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碑》临习指导(高清拓图)

标签:
育彦书画学院 |
分类: 名碑佳帖 |
【高清拓本】
http://s3/mw690/002nmvhsgy6JpJevQXM52&690
http://s1/mw690/002nmvhsgy6JpJfpwoUd0&690
http://s12/mw690/002nmvhsgy6JpN1wbeH6b&690
http://s5/mw690/002nmvhsgy6JpJgDpOs84&690
http://s1/mw690/002nmvhsgy6JpJh5khWb0&690
http://s2/mw690/002nmvhsgy6JpJhNgY171&690
http://s8/mw690/002nmvhsgy6JpMOkgv507&690
http://s15/mw690/002nmvhsgy6JpMa1MCi5e&690
http://s14/mw690/002nmvhsgy6JpJkSkfrbd&690
http://s1/mw690/002nmvhsgy6JpJfpwoUd0&690
http://s12/mw690/002nmvhsgy6JpN1wbeH6b&690
http://s5/mw690/002nmvhsgy6JpJgDpOs84&690
http://s1/mw690/002nmvhsgy6JpJh5khWb0&690
http://s2/mw690/002nmvhsgy6JpJhNgY171&690
http://s8/mw690/002nmvhsgy6JpMOkgv507&690
http://s15/mw690/002nmvhsgy6JpMa1MCi5e&690
http://s14/mw690/002nmvhsgy6JpJkSkfrbd&690
http://s6/mw690/002nmvhsgy6JpMg9MS955&690
http://s2/mw690/002nmvhsgy6JpMi7SSZd1&690
http://s8/mw690/002nmvhsgy6JpMkvDxRd7&690
http://s1/mw690/002nmvhsgy6JpM8713ad0&690
【简介】
碑文字法端严工细,体势开张,波磔分明,用笔峻利,方圆兼备,秀丽多姿。虽出自民间无名书手,但可直与著名汉碑《史晨》、《乙瑛》、《曹全》等相伯仲。碑中有一“府”字曳脚特长,呈刀币形,为他碑所罕见。1982年文物出版社有初拓影印本。
此碑属于汉碑中隽永秀劲一派,笔势波磔分明,体势横扁平整,端庄自然,是上承古篆,下开楷则的汉代隶书碑群代表。
【释文】
【临习指导】
汉《张景碑》,是汉隶书中颇具特色的作品之一。刻于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此碑笔画瘦细,用笔圆润,结体开张,气势飘逸,章法疏朗,独具特色。给人“飘洒流落,意趣天成”之感。
从该碑的笔画中可以看出由篆到隶发展成熟的轨迹。
一、《汉张景碑》的点形状多样,大小不同,极其丰富。
1、方点。方点常用藏锋折笔起笔,回锋收笔。也可侧锋切笔成方点。如“作”(图1-1)字的一点和“宛”(图1-2)字的宝盖头点。
2、圆点。圆点尽管形体相对方点较小,但也应藏锋入笔,收笔回锋。不可信笔为之。如“成”(图1-3)字的右上点和“府”(图1-4)字的最上边一点
3、尖点。尖点由于字的结构要求不同,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如“驾”(图1-5)字的四点,“患”(图1-6)字心字地上的三点。尖点起笔轻缓,收笔厚重,成三角形状。。
4、长点。长点有竖长点、横长点和斜长点三种情况。起笔仍然藏锋,收笔回锋。只是运笔过程加长形成。如“言”(图1-7)字的最上一点就写成短横点。“令”(图1-8)字的最末一点写成竖点。
5撇捺点。撇捺点就是将点写成撇或捺的形状。如“小”(图1-9)字的左右两点和“除”(图1-10)字的两点就写成撇捺点。
二、此碑横画有主横和副横之分。副横画多中锋用笔,圆起圆收,形体平直,与主笔相比较短。如果横画多时,可在排布均匀的情况下注意变化。如“长”(图2-1)字的四横。主笔多波磔,笔画较副横画长,要有起伏,出笔时先按后提,形成一个翘起的尖角,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蚕头雁尾”。主笔画藏锋起笔,出“雁尾”后作空回笔势。切记,一个字中有波磔的笔画只能一个,俗话说“雁不双飞”,就是这个道理。如“重”(图2-2)字最下面的横画,“言”(图2-3)字的主笔横。
