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段语文组集体备课(孔喜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分类: 各学科集体备课活动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项目名称 |
集体备课 |
项目负责人 |
缪迎春 |
|
活动时间 |
10.27 |
活动地点 |
三年级办公室 |
|
活动主题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主 讲 人 |
孔喜悦 |
|
参加对象 |
中段语文组 |
申请学时 |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本组成员认真研读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要求,谈论各自的教学设想; 2.明确本课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3.本组成员仔细推敲、分析孔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和修改意见。章美君认为“三件事”要写到作业本上可能会更好一点;缪迎春老师认为在配乐读的时候,音乐是不是可以先放一点出来营造气氛;关于板书部分,是不是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呈现,一部分老师认为需要,因为是板书,一部分老师认为不需要,因为单元的重点是要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讨论,大家觉得还是原方案比较合理。 4.大家各抒己见,确定最后的方案。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集体的智慧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辨析中呈现,确实了最后的方案。 |
|||
过程确认 |
|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萧江三小孔喜悦
【文本解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上第七单元的课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单元的人文主题。“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面对“中华不振”,伯父避而远之,巡警仗势欺人,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周恩来从“迷惑不解”到忧国忧民,将民族的兴亡与自己的读书志向相联系,立志振兴中华。课文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课文用了侧面描写来凸显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经验相距甚远,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课前可以适当让学生查找了解时代背景,课内联读有关“租界”的材料,帮助学生搭建理解与情感互通的桥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单概述3件事情,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顺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2.写自已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简单概述3件事情,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能探究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的内心以及魏校长欣赏周恩来的原因,感悟周恩来的博大胸怀与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揭题:出示图片,认识这个人吗?(周恩来)今天来学习我们中国第一任伟大的总理——周恩来少年时期的故事。一起来读课题。
2.学习单元篇章页
看看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活动一:
3.带着这个目标,快速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件事,根据老师这里的表格来思考。
事件 |
时间 |
地点 |
周恩来(做什么) |
第一件事 |
新学年开始 |
修身课上 |
|
第二件事 |
十二岁那年 |
奉天 |
|
第三件事 |
一个星期天 |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
|
4.读好课文的同学,打开作业本,做第四题的第2小题,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课文写了哪三件事。(板书:三件事)
5.你能把这三件事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吗?
总结:弄清课文写的每一件事,然后把这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板块二:默读11-17自然段,体会“中华不振”。
1.过渡:为什么在新学年开始的修身课上,周恩来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伟大的志向?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吗?
预设:中华不振
活动二:
2.默读课文11-17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 文中的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3.反馈段落: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你读这段话有什么感受?
过渡:中国妇女自己的亲人被汽车轧死,巡警不但不撑腰,反而训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华不振)围观的国人敢怒不敢言,也是中华不振啊!
4.课前你有查到有关当时的社会状况吗?
5.补充资料
时代背景: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当时的中国社会处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我们的国门,他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国土大片沦丧,主权旁落殆尽,国内局势非常混乱,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
我们中国人的地盘,被外国人占据,不能随意走动。
出示句子: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一起来读读这这句话。
补充资料:
在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 “狗与华人不得入内!”。
所以伯父说——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板块三:快速默读1-10自然段,立志振兴中华
1.过渡: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新学年的修身课上,当魏校长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过渡: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
(生)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活动三:
2.请同学快速阅读1-10自然段,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反馈:同学们的读书理由。
过渡:同学们是不假思索的回答,周恩来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回答。
同学们的志向比较随意,周恩来的志向清晰而坚定。
同学们的志向止步于“修身、齐家”,而周恩来的志向在于“平天下”。
板块四:联读材料,践行振兴中华
1.联读课后古诗《大江歌罢掉头东》
十二岁的周恩来立下伟大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十九岁的周恩来要到日本留学。在出发前,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课件批注,解释这首诗,教师讲解诗意。
周恩来求学日本,是为了什么?
2.
过渡: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志向不懈奋斗。请同学们阅读下列链接材料。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教育
过渡: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无论何时何地请记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小练笔:回扣学生,谈读书志向:想一想,你为什么而读书?
作业设计:
推荐阅读《一夜的工作》、《周恩来传》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对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疑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