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家——徐海

(2012-08-22 15:32:41)
标签:

育彦书画学院

分类: 书画名家

http://s7/bmiddle/81c9c836gc7d612a74506&690


徐海简介   

    徐海,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室本科。2001年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王镛工作室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王镛工作室教师。
  作品参加全国一、二、三、四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获全国奖、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获提名奖、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获二等奖、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获一等奖、二十世纪书法大展、首届中国书法年展,首届流行书风、印风提名展。出版:《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徐海卷》、《当代优秀青年书法家精品集·徐海卷》。

 

徐海书法艺术(傅德锋)

  在中央美术学院王镛先生门下完成学业的书画篆刻优秀人才当中,年轻的徐海是非常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一位。他于书、于画、于印在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和创作的水准上,在同龄者当中都处于拔尖地位。
  有人将王镛誉为“当代齐白石”,乃是源于王镛在诗书画印四个方面都达到了同时代人当中的领先地位,王镛的成功,具有特定的文化启示意义。作为一位通才式的艺术家,他总是对他的弟子们如醍醐灌顶般地“授之以渔”。而徐海就是智慧地承袭乃师衣铎而又迅速自成家数的艺术朝圣者。
  徐海书画印兼擅,尤其在书法、篆刻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他的篆刻作品在全国一、二、三、四届篆刻艺术展中频频亮相,用他生辣拙朴雄浑大气的篆刻语言描绘着自己的金石理想,将一种既保持相对稳定又力求印印不同的篆刻风格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风格,让人们永远记住了徐海。
  正如在篆刻上徐海受王镛师法砖瓦陶器一路印风影响外,徐海在书法方面也同样体现出了这样的倾向,他也更多地注重吸收民间书法的有益养料,以碑的雄强为基调,适当吸收帖意的细腻与灵动,参以砖瓦刻石的野逸和魏晋残低、汉代画像的生拙,在实际书写中又将篆刻用刀的迟速融入其中,使得他的作品在结字的疏密奇正,行气的笔断意连,章法的起伏开合,墨色的枯秀变化,用笔的奇崛多变等方面均形成自己的特色。他印从书出,书以印入,当中尚不乏国画中点染擦手法的巧妙运用,故其作品极为招人眼球且能经受住仔细品味。
  他的楷书既有魏晋小楷的高古意韵,又有唐人写经的精严规整,其中尚不乏汉隶的雄强和北碑的生拙灵逸之感,隐隐之中,兼具以刀刻石般的情趣和韵味,多种因素合而为一,反映出的就是作者自己的情绪与理想表达。雄浑、苍润、奇肆、秀逸、灵动、拙辣,这种种美的元素都在徐海的笔下得到了和谐而又统一的发挥,令人观之,久久不忍离去。
  最逮人眼球的还是徐海的“魏行”,一幅作品当中,将楷、隶、行、草多种结体和笔法巧妙运用,多种因素,既相互对立冲突,又相互和谐统一,利用逆向思维,浇铸胸中块垒,颇得赵之谦行书三昧,虽不及赵书之凝练,但拙辣灵逸似有过之。
  徐海行书对联与其三行式的条幅在气息上是一致的,但对联较之条幅,写得更加开张大气。能将苏轼的敦厚、黄庭坚的跳荡、米的凌厉融于其中,意象诡奇,别开生面。年届不惑,即有如此表现,倘更假以时日,前程无可限量矣!
  徐海大篆对联写得更是得心应手,身为篆刻里手,在篆书方面自有不俗之表现。大篆经典之作的线质再加上砖瓦刻石及古陶文字的奇逸,使他的篆书作品充满灵气。观其作品如对孔门诸子,子路颜回各具风姿;似登华山极顶,东西诸峰每呈其险。
  平心而论,以徐海这般年龄,在书法篆刻方面能够有此造诣,显然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名师指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想与观念的正确与否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个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只能困在技法技巧的浅层次怪圈里欲进不得,欲罢不能。而王镛先生的指导意义正在于此。
  二是好学善思。“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笃好艺事且精进不懈是实现世术追求的根本所在。而善于思考就是指要在高师的点拔下创出属于自己的路数。此诸种因素缺一不可。勤于刀笔而不掇,好于学问(读书)而不惰,日积月累,焉能无成哉?
  面对现有成绩,我想,徐海并不会知足。因为,艺无止境,在回望身后的同时,前方还有更远的路。

 

