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萧江三小校本培训1
萧江三小校本培训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985
  • 关注人气: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段语文主题教研活动之《在柏林》

(2019-11-14 10:40:18)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平阳县萧江镇第三小学       

项目名称

主题教研

项目负责人

金小清

活动时间

10.30

活动地点

六年(2

活动主题

《在柏林》

主 讲 人

谢尚霞、夏海虹

参加对象

全校语文老师

申请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谢尚霞老师和六年2班的孩子共同呈现一节精彩的课堂《在柏林》。课后谢老师与全体语文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以及在磨课当中的所思、所感和所得。接着由夏海虹老师对本节课进行精彩主评,其他老师补充交流。最后,进行本次“1+X”联读的主题学习。

活动反思

与建议

 

1+X”联读教学,一定要保证“1”的扎实有效,基本的语文素养不能丢。教学设计要做到简约高效,才能在落实好“1”的基础上,进行“X”的增量提升。“1+X”联读教学,“X”的联读时,可以拓宽孩子的阅读量,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但是在语文素养方面又要再推一把。孩子最大的快乐是跳一跳摘果子。“X”应该在“1”的基础上,在某个方面有一个提高,或者有一个巩固。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夏海虹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高段语文主题教研活动之《在柏林》


高段语文主题教研活动之《在柏林》

高段语文主题教研活动之《在柏林》

 

课题

14.*在柏林(定稿)

课时

1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在柏林》这篇小说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强的可读性。阅读中,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在指导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时,要抓住老兵的语言分析。领悟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要从故事发展中的留白“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深入挖掘。

 

学情分析:

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的运用是最突出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习小说后,能通过小说中火车上发生的小场景发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的厌恶;能通过小说中两个小姑娘的态度,寻找小说“留白”给人们的思考;能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发现微型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微型小说微言大义、留白想象的文体特点。

3.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领会课文深刻的主旨,体会课文对残酷战争的控诉,深入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中的词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2.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准备

1.收集以战争为题材的相关文学艺术作品和微型小说若干篇以供学生比较阅读。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计

板块一、视频导入 了解背景

.出示课题,简介柏林。德国首都,国际大都市。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而它的首都柏林就是二战的策源地。

.提到战争,你想到了什么?请大家看了下面这个视频后再用几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一下,比较一下和你印象中的《举起手来》《小兵张嘎》之类作品有何不同。(播放“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视频”)预设:血腥 残酷 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 颠沛流离

生漫谈,师导入:1939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美国女作家奥莱尔的一篇微型小说——

《在柏林》。

  .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为什么叫一分钟小说?(篇幅短,字数少,本文只有300多字,还不到我们同学写的作文的长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的第一段故事情节。

板块二、走进情节,寻找“反常”

1.(幻灯展示文章首段内容)请学生细读 

师:学贵有疑,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要。而心到了,就能读出疑问来,相信每一个读了这一段情节的人,都会在脑海里升腾起好多问题,能把你的问题跟大家分享吗?

预设:为什么都是妇女和孩子,健壮的男子去哪儿了?老妇人为什么一直在数一二三?是在数什么?两个姑娘嗤笑,老头为什么狠狠扫了她们一眼?

2.    给他(她)掌声,很好的问题。如果你们能根据情节当中看似矛盾反常的地方提出问题,那才是提问的高手。(提示:关注火车车轮发出的声音,要揭示矛盾,并变成问题提出来)

  同学们,你们真会学习,真会提问,下面老师就把你们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三大问题:(幻灯展示)

A.   反常的情境。火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这列火车的车厢怎么尽是“妇女和孩子”呢?健壮的男子去哪儿了?

B.   反常的人物。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C.   反常的声音。一个身体虚弱的老妇人数数的声音怎么会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呢?是不是不合常理?

板块三、猜读情节,破解悬念

1.    小说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而这正是作者构思精妙之处。而这时候,我们不必急于往下读,而是先猜猜看,可能是怎么回事。然后带着猜想的答案往下读。同学们,在你第一次读这篇小说时,还没看到下面的情节前,你自由挑一个问题,猜测一下答案的,说说大概是怎么回事。

  下面请大家大胆展示一下你的想像力。生交流

.感谢大家的猜测。如果发觉你的猜测和下文故事情节差不多的时候,你会很兴奋,为自己点赞。如果发觉你的猜测和故事发展截然不同的时候,你们会更兴奋,这是小说的出人意料带来的兴奋。同学们,要是能全部都能猜中,这就不算是经典,更算不上是经典的微型小说。用心默读幻灯片上文字,走进第二第三段情节。(幻灯展示文章二三段内容)

