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与死教育》读书笔记
(2011-06-21 17:05: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案学案 |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书笔记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住,当我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时,我又被作者对普遍恩典的思考深深吸引.在书中,作者叙述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普遍恩典的处境和它在不同时代的意义。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强调“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如同其他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有渊源关系的学说一样,活教育也是针对传统教育死板、僵化的弊端而提出的。他在《活教育发刊词》中,号召要把那种死气沉沉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
陈鹤琴批评旧教育脱离自然和社会,脱离儿童生活,课程固定,教材呆板,只能培养书呆子。书本知识毕竟是间接的,与儿童的经验隔离得太远。活教育要有活教材,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他认为传统的课程科目本没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主张从儿童生活出发,对课程灵活地进行调整,使各科打成一片,贯通起来。
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一、教与不教
我国著名的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而是教学生学习。”
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
清代颜元说得好:“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
陶行知先生说:“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二、学与不学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他还对活教育与死教育作了十大区别的对比。
活教育 |
死教育 |
一、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孩子作中心当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孩子的活动。 二、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 三、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四、分组学习,共同研讨。 五、以爱以德来感化孩子。 六、孩子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 七、课程是根据孩子心理和社会需要来编订的,教材也是根据孩子心理和社会需要来编订的,所以课程是有伸缩性,教材是有活动性,而可以随时更改的。 八、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工作时很静很忙,游戏时很起劲很高兴。 九、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 十、学校是社会的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 |
一、一切设施一切活动,教师(包括校长)是中心是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教师的活动。 二、教育的目的在灌输许多无意义的零星知识,养成许多无关重要的零星技能。 三、一切教学,集中在“听”,教师口里讲,孩子用耳听。 四、个人学习,班级教授。 五、以威以畏来约束孩子。 六、教师以个人主见来管理孩子。 七、固定的课程,呆板的教材,不问孩子能否了解,不管时令是否适合,只是一节一节地上,一课一课地教。 八、孩子呆呆板板,暮气沉沉,不好动,不好问,俨然像个小大人。 九、师生界限分明,隔膜横生。 十、校墙高筑,学校与社会毫无关系。 |
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学前教育史, 对课程理论与思想发展贡献最大的首推陈鹤琴先生。陈鹤琴(1892~1982), 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早年留学美国, 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 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著名教授。191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该改为东南大学), 教授教育学和心理学。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 任园长;不久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 亲自从事并领导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对当时国外幼儿教育的课程严重充斥中国幼稚园的状况十分不满, 与张宗麟等人一起进行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和科学化,提出了“活教育”思想,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和发展。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驱。他还发起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 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协助教育部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
他首先提倡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集中地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 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 它指导着人们的具体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 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对学前教育来说, 也是这样。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 用什么来培养, 又采用什么方式去培养, 这是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其次,他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环境, 是人文环境, 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中, 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 并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习得文化的特征, 进行着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社会化过程。陈鹤琴先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 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 发展儿童。因此, 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 社会环境的学习成为必不可少部分。
当然, 为学前儿童准备的社会环境应该适合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适应他们兴趣与需要, 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像家庭、集市、节日、庆祝会、教师接待日活动等, 是学前儿童经接触的社会环境, 这些应成为学前儿童课程的重要内容。由此, 大自然构成的自然环境和大社会构成的社会环境一道组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内容, 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必须符号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中心, 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合理的。再次,他认为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 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2. 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3. 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4. 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5. 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1951年, 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 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 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哦模式, 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 以及三种刻度编制的具体方法。除此之外, 他还提出了有关幼稚园课程评价、课程实验等方面的主张或观点,也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汲取。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 陈鹤琴提出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毕竟具有他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 毕竟具有他个人教育哲学的局限。因此, 我们对他的课程思想必须辨证地继承, 吸取他思想中对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有用的容; 不能把他的思想奉为神灵, 不加分析地全盘学习。时代变了. 我们今天的国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的学前教育实际也已经发展到新的水平, 我们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同样不同了。我们必须把他的课程思想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才能看到它的真正价值。
这就是我看这本书多了解到的东西,我觉得看了这本书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