徐海谈书法学习

    一般情况下,功力只能等于时间,不等于水平。
    临帖不正确,就是写古人的字,练自己的毛病,而且是用功越多,毛病越多。
    美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临帖要讲究效率,什么样的效率是最好的呢?一本字帖,拿来,临一遍,就明白了,就能用于自己的创作了。临帖的境界分为以下几种:
    低:拿一本帖,反复临,才能创作
    渐高:拿一本帖,看几页,就会创作
    较高:拿楷书类(或篆隶类、行书类)几本字帖,看几页,就创作出集大成的楷书(篆隶、行书)
    高:拿楷书、行书几类贴,看几页,就能创作出集大成的书法作品
    书法的学习方法看似简单,就是个临摹,其实隐藏着很多问题。
    结体和用笔哪个更重要?在临摹的过程中,结构是第一性的,用笔是第二性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道:“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业,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朴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已操胜券。”体势的变化,最终导致了点画发生变化,线条也发生了变化。
    怎样评价各种点画、线条?应以谁能用线条把结构(字形)组织生效为标准。
    用笔千变万化,用笔要想成为一种合理的存在,必须有一种结构来组织。没有不好的用笔,只有不好的结构。
    在本质上,写字应该注意什么?
    应注意字的笔画关系,即:长短、方向、比例、角度、节奏、疏密等等
    假如一个不认识中国字的人,看到一个“中”字,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只有造型,没有音义。而我们呢?首先反应的,是“音义”,然后才是“形”,而且,这些“形”,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固有的形式,这就是“视觉习惯”。视觉习惯干扰了我们对原碑帖的观察力。
    以前老师让我们把字写得方正,是为了导读。这就麻烦了,在座各位不是干“导读”工作的。我们等于是带着镣铐去做另一种工作,唉~~“人生识字忧患始”啊!当你认识一个字的时候,把一个字写好的能力就减弱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把字写好,就要排除这种干扰。
    搞书法艺术,是给懂书法的人看的。临帖不能减弱或者消灭原碑帖的特点,若原帖10分,临摹若8分,创作就只剩6分了,是逐渐减弱的过程。
    临帖时,应该强化、放大特点。我们的临摹,相当于与自己的视觉习惯做斗争的过程。所以,要写“生”不要写“熟”。要不断训练自己,把眼睛改变,把对汉字的认识改变,善于用各种线条来组织汉字,并组织得漂亮。
    如果说,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叫人生观,那么对书法的认识,就叫“书法观”。就是要确立一个正确的书法观,就是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我们在临帖时所犯的错误,大多是四个字:“熟视无睹”。
   “结构者,谋略也。”意思就是:意在笔先。好的字,就是有效地组织点画。
    衡量临摹效果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创作。
    所谓书法的能力,有两个:一是处理结构的能力(形的意象);二是用笔能力(线条的意象)。
    要带着这种意识去临帖:极大地采集原碑帖中的信息,把每一个字的信息点都找出来。打个比方,临帖,相当于挣钱,创作相当于花钱。只有“挣”的多了,“花”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随心所欲。
    隶书的艺术价值,不在蚕头雁尾,而且,隶书就恰恰是因为蚕头雁尾而死亡的。不信,你从西汉到东汉再到唐宋的隶书,你看看,到最后,是“但有点画尔”。
    任何一种艺术,在它的发生阶段,是最美的。因为虽然不成熟,但是有很多天然的、自然的东西在里面。
    不要注重在犄角旮旯处下功夫,那都是“末节”。
    书法家应该具有两种能力,汉字结体能力和操纵毛笔的能力。要做到:能大能小:能写榜书也能写蝇头小楷;能快能慢:能写快的行草,也能写慢的篆隶、楷书
    临帖要点是:要练就用有意味的线条组织完成高效的艺术化字形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背字。
    毛笔拿在手里,要有感受,不能像电焊夹子夹焊条一样——它是活的东西。
    张迁碑的特点不是“放”,而是“收”。能收的好,收的稚拙,才是高手。
    打开一本字帖,找出其中一页,要先整体地看,观察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进行体量感分析,疏密关系分析,思考每一个字与周围的字的关系及空间存在,然后是每一个字的特点。

                                                         

徐海的从容(张俊东)    

