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段语文组一人一课(杨小卸火烧云》)

分类: 一人一课 |
校本研训活动记录表
学校:
项目名称 |
一人一课 |
项目负责人 |
缪迎春 |
|
活动时间 |
6.20 |
活动地点 |
三年(2)班教室 |
|
活动主题 |
《火烧云》 |
主讲(主持)人 |
杨小小 |
|
参加对象 及参与率 |
中段语文组,100% |
申请学时 |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杨小小老师在三年2班上一人一课,课题为《火烧云》,课堂气氛活跃,得到与会老师的称赞。 课后,大家集中三年级办公室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 首先,由杨老师阐述本课的设计思路,即围绕单元的语文要素与本课的学习提示展开的设计。 主评方彩立老师认为整堂课教学流程清晰,重点难点突出,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成长。接着进入群评环节。徐丽新老师对于略读课中的朗读是否多了一点提出质疑,大家也针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互相讨论;张晓萱老师认为关于颜色的描写的学习是否可以再深入一些。 教研气氛活跃,大家各抒己见,各有所得。 |
|||
签到栏 |
|
|||
过程确认 |
|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火烧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介
《火烧云》凭借细致的观察、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文字表现出火烧云这个自然景象的奇特美丽。本文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描写了傍晚时分,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变化过程,重点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极多、极快,在短暂的时间里,天空中云彩的颜色和形状都急速变化着,以至于让人看得恍恍惚惚,而在“揉一揉眼睛”的瞬间,火烧云就下去了。
二、学情分析
《火烧云》是已故女作家萧红的作品,课文描写的是傍晚时候,火烧云上来时颜色变化之多,形状变化之快的美丽景色。文章用词之讲究,描写之细腻,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想体会透彻,教学时应以读代讲以达到感知语言、积累语言、实践语言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朗读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和特色。
2、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1、导入:孩子们,大自然就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奇与震撼。我们也时常仰望天空,向往天空的辽阔和高远,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老师带来的组图
(出示课件),我们家乡遂宁居然有如此美丽神奇的天空,你平时注意到了吗?这自然奇观空中美景我们把它叫为“火烧云”,怎样的云才叫“火烧云”呢,我们先从文字上了解一下。面对如此壮丽的自然景观,画家会情不自禁的提笔作画,摄影师立马会咔咔按下快门,文学家们也会抑制不住心潮澎湃,奋笔疾书,用优美的文字抒发对美景的赞叹!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家萧红的《火烧云》(板书:火烧云)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可以是大声朗读,可以是轻声速读,可以是默读课文。
2、刚才孩子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请问什么叫“火烧云”?
3、读书很认真,找得很准确。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读读这句话,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学生读)(课件)
4、为什么?不必急于回答,先来看看火烧云上来时的景象,边看边体会。(课件展示)
5、谁来谈一谈为什么“烧”字用得好呢?(突出了火烧云红艳和动态变化的过程)
6、全文7个自然段,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课件)
(三)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学习“火烧云上来了”
(1)自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里讲的火烧云发生在什么时候?想想讲的是什么季节火烧云?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课件:文段)
(2)火烧云上来后,地面上的事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课件:具体变化)
(3)霞光照到大地上,使地上的人和物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从侧面渲染了火烧云的“红”。霞光这么美,火烧云就更美了。我们可以带着怎样的语气去读呢?好!带着感情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感受霞光的美、感受火烧云的美。(有感情地齐读)
(1)小组合作自由读
(2)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颜色的描写说明的火烧云的什么特点?明确: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极多,(板书:多)你们看,这些颜色多漂亮啊!还有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课件展示火烧云颜色变化)
(3)“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灰”、“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等,发现这些词的构词特点:三组词语的构词特点:ABB式叠词、事物名称+颜色、两种颜色并列。
(4)大家来说说你收集到的这样结构特点的词。能不能分别用“像
(6)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试着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火烧云颜色变化多。(板书:颜色:色彩绚丽)
(7)真会用词。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抽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8)感情很充沛。凭借段落结构,自己试着背一背。(学生自由背)
(9)谁愿意带着感情给大家背一背?既然这么多的同学都愿意背,那么我们一起背诵这一段话。(学生有感情地齐背第三自然段)
3、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1)火烧云不仅颜色绚丽多彩,要说它的神奇还表现在另一方面:那就是他的形状变化。自由读读4~6自然段,思考:火烧云形状变化又有什么特点?火烧云的形状像什么?(变化快、形状奇)
(2)形状变化除了快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形状奇)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课件)
(3)说的很好。你们知道吗?作者在描写马的样子时,描绘得真是精彩,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
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真不错!火烧云形状变化这么多,用学过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形状变化多。
4、学习“火烧云下去了”
“恍恍惚惚”一词的意思?此段描写的是:此时火烧云是什么样的?(看不清了,很快消失)。体会作者对美丽景色的留恋之情,从第7自然段找一句话来回答。
(四)回归整体,激发情感
2、最后,我们来从科学的角度了解一下“火烧云”的成因,另外,我们还收集与云有关的谚语。
3、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五)拓展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整理表示颜色的词语。
3、仔细观察大自然的一个景色,如日出、下雨、刮风等,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
(六)板书设计
《火烧云》评课稿
今天有幸和大家一起聆听了杨小小老师执教的《火烧云》一课,受益匪浅。这是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文章描写的是乡村傍晚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大自然景象的瑰丽和变幻无穷,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之情。课堂结构严谨干练,思路清晰,课堂上教师课堂语言亲切自然,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教学环节紧凑,把握课堂教学能力强。
杨老师的教学语言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的语言富有激情,非常的饱满热情。教学方法符合中年级的生理特点,发挥了学生主动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使学生能够不惟书,不惟师,能够用自已的眼睛去观察,借助课件,用自己的头脑去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很有个性化教学
2.巧妙采用任务导学法。
这节课给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杨老师采用的“任务导学”教学法。不管是初读、精读,还是自学、合作学,老师都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者。
3.深入挖掘文本。
从火烧云的“颜色多,形状奇、变化快”三方面体会它的特点。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读、思、讨论,让学生感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4.注意了语言能力的培养。
学习颜色多时,学生找出了文章中的“葡萄灰、茄子紫、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杨老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还可能会有哪些颜色,再说出几个类似的词语”。学生的思路立刻打开了,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苹果绿、国旗红、柠檬黄、半红半紫、半白半红”等颜色,还总结出“五光十色、五彩斑斓”等成语。无形中丰富了语言的积累,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5.重视了文本的迁移和拓展。
杨老师的课,一大特点就是重视方法的指导,不管阅读还是写作,她都会让学生概括学习方法。这节课,同学们总结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动物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让学生“想象一下,火烧云还能变成什么?”口头仿写。让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起来,使这两种最让老师学生头疼的项目变得简单起来。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应多关注平时举手较少、羞于发言的同学。
以上的琐碎之言权当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也恳请杨老师多多包涵,敬请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