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
山西太原东仓巷已有20年历史的赖宁烈士雕像,忽然“消失”了。近日,难舍怀旧情结的东仓巷居民自发寻找赖宁雕像。最后才得知因太原市环境整治,赖宁雕像无单位接收而被放置到偏僻山村里。负责人说,赖宁雕像移走前,联系了很多公园和学校,但都被对方拒绝了,找不到愿意接收赖宁雕像的场所。目前被移走的赖宁雕像暂时寄放在偏僻的杨家峪街道东沟村。

赖宁烈士雕像
笔者评论:
太原市环境整治过程中,给赖宁雕像重新找个“新家”可以理解,移走也在情理之中。但环境整治导致“赖宁”无家可归的结局,让笔者很是心痛。据负责人介绍,赖宁雕像移走前,联系了很多公园和学校,但都被对方拒绝了,因找不到愿意接收赖宁雕像的场所,无奈中赖宁雕像被遗弃在偏僻山村里。当看到这样的消息,您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赖宁,1988年3月13日为扑灭县城附近山火,不幸遇难。1989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少先队员向赖宁学习,掀起热潮。同年11月,赖宁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赖宁,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作为少年英雄,他能感动中国,为什么感动不了太原市环境整治拆迁队?感动不了那些拒绝接收的公园和学校?是什么让“赖宁”无家可归,赖宁雕像被遗弃在偏僻山村的悲剧让谁心痛?
有网友这样评论:“那个孩子为了抢救国家财产舍了命,我们却这么快就把他人为地忘记了,有些记忆不是随便就能抹杀的”,“我只希望他在天堂不要流泪”,“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而精神文明却在不断退步”。网友的真实评论,让笔者阵阵心痛,忍着悲痛继续写下去......
笔者要问,我们什么时候已经变成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生物:一边在感伤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抱怨现在的社会和生活带走了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一边又以无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破坏着自己童年美好的回忆。
“赖宁”的无家可归事实上说明了:在物质主义的时代,作为构成民族精神审美维度重要一维的传统英雄主义再次遭遇了被瓦解(出自:乔燕冰)。对于这样的观点,笔者非常的赞同,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已经升华到人性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笔者要说,“感动中国人物”赖宁,在一些人的漠视中开始流浪,他离开的岂止是自己的旧里?而就此我们是否需要扪心自问:无处安放的何止是赖宁雕像?我们的精神文明何时能够回来?
“赖宁”的无家可归,会让谁心痛?作为土生土长的太原人,笔者很是惭愧,偌大的太原古城,怎么就容不下一个英雄少年呢?任何有良知的国人,都该为之心痛......笔者再问:环境整治拆迁队和相关负责人,你们真的尽心了吗?我想你们缺乏一份责任心;拒绝接收“赖宁”的公园和学校,你们应有的社会责任去哪了?
我们该为“赖宁”找个家,该为宽容、和谐、友爱的时代精神找个真正的“社会归宿”了,请让国人不再心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