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力先生论古风的用韵、平仄、对仗、句式和语法

(2016-11-23 19:27:17)

        唐宋以后的古风,毕竟大多数不能和六朝以前的古诗相比,因为诗人们受近体诗的影响即深,做起古风来,总不免潜意识地参杂着多少近体诗的平仄、对仗,或语法;恰像现在许多文人受语体文的影响即深,勉强做起文言文来,至多也只能得一个形似。
      若以每句的字数而论,则古风可分为七种:(一)四言;(二)五言;(三)七言;(四)五七杂言;(五)三七杂言;(六)三五七杂言;(七)错综杂言。
      五言的古风可认为正统的古体诗,因为古诗十九首是五言,六朝的诗大多数也是五言。
      七言古诗起源颇晚,而唐宋七言古风的格律又多从近体七言诗演变而来(参看下文三十一、三十二两节)。李杜的七言古风较为近似古诗的格律。
      七言古风句首加“君不见”三字作冒头,可认为一种变体。
      五七杂言,七言中杂五言者较多,五言中杂七言者较少。
       大约在篇首用长短句的情形最为常见,篇未次之,中间又次之。至于长句和短句应该怎么衔接,方得气畅,那是修辞上的事,不是本书里所应该讨论的。
      古体诗的用韵,仍以用本韵较为常见。本韵的古风在唐人的古体诗中,大约可占过半数。
      平韵的古风,当其押本韵的时候,所依照的韵部和近体诗完全相同。严格的时候可真严格,连险韵也不让它出韵。
寄冯著   韦应物
春雷起萌蛰,土壤日已疏。胡能遭盛明,才俊伏里闾。偃仰遂真性,所求惟斗储。披衣出茅屋,盥漱临清渠。吾道亦自适,退身保玄虚。幸无职事牵,且览案上书。亲友各驰骛,谁当访敝庐。思君在何夕,明月照广除。
  (纯用鱼韵,不杂虞韵字。)
读书     柳宗元
幽沈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瘴疴扰灵府,日与往昔殊。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倦极便倒卧,孰寐乃一苏。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纯用虞韵,不杂鱼韵字。)
      转韵,在诗经里就有了,又如古诗十九首里的一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五古和七古的重要分别。五古上有所承,汉魏六朝的古诗差不多都是五言,所以唐人相率仿古;七古上无所承(参看上文导言),所以唐人除了柏梁体之外(参看下节),只好自开蹊径,不外两种办法:第一种是依照五古的声律,只在每句上面添加两个音,这样它的格调自古。李白和杜甫都喜欢这样做。第二种是依照律诗的格律。他们喜欢平仄入律,因为这样才近似律诗;他们喜欢四句一换韵,因为这样就等于把几首近体绝句集合为一首;他们喜欢平仄韵递用。因为这和句中的平仄相间是一贯的道理。王维喜欢这样做;盛唐和中晚唐的诗人们都喜欢跟着王维这样做。 因为上述的道理,所以若就七古而论,新式的古风占了绝对的优势。再就盛唐的诗看来,新式的古风也只限于七古,五言只有仿古的一格,没有纯粹新式的一格。这因为五七古的来源不同,所以它们分道扬镳,在风格上也产生了根本的差异。 然而新式的古风并非盛唐才有的,齐梁及初唐已开其端,这因为五言律诗本来在齐梁就有了胚胎。(例如上文第四节所举瘐信和奉和山池),七言在未变为七律以前,已经先变了新式的古诗了。 
      五古的平仄:仿古的古风没有任何束缚。新式的古体诗无论五言或七言,总以每句的下三字为主,而腹节的下字尤为重要(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平脚的句子,腹节下面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腹节下字以用仄声为原则。这样,专就下三字而论,下面的四种形式乃是古体诗的常轨:(甲)平脚1.平平平。2.平仄平。(乙)仄脚。1.仄平仄。2.仄仄仄。
       三平调是古风的基本知识。古风里的句子,三平调句子最多,尤其是平韵古风。三平调用于对句最多,出句比较少见。 
       四平调 平仄平平平,四平调比较常见,但不够和谐,所以不被认为是正调。平平平仄平 也是四平调,另一句往往用四仄句以求协和。
       二平或二仄 出句2、4字皆仄,则对句2、4字皆平,反之,出句2、4句皆平,则对句2、4字皆仄。
       四连平  仄平平平平,四连平被认为是落调。五古忌下四平。解决的办法是:1,另一句第2、4字都仄。平仄平仄仄 或仄仄平仄仄 2,另一句用仄起平收的律句 仄仄仄平平。
