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育彦书画院
育彦书画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21
  • 关注人气:6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景碑》临习指导(高清拓图)

(2014-06-04 18:08:18)
标签:

育彦书画学院

分类: 名碑佳帖
【高清拓本】


【简介】

   《张景碑》此碑又名《张景造土牛碑》。东汉延熹二年(159年)立,隶书。纵125厘米,横54厘米。四周残损,存12行,行23字,共229字。存河南南阳汉画馆内。一九五九年在河南南阳市南城门里路东出土。碑文记述地方官同意乡民张景包修土牛、瓦屋等设施,以免其本家世代徭役之事。

  碑文字法端严工细,体势开张,波磔分明,用笔峻利,方圆兼备,秀丽多姿。虽出自民间无名书手,但可直与著名汉碑《史晨》、《乙瑛》、《曹全》等相伯仲。碑中有一“府”字曳脚特长,呈刀币形,为他碑所罕见。1982年文物出版社有初拓影印本。

  此碑属于汉碑中隽永秀劲一派,笔势波磔分明,体势横扁平整,端庄自然,是上承古篆,下开楷则的汉代隶书碑群代表。


【释文】

 张  景  
      [府告宛:男]子张景记言,府南门外劝[农]土牛,□□□□,」
        调发十四乡正,相赋敛作治,并土人、犁、耒?屋,功费六七十万 重劳人功,吏正患苦,愿以家钱,义作土牛,上瓦屋、栏楯什物,岁岁作治。乞不为县吏,列长,伍长,徵发小繇审如景言,施行复除,传後子孙。明检匠所作,务令严事。毕成,言。会廿四,府君教。大守丞印。延熹二年,八月十七日甲申起□。八月十九日丙戌,宛令右丞 告追鼓贼曹掾石梁写移。遣景作治五驾瓦屋二间,周栏楯拾尺,于匠务令功坚。奉□毕成言会月廿五日。他如府记律令。掾赵述□□府告宛:言男子张景,以家钱义于府南门外守□□□瓦屋,以省赋敛,乞不为县吏、列长、伍长、小繇髌萜軨


【临习指导】
                  
  汉《张景碑》,是汉隶书中颇具特色的作品之一。刻于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此碑笔画瘦细,用笔圆润,结体开张,气势飘逸,章法疏朗,独具特色。给人“飘洒流落,意趣天成”之感。

  从该碑的笔画中可以看出由篆到隶发展成熟的轨迹。

  一、《汉张景碑》的点形状多样,大小不同,极其丰富。
  1、方点。方点常用藏锋折笔起笔,回锋收笔。也可侧锋切笔成方点。如“作”(图1-1)字的一点和“宛”(图1-2)字的宝盖头点。
  2、圆点。圆点尽管形体相对方点较小,但也应藏锋入笔,收笔回锋。不可信笔为之。如“成”(图1-3)字的右上点和“府”(图1-4)字的最上边一点
  3、尖点。尖点由于字的结构要求不同,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如“驾”(图1-5)字的四点,“患”(图1-6)字心字地上的三点。尖点起笔轻缓,收笔厚重,成三角形状。。
  4、长点。长点有竖长点、横长点和斜长点三种情况。起笔仍然藏锋,收笔回锋。只是运笔过程加长形成。如“言”(图1-7)字的最上一点就写成短横点。“令”(图1-8)字的最末一点写成竖点。
  5撇捺点。撇捺点就是将点写成撇或捺的形状。如“小”(图1-9)字的左右两点和“除”(图1-10)字的两点就写成撇捺点。

  二、此碑横画有主横和副横之分。副横画多中锋用笔,圆起圆收,形体平直,与主笔相比较短。如果横画多时,可在排布均匀的情况下注意变化。如“长”(图2-1)字的四横。主笔多波磔,笔画较副横画长,要有起伏,出笔时先按后提,形成一个翘起的尖角,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蚕头雁尾”。主笔画藏锋起笔,出“雁尾”后作空回笔势。切记,一个字中有波磔的笔画只能一个,俗话说“雁不双飞”,就是这个道理。如“重”(图2-2)字最下面的横画,“言”(图2-3)字的主笔横。

  三、此碑竖画成浑圆之状,如“相”(图3-1)字左边木字的竖画,圆起圆收。有的竖写成尖头阔尾状,象楷书中的“垂露”竖,重心在下。这种竖画多运用在下部结构较空的字。如“不”(图3-2)字的竖画,“毕”(图3-3)字的竖画当为回锋收笔。


  四、此碑撇画有主笔撇和副笔撇两种形式。主笔撇,撇画向左夸张发挥,形体一般较长,用笔粗重,在笔画中部时就要按下笔锋,收笔时略作上挑,圆势回锋。如“君”(图4-1)字的撇画,“功”(图4-2)字的撇画。如果与捺画对应时,撇画应浮,捺画右沉,如“人”(图4-3)字,“吏”(图4-4)字。副笔撇形体较短,用笔方法与主笔基本相同,如“成”(图4-5)字和“於”(图4-6)字。

  五、捺画是隶书最具特色的笔画之一。此碑的捺画与撇画相反,形体夸张,收尾部分与主笔横画的雁尾相同,写的时候要沉着,出锋要缓,结笔时要空回。如“大”(图5-1)字,“岁”(图5-2)字,“延”(图5-3)字的捺画等。

