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要摘花,你会怎么办?——关于“唤醒”的碎碎念

(2014-02-06 19:00:30)
标签:

碎碎念又变成好为人师

分类: 家常里短

    昨天看了篇文章,里面谈到了在萧望野灵性教育培训中得到的一些感受和启发。文中引用了幼童摘花这个例子,我也特别有共鸣和感触。因为,我想很多如我一般想“培养”孩子对世界万物有爱的妈妈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先将相关段落(绿色)摘录如下: 

    摘录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4e81ec010180sn.html

    “我们常常看见两岁半的小孩,把花朵摘下来,或是弄死一只虫子。大人们如果想要制止他,说“不要摘花,花是有生命的呀!”大人的提醒,使他从“摘”的动作里意识到“破坏”的力量。其实,这时的小孩是从欣赏花(同感)中去摘花,他并未意识到摘花所带来的破坏。大人这样的制止,唤醒了他那邪恶的部分。他会去欣赏这种“破坏”的过程,也是在欣赏自己。

    读这段话的时候,我感觉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因为我就是这样处理乐乐想摘花的念头的,但我自己在处理的过程中也一直在阻止与不阻止中挣扎着,挣扎的最终结果就是说出一句“别摘,花会疼的。”来阻止乐乐,与文章中的那句话如出一辙。直到上完这次课,我才明白我当时认为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在唤醒乐乐的自我,而我可以通过更好的方式来处理。比如当乐乐问我可不可以摘花时,我可以这样回答她:“宝贝,我知道你很喜欢花,所以想摘花,妈妈也很喜欢花。花在枝头上开放是最美的,我们可以一起来闻闻花。”如果乐乐已经摘下了花,我会对她说:“宝贝,你很喜欢花,是吧?我们把这朵花送回到大地妈妈的怀里,这样,她还能开出更美的花朵。”以这种方式来不着痕迹的对孩子说不,能让孩子继续保持对花的美好感觉,同时还保有一颗仁慈的心。”

    (回顾过往,我也说过“花会疼”,后来比较常用的选择是“这花真美,你喜欢,我也喜欢,那么我想其他的小朋友也会喜欢,不如就让ta待在这树枝上吧,这样人人都能看见,都会觉得喜欢。”)

    …… 

    唤醒——是广泛接触华德福幼儿教育之后,在初期经常听到的使用频率较高的词之一。 很多时候,对于初识者(例如曾经的我)来说,会觉得唤醒是个很糟糕的贬意词。正如上文所述的摘花这么一件小事,不恰当的一句话就过早的唤醒了孩子内在的恶——多么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什么呢?是知道家庭中诸如此类的可怕唤醒无处不在。——是的,现在的我想,这是没有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个父母任何一个孩子能够幸免的。我曾经在微博里记录过这样一条反省:

    “每天接小家伙放学除了必问的关于吃喝拉撒睡的问题外,为了多打听点细节还常问:今天都跟哪些小朋友一起玩了,跟谁玩得最多?在幼儿园里你最喜欢的小朋友是谁?谁是你第一喜欢的?最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分别念。宗萨说成人与孩子最大的区别就是成人失去了不分别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这样被我无情剥夺了。”——早于孩子唤醒他的分别念,这也是不当的唤醒之一。虽然当时儿子已经过了五岁半,而我曾经自认为是一个学习了解了大量的育儿知识和所谓的科学育儿理念的妈妈。

    但我现在已经不再那么为自己和他人的错焦虑痛苦了,因为能够及时觉察到错和恶就是自我完善和进步的开始。父母的学习仍然不能停,错误仍然要少犯,但孩子仍然会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考验和挑战。正如上文那个妈妈最后的反思:“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曾经的纠偏过度终归是过早唤醒了乐乐的自我,这对乐乐就公平吗?这只能说我和乐乐的缘分就修到了这种程度,成长中的这个不完美也许就是她给自己今生选择的一部分功课。”——是的,这就是我们今生必须面对的功课之一。