    有过几次要写徐海的冲动都放弃了。原因是已经走过了看到精彩之作就马上写东西的那个阶段,自己正逐步越发走向理性,有的时候一遍一遍的提醒自己要让一些东西沉淀一下。因为我深深的知道,无论我用多大的努力都不可能展现出自己所追求的那个完美的世界。可这次还是要动笔,写写徐海的从容。
    有一个阶段,在我的视线所及的范围里,徐海的作品是最能打动我、让我为之痴迷的仅有的几个书法家之一,而又以徐海书法和篆刻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浓度为最甚。后来读到《当代著名青年书法十家精品集.徐海卷》,及至以后和徐海成为比较好的朋友,随着了解的增多和对其书法篆刻艺术熟悉程度的增加,似乎最初那种兴奋和激动的感觉渐渐褪去。但最近收到海兄寄来的回龙观书法艺术群落的挂历,我有了这次写写徐海的冲动。当然并不是说这次的挂历中的作品就非常的完美和精彩。给我的感觉,这次回龙观所有人挂历中的作品都不是很理想,没有2002年的好,有一种很着急甚至是应急的感觉。但就是在徐海的几张有应急、应酬之嫌的作品里,我再次读到了徐海那种咄咄逼人的艺术才华和天赋。我总是有这样的感觉或是错觉,刻意去追求精致和完美的艺术作品是很难突出表现一个人的艺术才华的,只有那些很不经意的场合和一不小心的作品才使一个人的艺术才华灵光乍现。读到这种天赋的东西,在叹服的同时心中多多少少有一种羡慕和嫉妒的感觉。
    写就写吧,为什么用了从容(这是我比较喜欢也一直在追求的作人和为艺的境界)这样一个词来形容徐海,完全是一种感觉。去年的春天到北京出差,一同前往的明星说要和我一起去见见徐海。实际上我和徐海并不熟,只是在感觉上有点神交,但从未见过面。可是当我把电话拨通的时候,他说知道我,李强兄经常提起,他还曾经怀疑我是不是和曾翔有什么关系,因为《批评界》上我有一张作品写得和曾翔风格很像。自己没有在家,就打电话要妻子给我们开门让我们在家里等候,晚上还把曾翔、邵岩兄从平谷县强迫回京陪我们喝酒神侃。在妻子一个人在家的情况下让两个并不十分熟悉的男人到家里等候,豪爽的请拜访者吃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每一个外地人来到首都北京的时候,心情都多少有点忐忑,少了一份自信,徐海是在北京请我喝酒的第一个人,也正是这次原本普通的喝酒对于我来说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使我平添了几分自信。当时我突然就找到了徐海艺术作品中的那种喷薄而出、咄咄逼人艺术才华的出处,因为大气,因为从容。
    至今我还保留着一张看上去很乱的草纸,那是在徐海家里,他给我们举例子说明笔法和结体之间关系的时候随手勾勒的。我一看到这张草纸,我就能想起海兄当时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感觉,说白一点,徐海很狂傲,锐气十足。徐海兄对于结体独特的认识和想法是这样的,比如“吕”字,两个口字组成。我们一般的习惯写法是把两个口写成差不多大小,下边的比上边的稍微大一点,起承托作用。但这是一种最为普通和中庸的处理,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强烈的艺术感觉,如果我们把两个口字大小的比例进一步拉大,上边的很小,下边的很大,这种大小的对比矛盾感一下就会突现出来,给人以视觉上的吸引和冲击;如果我们把上边的口字写的很大,而下边的写的很小,就会有一种大山压下来的感觉,给人以压迫和急促的想象……其实在徐海的作品里我们总是能够感受到一种对整个章法画意的追求,对单个字造型和结体的奇诡之美,常常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在当代书坛对汉字的结构进行组合和整理的高手中,应该有徐海的名字;在私下里把徐海称为“造型大师”和鬼才也就不足为怪。现实中,一个人得心应手、驾轻就熟的从容是需要深刻的思想和真才华做基础的,往往是山临绝顶回头的霎那才体会到了从容的感觉。
    我们对任何一个人的艺术做出评价的时候都带有自己独特的体温和视觉,都是在我们自己的经验范围之内思考,所以我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完美,渴望综合,渴望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其实我们是靠特点和个性赢得尊重。徐海出生成长在北方,北方一年四季的分明和气候的反差之大使北方人孤傲而倔强,无疑徐海的艺术也是属于北方的,有着直接、犀利、粗犷的特点,带有几分冰冷、凄美的感觉,而少了几份精致、含蓄和温婉。具体而言,徐海的整个作品突出了画意的追求,音乐性抒情相对较少;由于用笔的习惯和对速度的把握使本来应该更加突出画意的线条的厚重和内涵强调不够。最近一个时期,我迷上了巴赫,我觉得巴赫的音乐就属于那种北方的从容,这篇文字就是在巴赫的音乐世界里完成的,所以也想建议海兄有时间听听巴赫,也许会有所受益。
    从容的徐海给了我这样一种感受,有的人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才华也许最初非常打动人,可是后来就一直保持这个样子,没有了深入的可能。而有的人则是以一种或急或缓的速度一直持续地向前走,一直走向远方。
                                 

