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段林玉钗《古人谈读书》主题教研

分类: 各学科集体备课活动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项目名称 |
集体备课 |
项目负责人 |
黄小燕 |
|
活动时间 |
10.25 |
活动地点 |
五年级办公室 |
|
活动主题 |
《古人谈读书》 |
主 讲 人 |
林玉钗 |
|
参加对象 |
高段语文组 |
申请学时 |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本组成员认真研读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要求,谈论各自的教学设想; 2.明确本课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3.本组成员仔细推敲、分析林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和修改意见。
4.大家各抒己见,确定最后的方案。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在一次次的讨论、试教中呈现,反复地修改,最后达成最后的文稿。 |
|||
过程确认 |
|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25.古人谈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读书的好处已经有所体会,能对“读书明智”达成共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得了一些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但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理解句意仍然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引导学生恰当使用借助工具书、借助注解、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等方法,关注古今异义,来理解文意。此外,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方面,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关键词的方法,实现对语文要素的落实。
课时目标
1.会认“耻、识”2个生字(识是多音字),会写“诲、耻”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6句《论语》,并背诵。
3.深入理解古人对读书的认识,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来谈感受。
要点把握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体会古人对读书的认识和论述,结合实际改进自己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读书名言导入
学生齐读读书名言
老师: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说得多好呀!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善读之可以医愚。使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的学识得以提高。
2.我们第八单元的主题就是读书。
你们看,宋代的苏轼曾经这样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八单元第一课的学习。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古人读书的故事。(图片)
囊萤映雪的故事同学们肯定不陌生。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这两个人物故事告诉我们读书要勤奋,才能有所成。其实,古人不仅喜欢读书,而且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
板块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字词。
2.教师检测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诲]左右结构,左窄、短,右宽、长。“每”竖折的竖段略向左斜。
易错提示:
(3)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3.教师引读,学生跟读,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效果。
板块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教师指导点拨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敏]聪敏。 [好(hào)]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是知也]这就是智慧。知,同“智”,智慧。 [厌]满足。
[默而识之]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识,记住。 [诲]教诲。
2.完成作业本第二题
3.学生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1)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
预设:学生先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解决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还有无法解决的疑问记下来,留待下一步的学习。
(2)课堂讨论,解决疑难。
预设:采用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由代表提出疑问,学生先自行解决,再由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各小组有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可以归纳整合,一起处理。
(3)复述原文意思,教师点拨。
预设:在解决所有词句理解上的问题后,教师点名一位学生读句子,另一位学生翻译句子。有读的不到位或翻译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引导纠正,注意将文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4.学生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1.再读课文,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1)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与同桌讨论交流。
(2)汇报展示,品读经典。
板书:求实、谦虚、勤勉、上进
板块四、带着理解,读出韵味
1.
2.
3.
4.
5.
6.
选一选,联系课文,从下面的读书成语中,选出本文所表达的古人对读书的态度。
板块五、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教师介绍出处,补充文学常识。
《论语》 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课后再读读《论语》,从中搜集读书名言,摘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借助注释
组词
合理推测
查阅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