    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念行者说:“你的小孩永远是一条鲜活、生活、流畅的河,不要太‘人工’改造它,每条河会找到自己的路,河水不会走错路。所以,对你的小孩放心——对你自己放心。 ”“他该怎样就怎样,生命的规律在主宰他、运作他、成就他。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放心、放心、放心,然后帮助、帮助、帮助。”——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功课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就是帮助找到这个功课的最大助缘。  

    一念行者说:人们“重视”教育的根源是“恐惧”,是对未来的担心,是整个社会人心没有和不能活在当下的显示。是的,我们需要思考我们为了自己孩子如此尽心尽力“教育”的动机和目的:是基于恐惧,还是基于爱——真正无分别的对一切众生的大爱。

    以前,觉得自己相当“好为人师”,但这几年跌跌撞撞走下来,发觉自己越来越不想对别人指手划脚: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经历坎坷,当ta没有内在需求的时候,旁人好心的劝谏都只能为彼此徒增烦恼。所以佛说的“随顺众生”“善巧方便”实在是真知灼见!!

    回到最初的那个摘花时刻,你会怎么对你的孩子说?

 

    最后再次推荐一念行者的如下博文——曾给我带来无穷力量和育儿灵感的源泉,篇篇都是精华!!!

对你的小孩放心

谈谈早期教育

道的教育

爱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那些小人儿

做一名家里的佛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1EN00SIGG.gif——————————————————


     找来萧老师这篇文章,没想到这都是七八年前的事儿了!细细读了一番,仍然有收获,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有色字体是我的阅读笔记和画蛇添足的碎碎念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689EN00SIGG.gif


                            第一个叛逆期后的自我与意识
                     通过故事来引导小孩的灵性自我
                                      萧望野/文

  
  我们常常看见两岁半的小孩,把花朵摘下来,或是弄死一只虫子。大人们如果想要制止他,说“不要摘花,花是有生命的呀!”大人的提醒,使他从“摘”的动作里意识到“破坏”的力量。其实,这时的小孩是从欣赏花(同感)中去摘花,他并未意识到摘花所带来的破坏。大人这样的制止,唤醒了他那邪恶的部分。他会去欣赏这种“破坏”的过程,也是在欣赏自己。
  
  另外一个现象是:故事中的邪恶:魔鬼的故事就不适合0-7岁的小孩,这时的小孩根据他们天性的特点,他们常常被真、善、美的真实世界所吸引和陶醉。“魔鬼”对于完美的世界来说是没有的。“魔鬼”是人心的“自我”,这对于8岁以后的小孩可以有一点,然后随着年龄的长大,越来越多一些。否则,“魔鬼”在小孩没有准备好认识“它”的时候,就进入小孩的灵心,就会带来破坏的力量。

    有的妈妈也告诉我,小小孩看见可怕的画面就会哭起来,而那些“自我意识”刚进入身体的小孩,“魔鬼”就好像是他们自己的一部份,他们往往非常渴望自己就是“魔鬼”,也要扮演“魔鬼”,利用“魔鬼”。这时,要让“魔鬼”从他们灵心消失掉,迎接“天使”神圣的力量,这样,他们刚刚发现的“自我”才会更强大,发展成人性的自我,而对于“人”的理解,又会带来教育的不同做法。

    这也算是人生中第一次“魔鬼”与“天使”的较量。而无论在任何时期,精神文化都要是最重要的部分。相反的话就会没有力量。
  
  有人可能觉得正好使小孩通过故事中表现的真理,引导小孩追求真、善、美。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对于0-7岁的小孩不是通过邪恶与神圣的斗争来认识的,而是通过模仿。斗争所带来的意识适合9岁以后“意识”自然出现的小孩,更适合青少年。
  
