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刺的朋友》--尚雪飞

分类: 一人一课 |
第23课:带刺的朋友
教材分析
《带刺的朋友》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课文,作者宗介华通过对小刺猬细致观察,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其间穿插着作者的所思所想,情趣盎然。课文以“带刺的朋友”为题,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又点出了作者与写作对象之间的关系。整篇文章语言生动,充满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本课生字教学只针对难记能写或易混淆的生字作指导。
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接触过关于理解词语的技能方法,故在本课生词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理解。
课文内容的学习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整体把握,了解事件过程,读懂故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新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
2.品读词语,理解词语意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刺猬偷枣的高明,体会语言生动性。
4.展开想象,讲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感悟刺猬偷枣的高明,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一)导入:出示图片。同学们,今天我带了一位动物朋友,你们认识它吗?(板书刺猬)它有什么典型的特点?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位带刺的朋友,我们一起齐读课题(生读)。
(二)学习“刺、枣”
1.学习“刺”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刺字的写法),注意第三笔是“横折勾”,第六笔是“点”,“刺”字左边宽右边窄,右边是“刂”,我们来看看“刺”字的演变过程。(出示演变)甲骨文里,刺字是个象形字,像树上长的尖刺,金文时加了个刀,表示用尖利的东西扎。
2.学习“枣”
(1)课文中小刺猬用刺来扎什么呢?出示“枣”字。
(2)师:这个生字读作?枣和刺都有个相同的部件“朿”。仔细观察这两这个字的“朿”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拿出写字本,把这两个生字写一遍。(拍照展示、评价。)
二、归组认读,检查预习
过渡:同学们学习生字的本事真不错,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出示:
(一)A.红枣
1.指名读,正音。齐读一遍。
2.谈发现:师:这四个词语,其实是描写了一种东西,你发现是描写什么?
(二)B.缓慢
诡秘
1.女生读。
2.谈发现
师:你发现这是描写谁?
C.惊讶监视猜测恍然大悟(蒙尘:“我”)
(1)男生读。
(2)谈发现,第二组词语描写刺猬,这组词语写谁呢?
(1)指名读。
(2)谈发现。师:这一组词语描写什么?(师:我们把描写声音的词语叫做拟声词。)齐读。
(三)你能用“红枣、我、刺猬”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师小结:抓住关键字就能很好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体会“高明”,感受语言生动。
1.欣赏红枣。
(1)出示红枣(课件)
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儿,风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问:这段话写出了枣的哪些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美:句中把红枣比作玛瑙。
数量多(挂满、一颗颗、无数)
香(飘香):香气四溢,让人馋涎欲滴。
(3)师小结:这段话抓住红枣的“动态美”、“数量多”、“香味”来描写红枣,尤其是比喻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红枣的样子。在我们写一样事物的时候也可以从各个方面来介绍,还可以适当地使用比喻句,使文章内容表达的更生动形象。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朗读这一段。
(4)枣儿这么美、这么多、这么香,真是太诱人了,用课文里的话说就是看着就让人“眼馋”,在这里眼馋是什么意思?
(5)所以啊,引来了贪嘴的刺猬。刺猬偷枣来了。
(6)过渡:作者可佩服刺猬偷枣地本领了,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形容刺猬偷枣的本事吗?
2.刺猬偷枣:
(1)出示句子: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齐读。
高明是什么意思,技艺高超就叫高明。
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到底高明在哪里呢?请认真读课文2—11自然段,按顺序
找出刺猬偷枣的句子,读一读,并圈出它偷枣的动作。
(2)学生交流,教师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
预设:
一天晚上,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透过枝叶,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往树上爬……
(1)动作词。
刺猬在干什么?(板书:爬)
(3)刺猬是怎么上树的?(缓慢地往树上爬)
(4)它爬树为什么是“缓慢地”? 理解“缓慢”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深处的枝条……
(1)动作词。
(2)师引:小刺猬不仅缓慢地往树上爬(板书:爬),它还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3)刺猬为何要爬到“枝丫”?理解诡秘(联系上下文):隐秘不易捉摸(板书:爬树)
(4)挂满红枣的枝杈慢慢弯了下来。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哩啪啦地落了一地。刺猬的动作是?(停住、摇晃)
(1)动作词。
(2)小结:小刺猬偷枣的第一步是爬树,第二步是什么(摇树)
(3)师:爬上了树,小刺猬开始摇红枣了,摇红枣的时候刺猬先停住脚,然后——(学生接读:用力摇晃)
(4)交流:
(5)引导:刺猬是不是在用力摇晃?哗哗、噼哩啪啦是什么意思?