石开在《当代著名青年书法十家精品集-徐海卷》中的序
    对于书法,很少有人强调天赋,不像音乐绘画将天赋看得非常重要。在普通人眼裏,写字人人都会,而写好字无非多用功,笔成冢池成墨而後大功告成。其实,要进入书法艺术的领域,天赋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只不过它的“潜伏期”特别长,要经过长时间持久的训练开发才能显现而已、魏文帝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是作文的天赋,有人用“龙跳虎卧落笔如有神助”来形容书法的天赋,而用现代的话说,是辟於字形的构成能力和对徒手绕的高敏感度而言;在我认识的书法朋友中,就有不少人具有这个资质,但其中咄咄逼人,让你觉得那天性的赋予几成光芒四射者,北京的徐海可以算一个。
    我喜欢徐海的书法,因为这两年他的字越写越好了。骋肆稚拙的形,流丽天趣的才,散漫不羁的神采中夹杂著几分少年老成的机智与狂傲,由於徐海的书法风格有骄矜任性的成分,很容易被人归入“另类”或“逞缘”的行列,於是就引出一个艺术接受的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雅俗共赏”应该是艺术的高级境界,锯弃棱角归入浑圆可以赢得掌声,—意独行离群寡台自然冷寂落寞。但从艺术创作者的角度,建立自我、谋求自由则属必然理想,彼此如何融洽值得研究。十年前,我在一个报告会上说:“万米赛跑,超出太多令人惊愕,领先数米却倍受喝采。”近闻韩羽先生也有“为艺应该始终超前半步”之说,可见“吾道不弧”、徐海以“半步斋”自额书房,便知其欣赏韩先生此说并正在努力实践中。重功利如我,也曾以此作为艺术策略多年,但从我内心还是仰慕大大超前的勇士,因而时常为自己丧失勇猛精进和义无反顾的精神而羞愧。所以今天面对徐君,真不知应该赞许还是叹惜。
    我喜欢徐海的篆刻,犹如在飞满各种昆虫的山坡灌木丛中,突兀看见一只五彩斑斓的蜥蜴一样的惊奇和雀跃。徐海的印章想像力开张,构成形式生猛,面目多变而且超前、徐海刻印是无畏的,他不受诸多规矩的训诫,无视诸多法度的束缚,任情使性自我为是。但徐海又是睿智的,他博涉多方,眼光敏锐,在传统湮蚀的角落发掘遗珠、寻觅灵感,独见人所不见,敢发人所未发。因此,不论是创作心态还是作品的创造力,他的篆刻都要比书法走得更远, “先锋”的意味也就更浓。在篆刻的世界裏,创造力的体现大约有两种形式:—种是赵之谦式的试验性质的创造,灵感突来,浅尝辄止;一种是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式的体系性质的创造,独张—军,持续壮大,当代印坛主张创造,依照二种模式各有数人而已,其余多数为跟风摹仿,或跟风改良。因为创造必须具备实力,实力不够,辄流於表面文章,或急於功利就只好虚张声势了,何谓实力?无非老话重提:浸透传统,印内印外多下功夫罢了、徐海有一定的实力,他日前选取的试验式的创作方式虽不是我所赞成的,但他自有道理:他说他还年轻,不急于守住一隅,多方探险才不枉了人生!我还喜欢徐海的画,山水透露著野逸,花鸟浸泡著稚拙,我发现一个现象:凡擅长书法的跑去画画,所画必然有传统文人画的气息,既使有些人的造型能力逊於专职画家也罢;反过来,自诩是新文人画的专家若书法不到位,怎么画它的品位与气息都距传统甚远。其实道理很简单:绘画要臻上乘,笔触自然要有变化和难度,而书法的要义,恰恰在于用笔的丰富,以书法的用笔施之於画,岂有不增辉之理?徐海既擅书法,甩出遒劲潇洒的线去营造奇异的形,其画岂有不生动之理?当然,作为弱项的造型能力还得不断加强锻炼,千万不可效一位老先生因为自己写不来毛笔字便称“笔墨等于零”的滑稽故事。

 

徐海作品选http://s6/bmiddle/81c9c836gc7d5e1a8fe05&690

http://s16/bmiddle/81c9c836gc7d5e15da5bf&690  

http://s1/bmiddle/81c9c836gc7d5e1b20d70&690

http://s14/bmiddle/81c9c836gc7d5e1e033cd&690

http://s15/bmiddle/81c9c836gc7d5e2048b2e&690

 


http://s6/bmiddle/81c9c836gc7d5e232fb35&690

http://s1/bmiddle/81c9c836gc7d5e24a0a70&690

 


http://s10/bmiddle/81c9c836gc7d612b7dde9&690
http://s6/bmiddle/81c9c836gc7d612c78445&690
http://s13/bmiddle/81c9c836gc7d612e3552c&690
http://s13/bmiddle/81c9c836gc7d6131461fc&690

http://s14/bmiddle/81c9c836gc7d6132f9d6d&690
http://s9/bmiddle/81c9c836gc7d61368f548&690
http://s2/bmiddle/81c9c836gc7d6137c7ed1&690
http://s14/bmiddle/81c9c836gc7d6139e760d&690
http://s16/bmiddle/81c9c836gc7d613bbaf3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