  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观察到,两岁半左右(第一个叛逆期)的小孩自我意识已经非常不同于此之前。之前的小孩发展感觉器官及感觉能力,发展走路、说话等等能力。他虽然是在模仿中学习与形成,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他自己却是一个“主动者”,他的一切的生活产生出来的做法来源于他自我中无意识地引导。

    例如,在羚羊群里长大的小孩,由于没有人类的模仿环境,只能象一只羊一样生活,失去了人的能力。虽然造成的原因从表面来看是由于没有可模仿的人类环境。同时,也是他的自我没有被人类引导。“自我”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意识”。

    在比较原始的大自然中生活的人们,还保留着一些城市人(现代文明人,意识发达的地方)无法做到的能力,他们的意志更接近动物的意志。大自然的环境让他们的意识不独立,同时意识的不独立、理性思考的不发达,也让他们更与环境融为一体,否则,他们无法承受生活在这样的地方。

    从一个角度来总结的话:两岁半左右之前的小孩受环境的影响,从模仿中学习,并通过自我无意识的指引中去感受世界。所以,他每完成一个能力时,他会用整个身体来表达快乐、兴奋、满足。两岁半后的小孩,由于意识的出现,可以控制部分身体,表达自己的感情(自我)。同时,他们天性中的不足,例如,看见想要的东西时,会占为己有,等等。他们不会因有一个值得模仿(充满着公正、分享……)的环境而改变做法,虽然他的做法常常受到环境的影响。也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例如,成人内心的斗争,小孩的自我越来越有意识地引导着他自己。在两岁半左右,通过第一个叛逆期而展现出来。这时候,除了如同两岁半之前提供一个值得模仿的环境,真、善、美的物质环境以外,还需要满足小孩“自我”成长中的灵性意识。通过模仿环境来学习是理想社会最理想的做法。不过根据现实,还要有现实中科学的教育。
  
  在两岁半之后,他已经可以意识到自己的部分做法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他也喜欢制造出不同的后果来观察,例如,挑战父母,说“不”。会有灵心中的“害怕”、“忧伤”等等情感。

    如同前边所举的例子中的说“故事中的邪恶”一样,这时的小孩已经有“人格”替换的尝试,对“母亲”的控制等等。 这一切都在说明这时期的小孩“自我”在苏醒,由此而发展着“意识”。

    当然,这时期的意识如同不同于两岁半之前一样,也不同于五岁以后的意识。它更多的时间是溶入到环境中去的。相比之下,比较原始的大自然中的农村小孩溶入到环境中的时间更长。
  
  由于小孩的成长过程总不是恰到好处,不管是从模仿中形成的,还是遗传和天性中的,都将逐渐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中国谚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从实际中总结来的。我们也要从实际中去观察和教育不同时期的小孩,特别是七岁之前的小孩。
    (个人觉得这段话非常深刻的印证了一念行者说的:“你的小孩永远是一条鲜活、生活、流畅的河,不要太‘人工’改造它,每条河会找到自己的路,河水不会走错路。”“他该怎样就怎样,生命的规律在主宰他、运作他、成就他。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放心、放心、放心,然后帮助、帮助、帮助。”而如何帮助,萧望野老师提供的方法之一就是“消失掉”。
  
  当小孩溶入到环境中时,我们就要“消失”掉。比如,小孩只是同感地摘花时,我们也只是在旁边同感的欣赏他们。如果他在与小虫子游戏时,我们也是在旁欣赏他们。可是如果他在无意识中把小虫子弄疼了(他并未故意、有意识地杀死小虫子),那么,我们不能唤醒他的意识,而是给他一片叶子,说:“来,小虫子要坐上飞毯去找他的妈妈了。”然后,把小虫子轻柔地放上“飞毯”,放到树丛中去。这样做,也等于把小孩子无意识中的“破坏欲”放飞出去。
  