用上噼里啪啦说明了什么?
(A掉下的红枣数量多
可见小刺猬用了多大的力气,让我们用朗读来助它一臂之力吧。(齐读)
(6)过渡:红枣儿掉到地上了,小刺猬该怎么办呀?
我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1)刺猬是怎么掉下来的?(噗的一声)速度快不快?(快)
(2)师:对呀,刺猬这小家伙不仅聪明,而且速度特别快,趁我还没弄清楚它想干什么,树上那家伙就——(学生接读: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3)过渡:刺猬从树上掉下来是为了干什么?说说你画的句子?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地归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枣儿,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1)这个自然段作者都用了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语?(生读圈出的有关动词:归、打滚、扎、驮、跑。)齐读动词。
(2)作者是抓住了刺猬动作的描写,把它偷枣的过程写得活灵活现。
引导:对于散落一地的红枣,小刺猬可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归拢的那堆枣儿,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3)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老师也觉得这只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啊,我们带着钦佩的语气再来感受一次刺猬偷枣的过程(播放音乐)。
(4)小刺猬偷枣时的这一连串机灵、聪明的举动被躲在一旁的小作者看得一清二楚,难怪他会由衷地发出感慨——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让我们再来回顾一遍它高明的动作吧。
3.练习复述课文。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它先
四、总结写法、推荐阅读。
1. 同学们,我们仿佛看到了小刺猬一步步偷红枣的精彩场面。我想,老师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原因是同学们读的声情并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小作者的观察,还能抓住刺猬偷枣的动作,恰当的运用动词、拟声词来写具体。那么,我们在写人物或动物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善于准确地使用动词来写具体。
2.推荐阅读:
在作者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里,原文除了写刺猬偷枣,还写了小刺猬一家的很多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阅读这本书。
五、布置作业: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认真工整书写生字。
3.阅读《带刺的朋友》。
爬树
刺猬偷枣
下树
听尚老师执教《带刺的朋友》,第一感觉是中气十足,非常亲切,多招孩子喜欢呢!就像儿童作家宗介华的这篇文章。《带刺的朋友》写了家乡院子里来的不速之客——刺猬,写了它偷枣本领高明、反应聪明机灵,给宗介华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尚老师在潜心会文、了解内容之后,如何引领孩子们通过语言的感悟和训练体会到作者这份真挚的情感并习得写法呢?她的设计有这么几点亮点:
一、因文而教,教学有路。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带刺的朋友》是篇描写可爱动物的优秀散文,文章条理清楚,紧扣“朋友”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刺猬偷枣的过程写得淋漓尽致。根据这一特点,尚老师本堂课教学由整体感知到部分精读,再到最后的回顾总结,体现了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路。精读课文时,逐个自然段理解内容,学生随着一部分一部分的学习,头脑中对刺猬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情感也逐步丰富起来了。
二、因人而教,突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字词学习和段的训练为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本课的生字“扎”、“刺”与“枣”在字音和字形上对孩子们来说是需要重点指导的。尚老师也关注到了这一点,她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刺”与“枣”的不同,并且编成与文本有关的顺口溜进行书写指导,教得扎实到位。同时她也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的读书方法,梳理了刺猬偷枣过程和它的技术高明,采用词语的比较和感情朗读的方法努力让学生走进课文,感受语言生动,用词准确,以及字里行间对小动物的喜爱,使文本“立”起来。而这整个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
三、因势而教,层层推进。
这堂课重点是教学“刺猬偷枣”一事,尚老师先是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2—4小节句子,找出并圈划刺猬偷枣的动作的词,而后又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语,板书归纳出刺猬偷枣的步骤,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着板书,按顺序复述小刺猬偷枣的经过。这样的“读--找--议--再读”层层推进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概括、复述等能力的同时又帮助学生积累文本中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落实整堂课的教学目标。
总之,这节课尚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也突出,同时也很信赖班级的学生,孩子们在读中感悟,在提问中思考,在述说中提升,真真切切地让人感受到:原来,教学的“生动”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