  六、该碑的折画比较丰富。折画一般情况下,由两种笔画组成。如横竖折,竖捺折。横竖折,由横画和竖画组成,一般出现在字的右上角,或者局部结构的右上角。横竖折是连续提笔转锋写成的。如“宛”(图6-1)字的宝盖头,“申”(图6-2)字的右横折。竖捺折,也是两笔写成,笔法和横竖折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转笔的方向不同,横竖折向下,竖捺折向上。如“记”(图6-3)字右半部下边的竖捺折,“乞”(图6-4)字的竖捺折。有的时候竖捺折是一笔完成的,如“九”(图6-5)字。另外折画还有圆折、方折和斜折之分。圆折有篆书的特点,转笔时略微捻转笔管,中锋用笔。方折在转锋时略作调整,使写出来的折与横画齐平即可。如“月”(图6-6)字横折。斜折的用笔方法与方折基本相同,只是方向变为内斜或外斜。如“景”(图6-7)字上边曰字的横折向内折,“为”(图6-8)字下部的连续三个横折向外折。


  《汉张景碑》字体结构活泼自然,往往突出主要笔画,主要偏旁部首。在不经意间能匠心流露,显得遒美而有韵致。

  一、随意取势,尽得意趣
  隶书与篆书不同之处在于篆书字形结构取纵势,字间距与行间距匀等;而隶书字形结构多取横扁势,且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大于行间距。《汉张景碑》横向取势,参以纵势,字距开阔,行距紧密,字体偃正,用笔方圆,皆得自然。如“正”(图7-1)字本来可写成正方形,因为书体的需要,将中心竖画缩短,横画加长,结体紧凑收缩,字形就成了扁方形。纵观隶书形体,并不是所有的字都写成扁方形,为了章法有所变化,有些笔画较多的字可以随字形写成纵长的方形。如“景”(图7-2)字由于横画较多,写成纵长,与“正”字,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注意的是,纵长的字形不能一味的因长而长,仍要在底部的笔画上尽量压扁或拉长,具有横向的趋势,以合乎与隶书总体字形扁方的要求。

  二、构字天然,结体自由
  《汉张景碑》在隶书中属于圆劲挺秀一路。总体字形平正,但也有字参差错落,点画穿插避让,给整幅作品增添了情趣。如“移”(图8-1)字,左边的“禾”木旁有意提升,使整个字有了错落之感,古朴之意顿生。“功”(图8-2)字“力”字的一撇,非常夸张的拉长,从“工”字下掠过,将“工”字偏旁推至上隅,象急流奔腾的江面漂浮着的一叶小舟,一正一欹,动感倍增。

       三、平齐规整,布白均匀
       《汉张景碑》碑,笔画横平竖直,各笔画间布白均匀是其特色。如“重”(图9-1)字,从最上边的横画开始,到最下边有波磔的横画,七条横向的线条排列均匀,使整个字的重心稳定。有些字的横势略呈斜形或弧形,但左右对称,使整个字形仍保持相对平齐规整的稳定性。如“闲”(图9-2)字左右两边虽有平斜、大小、曲直的变化,但整个字形视觉上仍然具有平齐规整的结构。

       四、虚实呼应,奇巧乃出
在《汉张景碑》中,除了整体布局美观外,每个字中的笔画布局也相当巧妙。如“瓦”(图10-1)字的上部紧密,下部疏松,由于伸长了波磔,视觉上便产生了两大块空白。以“瓦”字最后一横为界,上为实,下为虚,上下呼应,虚实相间,使本来单调的黑白关系变得复杂,增加了虚实层次和笔势的流动感。

       五、擒纵聚散,收放得法
左收右放是《汉张景碑》的又一大特点。此碑正是因为采用了这种结字方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尺”(图11-1)字和“人”(图11-2)字的左撇,短缩上挑,右捺夸张伸长,显示了字的骨力雄健。“令”(图11-3)字的人字头极为开拓,下部笔画比较紧缩,整个字形成先放后敛,外放内收,突出了笔画的地位和作用,使字的结构更加洗练,加大了凝聚力。

       六、同字变化,各具姿态
       《汉张景碑》中重复字较多,在书写时要注意变化,不可雷同。如“五”(图12-1、2)字,其形体写法基本接近,如果仔细分析仍有变化。图1“五”字的上横方起笔,图2“五”字的上横用圆起笔。形体上,图1比图2笔画较粗。下横图1“五”字圆起笔,波磔婉丽,图2“五”字下横方起笔,波磔古拙。再如两个“府”(图12-3、4)字,一个取横势,一个取纵势,其方法主要是在笔画形态上有所变化。

       七、相同部首,注重变化
       另外,在一些部首相同的字的处理上,也要极尽变化。不可拘泥一种形式,否则,显得板滞而无生气。如“后”(图13-1)字的双立人,上撇细窄,下撇方起方收,弯尾竖相对短小,而“行”(图13-2)字的双立人,上横阔大,第二撇画圆势起笔,收笔成尖势。再如“欗”(图13-3)字和“楯”(图13-4)字的木旁,第一个木的捺减弱为点,第二个木的捺画则加长为捺。象这样的字例很多,临摹的时候留心其中的变化。

       《汉张景碑》是隶书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飘洒流落,意趣天成。临习的时候,首先要多读并细心揣摩它的笔势笔意,章法布局,字的结构以及笔画的特点。如此,才能悟得本帖的妙处,得其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