  如果这时候说“哎呀,小虫子好可怜,它会死的呀!”这种做法,就是把小孩从无意识中唤醒,产生的后果是,根据这个小孩的特殊的天性,小孩很苦恼,甚至成为他的噩梦。这种小孩天性与塑造他的环境会不断地争斗,并且会表现在他的形态上,尤其是脸的形态。通过观察小孩的脸也能了解和理解他内心与环境的斗争。这种小孩,声音哆嗦、压抑,呼吸不顺畅,醒来后哭,非常依赖成人的心理动力。

    另一种类型的小孩,根据他的天性,他会从中获得快感,并欣赏自己的做法。这种小孩不会有争斗,反而,脸的形态漂亮。不过,神态与动作却是夸张甚至嚣张。他们非常依赖成人的自我意识。
  
  如果,没有被唤醒,前一种小孩会获得解放,后一种小孩会获得宇宙中的精神指引。灵性中的力量会协调好小孩的形态。这样的小孩脸与动作协调、优美,没有争斗的痕迹。小孩的样子受遗传的影响,但是,美与不美不受遗传的影响。
  
  两岁半之前的小孩,尤其是婴儿,因为没有意识争斗,他们的形态不能表明个性,甚至分不清谁是谁。而两岁半左右之后的小孩,除以上说的溶入环境中时,也常常会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与环境的关系。并不再仅仅通过自我指引下模仿来学习和成长。他们要通过自我来试探这个世界,如果说两岁半之前的小孩是感觉物质的世界,例如水、火、土、木、金等等。那么,这时期(两岁半以后)的小孩要想感觉灵心的世界,例如真、善、美等,七岁之前的成长与感受将是他一生的基础。但是,不要以为,他们都是从“正面”来感受的。比如,同样的例子,小孩在欺侮小虫子时,有意识地破坏时,我们就要唤醒他的做法。要让高尚的灵性意识取得支配地位。
    (所以对于“唤醒”,有时也是必须的、坚定的。)

    虽然,我们要唤醒他的灵性意识,成为支配者,我们的做法却不是要像拉“警报器”一样的,而是:同样的,让小虫子坐上飞毯去找它的妈妈。看上去,是同样的做法,实质却因小孩的清醒的意识与我们的动机、心理范围(宽容、仁慈、理解、隐藏他的“过失”……)交融,会发生许多看不见的力量和变化。
    (我想,这也就是念力——心念力量在育儿上的作用和表现之一。)
  
  同样的,我们不能说“哎呀,小虫子好可怜,它会死的呀!我们要怎样做才会仁慈呢?”这种做法,就会让小孩过早使用他的思考。“思考力”是一种最强的让人独立于自然的力量。也可以说是让小孩从做梦状态(梦游状态)醒过来的力量。也就是,让小孩很快成长为小大人的力量。而事实是,小孩要在无意识、有意识及做梦状态中学习无法用理性思考来学习的更深的东西。如同成人在绘画、音乐、科学创造中所诞生的作品一样。过后,通过故事来引导小孩的灵性自我,都是很好的做法。

    由于小孩的自我还未获得独立,成人的高级自我意识、精神、心理动力都将直接对小孩起作用。当小孩每一次“自我”中发挥了高级的灵性力量,我们都要及时的给予他确认。这种确认并不是通过表扬或物质来实现,因为这样做只会唤醒小孩的自我中心中的小我。
    (“自我发挥高级的灵性力量”萧老师这种表述方式真恰如其分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1EN00SIGG.gif

    我们每一次过分的让他意识到什么是好的,那么,他们也会意识到相反的不好的做法。而是要与他成长的节奏雷同的,也是含蓄的,隐藏的。例如,当小孩把捡到的小鸟放回巢穴的时候,我们要从心底里发挥更加喜悦、认同、赞赏的情感。这样,从内心而流露出的精神让小孩倍感亲切。这样,小孩自我中高贵的灵性就通过你得到了确认。
    (含蓄的、隐藏的情感传递——不需要过多的额外语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