       五平调 平平平平平 五平调更为落调。盛唐人绝对不在对句使用五平调,出句五平调一般用对句五仄或四仄一平补救。
       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却是古风的宠儿。 平韵古风出句孤平,则对句往往用三平调。仄韵古风出句孤平,则对句用三仄。
       五仄 仄仄仄仄仄 比较常见。另一句一般用三平调或四平调以协和。 
       平平平平仄 对句比较少见,但不被认为落调,多用于出句。这说明古风的平仄,对句比出句重要。
       新式五古的四种平仄格式:1、仄仄仄平仄  2、仄仄平平平  3、平平仄平仄  4、平平平仄平
       新式的古风和五排一样,依照粘对的办法延续下去。  
       区分仿古古风和新式古风很容易,因为新式的古风总是受律诗粘对束缚的, 
       七古的平仄   
       七古和五古一样不忌孤平,却忌孤仄。
        五古忌下四平,七古也忌下四平。
       七古有个规矩,第四字用平,第六字必用仄。
       三连仄多用于出句,很少用于对句。
       转韵的七古以入律为常;一韵到底的七古以不入律为常。 
       古风的粘对 
       新式五古的粘对和律诗一样,以第二字为主。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平仄相反;下联出句第二字与上联对句第二字平仄相同。范例: 
题綦毋校书别业(唐·李颀)引用典故:挂冠 
常称挂冠吏,昨日归沧洲。行客暮帆远,主人庭树秋。岂伊问天命,但欲为山游。万物我何有,白云空自幽。萧条江海上,日夕见丹丘。生事非渔钓,赏心随去留。惜哉旷微月,欲济无轻舟。倏忽令人老,相思河水流。
      唐以前的完全不拘,即便是唐宋,也有完全不拘的。例如:
咏怀诗(魏晋·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古人往往以拗粘、拗对补救律句,以求近古。 
      古风 出句末字的平仄 
      平韵古风出句以仄脚为原则。新式的古风尤其如此。唐以前的古风和仿古的古风没有这种约束。平韵的七古,一般出句用仄脚。平脚的少见。
    仄韵的古风出句以平仄相间为原则。新式的古风尤其如此 。例如:
望鸣皋山白云寄洛阳卢主簿(唐·李颀)
饮马伊水中,白云鸣皋上。氛氲山绝顶,行子时一望。照日龙虎姿,攒空冰雪状。嵡嵷殊未已,崚嶒忽相向。皎皎横绿林,霏霏澹青嶂。远映村更失,孤高鹤来傍。胜气欣有逢,仙游且难访。故人吏京剧,每事多闲放。室画峨眉峰,心格洞庭浪。惜哉清兴里,不见予所尚。
      仄韵的七古出句平仄相间不视为一种规律。
      转韵的古风出句平仄一开始没有规律,后来慢慢形成了和律诗一样的规律。
      入律的古风
      古风没有律句很难,全篇没有律句不是偶然的,是有意造成的。出句和对句都是律句,但如果是拗对也不算是律联。
      有律句没有律联也不失为古风,就是说,一句律句可以用另一句坳句(不入律)来补救。李白很少作律诗,他小部分五古大部分七古是入律的。
      纵观全唐,一韵到底的五古(包括转韵的五古)、七古入律的很少,转韵的七古入律的较多。转韵的古风一般第一句入韵,这样比较和谐。
      古风式的律诗  
      古风的排律,全篇或大部分用古句,其对仗和近体排律一样。
      古风的对仗
      古风中对仗的多少仍然是新旧古风的主要区别。律诗的对仗欲求其工,而古风的对仗则欲求其拙。
      同字可以相对是古风和律诗的又一区别。 
      古风的句式 
      简单句 1、前四字为主语,后一字为谓语。如:孟冬寒气-至。2、前三字为主语(常用),后俩字为谓语。如: 美者颜-如玉  3、前俩字为方位词或主语,中一字为谓语,后俩字为目的语或方位词。如:东风-摇-百草。4、前二字为主语或方位语(常用),中二字为谓语,后一字为目的语。如:新声-妙入-神。终日-不成-章。------五古的句式分析了77大类,160小类,其中有一半是古风和近体共有的,有38个是近体罕见的,70个是古风独有的。
      古风的语法
      凡写古风必须用古代散文的语法。凡散文最后没有而近体中有的,就可以认为是语法的律化。如果律化,风格就卑。如果平仄、粘对、对仗、句式、语法等都没有律化,才称得上风格高古。
      平仄和对仗仿古容易,句式和语法仿古难。
      古风不避重字。不避犯题。喜欢用连环句。如:河洲多青草,朝暮增客愁。客愁惜朝暮,枉渚暂停舟。连环句最适宜表现连绵缱绻、反复不尽的情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