三、此碑竖画成浑圆之状,如“相”(图3-1)字左边木字的竖画,圆起圆收。有的竖写成尖头阔尾状,象楷书中的“垂露”竖,重心在下。这种竖画多运用在下部结构较空的字。如“不”(图3-2)字的竖画,“毕”(图3-3)字的竖画当为回锋收笔。
四、此碑撇画有主笔撇和副笔撇两种形式。主笔撇,撇画向左夸张发挥,形体一般较长,用笔粗重,在笔画中部时就要按下笔锋,收笔时略作上挑,圆势回锋。如“君”(图4-1)字的撇画,“功”(图4-2)字的撇画。如果与捺画对应时,撇画应浮,捺画右沉,如“人”(图4-3)字,“吏”(图4-4)字。副笔撇形体较短,用笔方法与主笔基本相同,如“成”(图4-5)字和“於”(图4-6)字。
五、捺画是隶书最具特色的笔画之一。此碑的捺画与撇画相反,形体夸张,收尾部分与主笔横画的雁尾相同,写的时候要沉着,出锋要缓,结笔时要空回。如“大”(图5-1)字,“岁”(图5-2)字,“延”(图5-3)字的捺画等。
六、该碑的折画比较丰富。折画一般情况下,由两种笔画组成。如横竖折,竖捺折。横竖折,由横画和竖画组成,一般出现在字的右上角,或者局部结构的右上角。横竖折是连续提笔转锋写成的。如“宛”(图6-1)字的宝盖头,“申”(图6-2)字的右横折。竖捺折,也是两笔写成,笔法和横竖折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转笔的方向不同,横竖折向下,竖捺折向上。如“记”(图6-3)字右半部下边的竖捺折,“乞”(图6-4)字的竖捺折。有的时候竖捺折是一笔完成的,如“九”(图6-5)字。另外折画还有圆折、方折和斜折之分。圆折有篆书的特点,转笔时略微捻转笔管,中锋用笔。方折在转锋时略作调整,使写出来的折与横画齐平即可。如“月”(图6-6)字横折。斜折的用笔方法与方折基本相同,只是方向变为内斜或外斜。如“景”(图6-7)字上边曰字的横折向内折,“为”(图6-8)字下部的连续三个横折向外折。
《汉张景碑》字体结构活泼自然,往往突出主要笔画,主要偏旁部首。在不经意间能匠心流露,显得遒美而有韵致。
一、随意取势,尽得意趣
隶书与篆书不同之处在于篆书字形结构取纵势,字间距与行间距匀等;而隶书字形结构多取横扁势,且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大于行间距。《汉张景碑》横向取势,参以纵势,字距开阔,行距紧密,字体偃正,用笔方圆,皆得自然。如“正”(图7-1)字本来可写成正方形,因为书体的需要,将中心竖画缩短,横画加长,结体紧凑收缩,字形就成了扁方形。纵观隶书形体,并不是所有的字都写成扁方形,为了章法有所变化,有些笔画较多的字可以随字形写成纵长的方形。如“景”(图7-2)字由于横画较多,写成纵长,与“正”字,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注意的是,纵长的字形不能一味的因长而长,仍要在底部的笔画上尽量压扁或拉长,具有横向的趋势,以合乎与隶书总体字形扁方的要求。
二、构字天然,结体自由
《汉张景碑》在隶书中属于圆劲挺秀一路。总体字形平正,但也有字参差错落,点画穿插避让,给整幅作品增添了情趣。如“移”(图8-1)字,左边的“禾”木旁有意提升,使整个字有了错落之感,古朴之意顿生。“功”(图8-2)字“力”字的一撇,非常夸张的拉长,从“工”字下掠过,将“工”字偏旁推至上隅,象急流奔腾的江面漂浮着的一叶小舟,一正一欹,动感倍增。
在《汉张景碑》中,除了整体布局美观外,每个字中的笔画布局也相当巧妙。如“瓦”(图10-1)字的上部紧密,下部疏松,由于伸长了波磔,视觉上便产生了两大块空白。以“瓦”字最后一横为界,上为实,下为虚,上下呼应,虚实相间,使本来单调的黑白关系变得复杂,增加了虚实层次和笔势的流动感。
左收右放是《汉张景碑》的又一大特点。此碑正是因为采用了这种结字方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尺”(图11-1)字和“人”(图11-2)字的左撇,短缩上挑,右捺夸张伸长,显示了字的骨力雄健。“令”(图11-3)字的人字头极为开拓,下部笔画比较紧缩,整个字形成先放后敛,外放内收,突出了笔画的地位和作用,使字的结构更加洗练,加大了凝聚力。
前一篇:广东书协第六届领导名单
后一篇:[转载]黄庭坚《经伏波神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