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醉人的新会鱼灯(2013年3月3日)

(2013-03-03 10:06:15)

                                    醉人的新会鱼灯

http://s9/mw690/81bb3268gd6fbb5d226c8&690

http://s1/mw690/81bb3268gd6fbb622f700&690

http://s2/mw690/81bb3268gd6fbb6697db1&690

http://s16/mw690/81bb3268g7be5f8ae228f&690

“我一辈子见过很多鱼灯,但新会鱼灯是最漂亮的,那时候街道两旁都是茂盛的树,就像一条绿胡同,树上挂满鱼灯,透明的灯放着红色的光芒,足有两三百米长,使人们犹如置身水里,多美丽的情景啊!”这是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回忆的上世纪中期新会鱼灯的盛景。

  “游灯,游灯,捡个银钱两份分……”听过新会童谣的人,肯定对于这首小曲不会陌生。过去新会人过春节,大街小巷都会摆卖大大小小的鲤鱼灯、走马灯等花灯,一般人家都会为孩子们买盏鲤鱼灯,以祈求好运。到了元宵节,孩子们就会提着各式各样的花灯,成群结队、穿街过巷去游灯。时至今日,过春节家家户户挂鱼灯的热闹景象早已不复存在。

  可喜的是,在今年的圭峰庙会中,红红火火的鲤鱼灯成为了不少游客争相购买的纪念品,他们都希望能够买盏鱼灯图个新年好意头。然而,待新春热闹散去,鲤鱼灯再次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据了解,虽然新会鱼灯已经于2007年入选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愿意从事鱼灯制作的人仍然非常稀少,这门传统手工艺正濒于失传。

  显而易见的“热”之后,是异常落寞的“冷”,这种状况亟待改观。

  【圭峰庙会】

  手工鱼灯

  很抢手

  新会葵艺、茅龙笔书法、新会鱼灯……丰富多彩的葵乡本土文化技艺成为了第九届圭峰庙会的最大特色。记者在庙会的主会场看到,为了打好本土文化牌,举办方特意邀请了一些有特色和有一定影响力的新会文化技艺者,在庙会上向四方游客展示。

  这届刻着深深的新会文化烙印的庙会,给记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新会民间工艺产品——鲤鱼灯。记者在现场看到,红红火火的鲤鱼灯造型别致,色彩艳丽,鱼嘴吐出两个小球,生动可爱,受到了不少游客的追捧。大多数小朋友都会拉着爸爸妈妈,吵着要买一盏回去挂。

  “我觉得这盏鱼灯好可爱,比之前买的鱼灯气球要有意思很多,回家后我会马上把它挂在房间里。”今年7岁的谭乐轩拎着两盏小鱼灯,爱不释手,只见他小心翼翼地从人群中钻了出来,如获至宝。

  制作鱼灯的手工艺人李大爷告诉记者,每年到了春节前后,他和老伴就会拿着鱼灯到市场上卖。“以前能扎得更多。现在年纪大了,扎得少了,每年大约扎200盏鱼灯,每次都能全部卖完。”

  记者注意到,这些栩栩如生的手工鱼灯销售价格并不算便宜。一个手掌大小的小型鱼灯的售价是10元,长约1米左右的中型鱼灯的售价是50元,而更大型的价格则上百元。据李大爷介绍,制作20盏中等大小的鱼灯,至少需要10多天时间,这还不计算削篾备料所花的时间。此外,制作鱼灯所需的竹子、纱纸、骨胶、金粉都需要购买,其中单是1斤金粉就要60-70元。

  尽管如此,不少外地游客仍然对这个新会本土的手工艺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刚才看介绍知道这是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要买多几盏带回家去才不虚此行啊。我们就是图个年年有余的好意头。”来自中山的杨先生笑道。

  【手工艺人】

  希望有更多人学习鱼灯手艺

  虽然鱼灯在庙会上受到了不少市民和游客的追捧,但作为新会的一项本土文化,时至今日,过春节家家户户挂鱼灯的热闹景象已成为过去,制作鱼灯的人家也非常稀少,现年70多岁的李大爷和他的老伴钟姨是会城仅存的几户制作鱼灯的人家之一。

