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明明主评)科学陈盈盈主题教研评课

(2022-04-27 09:45:12)
分类: 主题教研活动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萧江镇第三小

项目名称

主题教研活动评课

项目负责人

陈盈盈

活动时间

2022.4.1

活动地点

开课教室

活动主题

电路中的开关

讲 人

方明明

参加对象

科学组成员

申请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在陈盈盈老师完成执教后,科学组成员在开课教室进行评课活动,由方明明老师主评,成员们一起对本课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归纳。

方明明:教材中给定制作开关的配套教具材料只是塑料板、图钉、回形针、若干导线。而陈老师立足于学生,将材料范围拓宽,增加绝缘体和导体的种类,给学生更多的选择。。

温玲玲: 学生的主要活动在陈老师的设计下主要分成了三部分:设计、制作、检验。设计环节,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角度出发,陈老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记录单,5分钟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独立参与设计。

方明明:学生代表根据记录单流程图有序上台领取制作材料、制作开关、再有序领取检验材料。整个探究环节在记录单上呈现地十分清晰,设有效凝结全课探究重点,让学生有迹可循。每一位学生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每一位学生也都有事可做。

温玲玲:开关控制电路过程中电流的走向是否可以让学生尝试描述,考察他们对“通”与“断”的动态把握能力。

方明明:学生组内作品的展示环节中,是否可以引入设计稿,形成“设计”与“成品”的对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阐述设计理念,将工程设计想法渗透得更深。

陈盈盈:对于全员探究制订方案以及着重说明对比实验一块,我会在之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

 

(方明明主评)科学陈盈盈主题教研评课 

(方明明主评)科学陈盈盈主题教研评课 

 

活动反思

与建议

   通过本次评课活动,本节课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表现出的闪光点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剖析。我们对本节课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本次评课活动也能使我们在教学能力方面得以提高。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徐宪业

 

 

 

 

《电路中的开关》评课稿

评课人:方明明

41日上午第二节,有幸观摩陈盈盈老师执教的《电路中的开关》一课。整堂课下来,一气呵成,环环相扣,重难点都有所突破。学生设计及操作积极、互动频繁、收获颇满。以下几点是基于此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总结出的亮点所在:

1. (方明明主评)科学陈盈盈主题教研评课基于教材设定,打破实验材料局限,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教材中给定制作开关的配套教具材料只是塑料板、图钉、回形针、若干导线。而陈老师立足于学生,将材料范围拓宽,增加绝缘体和导体的种类,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此既是对学生上一节课导体、绝缘体知识的应用巩固,也是对本堂课学生不同想法的一种映射。

2. 实验探究环节紧凑有序。学生的主要活动在陈老师的设计下主要分成了三部分:设计、制作、检验。设计环节,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角度出发,陈老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记录单,5分钟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独立参与设计。虽然省掉了小组内部的讨论,但是却将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在制作前骤,小组按照记录单的提示,从美观性、可操作性等角度对组内成员设计的作品进行评价,在激烈的讨论中推选出组内设计典型进行制作。这个环节其实是对“组内讨论从而得出设计方案”的一种改良: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再给机会对思考后的想法进行交流,创设想法四射的火花。科学不正是在唇枪舌剑中不断改进与发展的吗?最后,学生代表根据记录单流程图有序上台领取制作材料、制作开关、再有序领取检验材料。整个探究环节在记录单上呈现地十分清晰,设有效凝结全课探究重点,让学生有迹可循。每一位学生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每一位学生也都有事可做。而也正是在这种环环相扣的设计中,学生对这堂课知识的吸收和消化都得到了印证:上台展示环节中,陈老师选择三种典型却各不相同的作品,组内成员全体上台,一人讲解,其余三人并不是在一旁“无所为”,他们对着自己作品的特写向底下同学“推销”,脸上都是自豪的神情,这也说明孩子们的的确确都有在参与探究并对自己小组的成果感到满意。拓展环节红绿灯开关的设置,虽然时间只留了5分钟不到,但是学生在陈老师给出挑战后,很快就举手示意想法并能够上台将想法“做”出来。这些都得益于前面铺垫的一段长探究过程。

接下来,说几点本节课的一些小建议:

1.讲授开关结构环节中,给学生提供开关实物,让学生亲自观察后,对开关的初步结构拆解是否会更加深刻?

2.开关控制电路过程中电流的走向是否可以让学生尝试描述,考察他们对“通”与“断”的动态把握能力。

3.学生组内作品的展示环节中,是否可以引入设计稿,形成“设计”与“成品”的对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阐述设计理念,将工程设计想法渗透得更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