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月下墨客文:律诗的结构合掌和四平头
(2016-09-30 11:46:56)
律诗的结构合掌和四平头
一、结构的合掌
至于结构的合掌,往往多在律诗的中二联出现。也就是说,中二联的结构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给人感觉十分呆滞。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其中中二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显然,两联的结构是相同的,这就是律诗中结构的合掌。在此诗中,中二联四个句子的第三字,都可以看作是“诗眼”,因此,也犯了一些评论家所说的“累眼”的诗病。
我们一般研究五言诗的结构,讲的都是“2-3”或“3-2”结构,再细分,也就说“2-2-1”或“2-1-2”结构,很少有人说“1-1-1-1-1”结构的。上面所举的例子,就属于“2-1-2”结构。因此属于结构合掌无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结构的合掌,在创作中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尤其是初学者,往往都不注意结构的合掌。当创作好后有人说结构合掌了,再回头去修改,那麻烦会很大,修改起来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创作中,在构思时,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尽量在中二联,以及全诗中求变化。
而关于意境的合掌,说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理解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甚至有些抽象,作起来则更难。这也是大家时常争论不休的。而在这样的争论中,往往因为思维的不同,理解的不同,学识的不同,谁也无法说服谁,彼此都认为自己的是对的,自己的就是真理。
在以上几种合掌中,字面的合掌以及结构的合掌都比较明显,是用眼可以看出来的。但意境的合掌,则是需要用心去分析的。有时甚至需要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事件的背景等。在字面中是看不出来的。比如大家所熟悉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联,上下联皆以闹写静,以声衬寂,表达的意境是相同或相近的,因此当属于意境合掌的范畴。
如出句用“河”,对句用“川”;出句用“红”,对句用“赤”,出句用“兵”,对句用“卒”,等等,形成同义反复,称为“合掌”之弊,应予避忌。此为诗家大忌。
另一种观点是,合掌除对句与出句意义雷同叫合掌外,一首诗中相邻的两联对仗,句子的结构雷同也叫合掌。
如“红旗/高举/跨/时代,观念/更新/促/大潮。法度/常抓/循/轨道,宏篇/续写/领/风骚”(王佐邦《诗词津梁》例)。上下两联相对的词类完全相同,结构完全一样。
两种合掌,前人诗中也偶有之。如:
“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这是第一种合掌。“妖邪——奸宄guǐ”,“归地网——落天罗”
如:“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司空曙)。“生——白发”,“见——青山”,“过——残垒”,“宿——故关”。两联四句,每句中间都是动词,上下四个名词。四个名词各带一个形容词。结构完全一样。这是第二种合掌。
“溪水泠泠杂行漏,山烟片片绕香炉。仙人六膳调神鼎,玉女三浆捧帝壶”(沈佺期)。两联四句的结尾是“行漏”“香炉”“神鼎”“帝壶”,都是同类型的名词,也属雷同。明王士懋称这种病为“四言一法”。
隔句对:又称扇对格。扇面展开,即隔句相对。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不构成对仗,而是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即两联之间相对。如:
“千丝如意锦,遍缀水云衫。一曲清心乐,漫拨天地弦。”
“曦出觑粉靥,上下两相倾。涟动摇清梦,虚实一并生。”
“花腮长泪起,怯怯抖流风。叶面愁情郁,凄凄伴落蜓。”
“醒梦春情早,桌盈水饺香。团花秋意暖,酱蘸火锅光。”
类似于两条长对联
又唐人绝句,亦用此格,如:
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
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
一联之间的节奏不一样,
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
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
例如唐人白居易的诗: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
第一、三句为对,二、四句相对。
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
“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归纳为五种合掌类型
1,词语意思太相近,合掌
2,出句与对句意思接近,合掌
3,两联的音节相同,合掌
4,两联相对应位置的词语结构相同,合掌
5,两联相对应位置的词性相同,合掌
以上五种基本上包括了四言一法,四平头
二、浅析四平头
提出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四平头”或“平头”的概念,但真要弄明白这一点却并非易事。因为不管如何搜检,却并未有人对其专门论述。所谓“四平头”或“平头”的说法,只是散见在古人评诗的零星笔墨中,没有人专门对它明确而严谨地进行文字定义。
四平头或平头的说法始于清代,是清代诗人、学者或诗评家、文学研究者常用的概念。对这一概念都认可使用且达成共识:作诗者尽量避免碍格,评诗时遇到一定指出。虽然这个概念在诗评中屡屡出现,但没有任何人为之下定义,成了圈内人人知,笔下人人无的东西。
好在有他们的评论在,我们选几个例句来分析一下,试试能否从中管窥端倪,解开谜团。
例一:
春昼雪如簁,清羸病起时。
迹深惊虎过,烟绝悯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深鸟哢迟。
西窗斜日晚,呵手歛残棋。
——陆游《雪中二首之一》
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瀛奎律髓汇评》)。
例二: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贾岛《暮过山村》
沈德潜评曰:“落日、初月,平头之病。”合前后两句,也是“四平头”。
例三:
孤城雨脚暮云平,不觉鱼龙自满庭。
讬命已甘同木偶,置身端亦似赢甁。
浮家却羡鸱夷子,弄月常忧太白星。
当日乘槎便仙去,故人应罪曲江灵。
——韩元吉《记建安大水》
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碍格。”
例四: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高适《送王李二少府贬潭峡》
沈德潜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唐诗别裁集》)。纪昀也评论说:“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瀛奎律髓汇编》)。
上述四个例句,五律七律各两个,从中我们能够看出以下共同点:
第一,都指诗句的开头;
第二,起码两联四句(两平头为律诗格律要求,必须如此);
第三,都在节奏点上,五律可以是第一个字,也可以是第二个字,但七律如果不是双音节词,那一定是在第二个字上;
第四,都是名词,或者偏正式短语,或者省略主语的主谓结构短语,一般在句首作主语;
还必须强调的是,上述所说的“平头”是清代的诗人学者借用了南朝“四声八病”里“平头”一词,但词义绝非指声律瑕疵,而专指遣词造句的毛病。准确地讲,是指律诗四联,特别是颔联、颈联四句开头第一个音步的字(词)都使用了名词,特别是工对名词,从而形成词性一致,意义重叠。从本质上看,属于诗病里“犯复”的一种,这应该是“四平头”或“平头”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