  在李大爷看来,鱼灯的制作并不容易,很讲究功夫,鱼头、鱼尾、鱼肚,要均匀合衬,先用竹篾扎绑起鱼的框架,再用自制的模具做“鱼皮”,然后对鱼身进行装饰,并点上眼睛,一盏鲤鱼灯就算大功告成了。

  “扎鱼身这一部分最难,要使鱼肚沉下去,形状才好看,圆正均匀,才是鲤鱼灯。如果喜欢,还可以在鱼肚里放进电灯泡,让鲤鱼灯更活灵活现。”李大爷笑道。

  据李大爷介绍,自从新会鱼灯晋身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新会很多中小学校掀起学做鱼灯的热潮,不少学生上门拜访他,要求学扎鱼灯,然而,由于制作工序繁琐、利润少,所以入行的新人很少。“政府在这方面都花了很多心思,比如每年的庙会都会邀请我和老伴在现场展示制作鱼灯的工艺,尽量使这一传统工艺流传下去。我的心愿就是带出更多传承人,不让这门手艺失传。”

  【政府】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制作新会鱼灯的这两公婆年纪已经比较大了。我们要物色和培养好传承人,主要措施是在小学开办定点的培训班,但目前仍然处于物色阶段。”新会区文广新局一位观姓副局长表示。

  “新会鱼灯跟葵艺不同,它的影响力比较小,你可以看到人民会堂旁的鱼灯展,基本上都是从外地买回来的。”观副局长告诉记者,新会鱼灯以前也曾经尝试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为面比较窄,所以没有成功。

  “我们计划对鱼灯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在今年争取到省里的50万元扶持基金。”观副局长向记者透露,该局去年12月就已经做好了今年的鱼灯扶持计划。“如果基金到位就很好办,就算没有全部,也应该会批一小部分,用于支持鱼灯的扩展、推销和培训工作。”

  记者了解到,新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新会鱼灯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计划:包括对新会鱼灯进行专项普查,建立系统的档案,出版有关新会鱼灯的书籍,举办鱼灯制作培训班,发展壮大艺人队伍。“我们每年都会在春节和非遗推广日这两个固定的时段,举办新会鱼灯的一些手工艺展示,以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参与进来。”分管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新会区文化馆副馆长冯玉云表示。

  【专家】

    将其开发成侨乡文化旅游产品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都面临着如何保护和传承的课题。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离开,新一代的又接不上,导致技艺濒临失传,这对于民间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很大的损失。”江门市旅游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伍锋博士认为,有效地保护和发掘新会鱼灯,对于丰富我市的民族民间文化和推进侨乡旅游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伍锋表示,推广和发展新会鱼灯需要两方面的力量:一是政府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让新一代年轻人愿意去学习,一代代往下传;另一方面是走市场化道路,即通过政府搭建平台,让一些公司进行资本介入,使市场资本与民间技艺能够有效地对接起来。

  “跟新会另外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葵扇相比,以前,鱼灯作为特定的民俗,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段拿出来卖,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开发,把鱼灯变成产品化、商业化的有形载体,使其富有新时代的特色,更符合市场的需要。这样商业资本才能够更好地介入,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扶持,应该能够更好地往下传承。”

  伍锋告诉记者,他今年也打算在江门市社科联申报做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我觉得开平碉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实侨乡文化不止是开平碉楼,还有很多诸如歌曲、民俗、饮食等‘非遗’文化可以通过旅游开发变成旅游商品。”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江门旅游参观。他们到底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旅游纪念品?这是一个很大的旅游市场。”在伍锋博士看来,以往新会鱼灯只有在过年才是销售旺季,但通过将其开发成为富有新会人文特色的旅游产品,就能够对外地游客形成吸引力。“我们还可以将鱼灯产品进一步精致化,做成不同造型,使之更便于携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