的心态。

四、总结和展望

总之,维护中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及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无论国家、社会还是中年人自身要把维护中年人的身心健康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这样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为了对中年有更全面的认识,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需要采用纵向研究和多变量研究来分离年龄和群体因素的影响以掌握中年的复杂性;我们需要认可中年的跨学科特性,并以中年期生物医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为研究重点,从而真正掌握控制、弥补以及延缓衰老的方法。

参考文献:

[1]McAdams DP. Generativity in middle . See Lachman 2001: 395-443

[2]Staudinger UM , Bluck S. 2001 . A view on midlife development from life-span theory. See Lachman 2001:3-39

[3]Lachman ME, Lewkowicz C, Marcus  , Peng Y. Images of middle development among young , middle-aged , and older adults. J. Adult Dev. 1994, 1:201-211

[4]Wethington E, Kessler R, Pixley J. Turning points in adulthood. See Brim et al. 2004:586-613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

[6]朱丽娅,朱丽霞,曹卫华.浅谈中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8):973-974

[7]Sternberg RJ , Grigonrenko EL, Oh S.See Lachman 2001:217-247

[8]Willis SL , Schaie KW. Intellectual functioning in midlife . See Willis & Reid 1999:233-247

[9]Kessler RC, Gilman SE, Thornton LM , Kendler KS. Health, well being ,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MIDUS twin and sibling subsamples . See Brim et al. 2004:124-152

[10] Marks NF, Bumpass LL, Jun H. Family roles and well-being during the middle life course.See Brim et al. 2003:514-549.

 

作者简介

张金秀1979-),女,山东潍坊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王立永 (1977-),男,山东济宁人,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