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HGF原理和优劣浅析

标签:
杂谈蓝宝石晶体蓝宝石晶体生长vhgf |
分类: 晶体生长技术 |
http://s3/small/81b62f7atd779b95956b2&690 方式1:籽晶位于坩埚顶部,点接触熔体,容易获得优质单晶,单晶性好; 典型方法:泡生法、提拉法、导模法; 缺点:引晶不能达到傻瓜化; |
http://s13/small/81b62f7atd779c6ce4b3c&690 方式2:籽晶位于坩埚底部,并被熔体包围,异相(多点)成核容易,易形成多晶,单晶性差;
典型方法:热交换法、温度梯度法、垂直水平温度梯度法、布里基曼法、导膜法; 优点:引晶过程“傻瓜化” |
影响蓝宝石材料单晶性能和应力的主要问题:生长过程晶体是否与坩埚壁接触?
http://s2/mw690/81b62f7atd77daad1ba31&690 方式1: 晶体不与坩埚壁接触,单晶性好,容易获得优质单晶;应力相对小;
典型方法:泡生法、提拉法、 |
http://s12/mw690/81b62f7atd77db0d213bb&690 方式2:晶体与坩埚壁接触,寄生异相成核容易、形成多晶,单晶性差;
典型方法:热交换法、温度梯度法、垂直水平温度梯度法、布里基曼法、导膜法 |
Ky法:使用了钨材料的坩埚、电阻发热体和保温材料(在内壁使用钨桶);能长出最高纯度的晶体材料;顶部引入籽晶并能控制不与坩埚壁接触、可以控制合适的应力;不过引晶需要人工干预、不能实现完全的傻瓜化。
Cz法:Cz各个公司都比较大的区别,主流是依坩埚感应加热的方式;存在热应力过大,铱漂浮物容易进入晶体的问题(铱坩埚既是坩埚材料也是发热体材料,温度过高,容易损耗);引晶需要人工干预、不能实现完全的傻瓜化。
HEM法(GT):使用钼坩埚、石墨发热体、石墨温场;除保温材料选择存在重大问题外;籽晶在坩埚底部、熔晶过程需要人为经验判断;晶体生长过程与坩埚壁接触;是否是单晶这个问题上靠天吃饭。并且使用钼坩埚也意味着HEM的晶体尺寸已经走到头了,晶体生长过程速率完全不可控。(具体原因见《HEM从GT到ARC》,《真假自动化》)
HEM(ARC):使用钨坩埚、钨发热体、钨温场;籽晶在坩埚底部、熔晶过程钨探杆判断;晶体生长过程与坩埚壁接触;是否是单晶这个问题上靠天吃饭。(ARC改进了温场和熔籽晶控制方式;不过不能改变籽晶在坩埚底部和晶体生长与坩埚壁接触、晶体生长过程速率完全不可控等弊端)。
TGT:使用钼坩埚、石墨发热体、钼温场;除保温材料选择存在重大问题外;籽晶在坩埚底部、熔晶过程需要人为经验判断;晶体生长过程与坩埚壁接触;是否是单晶这个问题上靠天吃饭。(应该说在籽晶保护的部位采取了Bridgman的技术,TGT可以说是结合Bridgman和HEM的一款技术)。
Bridgman:目前使用较多的坩埚下降法使用钼坩埚、感应加热钼坩埚作为发热体、钼或氧化锆温场;籽晶在坩埚底部;晶体生长过程与坩埚壁接触;晶体生长过程速率基本可控。(重点注意问题是钼坩埚同时是发热体,所以钼进入坩埚的几率大大增加,这类晶体氧化气氛下退火容易发蓝)
http://s1/mw690/81b62f7atd77fb450ef30&690
http://s10/mw690/81b62f7agd78f19157899&690
籽晶位置:使用楔形籽晶,籽晶位于水平舟行坩埚的一边(T1>T0;T2>T0);籽晶只有一面接触坩埚壁和熔体(相比比起HEM、TGT和Bridgman全部被熔体包围四周接触、大大降低了多晶几率);而且下晶种的时候熔籽晶情况肉眼可见,熔籽晶晶难度不高,可控性也高。
与坩埚壁接触情况:结晶从坩埚的顶部一边开始, 在控制合适温场分布(T1>T0;T2>T0),可以让晶体很少接触坩埚壁;即使接触了也可以达到其他几款方法最低的一个水平。
温场材料:钼坩埚(考虑成本的因素可以用钨片);钨棒发热体(坩埚壁不是发热体,电阻加热);钨片+钼片的保温系统(绝对没有碳的高温化学反应);相比HEM和TGT没有不良的碳反应情况、适合长更大更纯净的晶体;相比Bridgman坩埚使用温度更低、坩埚不是发热体、更少的钼进入晶体。
晶体生长速率可控性:设置合适的梯度后(同时有观察窗口可以看见固液界面);生长界面的推进可控性高;可以获得较高的晶体生长速率。
晶体应力:设置合适的梯度后( 可以设置一个低温区实现原位退火、晶体应力均匀);可以获得较高的晶体生长速率而不需要整个大的温度梯度,只需要局部梯度。
自动化程度:整个过程的自动化程度都远远高于其他方法;而且基本算是可控。
材料利用率:方形晶体材料使用效率算是不错;不过还是需要线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