生默读

师:同学们很会读小说,刚才的笑容不见,我看到的是你们脸上多了一份沉重的表情。相信看到这里,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迎刃而解了。我们再回到前面三个问题,说说答案。

第一个问题:请结合文本来说说你回答的理由。关键词 头发灰白 战时后备役 三个儿子在战争中死去 柏林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文章首句也能暗示我们战争的惨烈。文章首句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暗示了什么?(火车成了一个象征,因为不知道希望在何方,所以文中连火车去往的方向都没有说明,所以说这是一辆“缓慢”的火车。暗示整个国家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中,人民陷入失败的情绪中。)

第二个问题:文章几次提到数“一、二、三”?为什么要重复地写?(板书一、二、三)

“一二三”给老妇人一个特写。这难道是一个家庭的“一二三”?(生答)不仅是一个家庭,是一个民族一二三,是一个城市一二三,是 所有受灾受难的一二三。这样一个小小的窗口,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一个民族的不幸。

第三个问题:答案用一个字来说--“疯”,你从哪儿读出老妇人是疯了?(疯人院 神智不清)

这两个词告诉我们,老妇人已经疯了,她怎么会疯的?“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或“这个老太婆”“这个妇人”好不好?为什么?

生议后,师明确“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师:你想,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而再再而三的接到儿子阵亡的通知书,她该是多么的悲痛,后来终于扛不住了,疯了。所以,尽管她的身体很虚弱,但她控制不住她的声音,明白吗?

 

生反复读老兵的话,感受他的坚强隐忍,其中更多的是悲伤无奈。

 

小结: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铺垫的作用。作者把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正是由于前面(结合板书)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板书:蓄势和铺垫)

板块四、再探文本,品味主旨

  1.听了老兵的这一段满含血泪的控诉,车厢里的人们又有什么反应呢?请看最后一段。(幻灯展示末段)(学生读)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作者通过这样一句简洁环境描写写人们的反应,起到了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心理)回过头来,想想小说中提到的这些人物,有嗤笑人的,有疯了的,有平静的,他们此时正在想什么?展开联想选择其中一位,说一说这种静为什么“可怕”。(深化文章主题)

问:这里的静和上一段中的静意思一样吗?(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摄入人心的震撼和伤痛。) 

小结:戛然而止的结尾,寂静里面却波涛汹涌,含蓄中耐人寻味,更能突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痛苦。作者有意在创作中留给欣赏者通过有限的语言引起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这种艺术手法叫“留白”。(板书:留白)

再读末段再体会人们对战争的恐惧的沉重心情。

  2.此时大家应该明白,奥莱尔为什么要创作这篇小说?她的目的是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作者这篇小说正是以二战为背景为题材来创作的,她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

幻灯展示:控诉二战罪恶 祈求和平永驻

 

总结:有人说,没有坏的和平,也没有好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也给德国本国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作者通过选择了一个特殊的小角度,从一个侧面去反应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从而有力的突出了文章主题。这种写作手法就叫-- (板书:小中见大)

  这些都是小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会的这些欣赏小小说的方法,一起来欣赏一篇更短的小小说。

板块五、拓展延伸,联读感悟

   幻灯展示:     当如吾儿

他与爸爸相依至大。他常问:为什么不给他找个后妈?

爸爸总是笑说:此生只爱妈妈一个!

后来他长大成家,爸爸说要结婚,他愤怒地打了那女人一耳光,骂爸爸是个骗子。

从此,爸爸再未提及此事。

多年后爸爸去世,他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张自己婴儿时的照片,背面是沧桑的字迹:战友之子,当如吾儿!

师:请大家在读懂作者创作意图以后,再试图给这篇小小说加一句结尾。并说说原文结尾所带来的震撼人心的效果。(结尾突出了儿子的懊悔和愧疚,也突出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作业设计

 

《作业本》;比较阅读《1+X联读》中的《退刀记》

板书设计

                 14*在柏林

 

蓄势铺陈     构思巧妙

 

 一二三……    小中见大 微言大义

 

           留白 

 

高段语文主题教研活动之《在柏林》

《在柏林》评课稿

夏海虹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

奥莱尔创作《在柏林》的初衷仅仅是控诉战争,呼唤和平,一旦编入教材,又平添了教学功能:以这一个“例子”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统观谢老师这节课,会清晰地感受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感悟经典,欣赏其独特魅力。这不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一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吗?为此谢老师从内容层面、写作方法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比如发现内容之美,谢老师先让学生读完第一自然后自主质疑,接着在好奇心的指引下引导学生积极猜测答案,接着读完二、三自然段后验证答案,最后在歌曲、诗歌中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在感悟写法之美时,谢老师直接抛出一个主问题:《在柏林》独特在哪?经典在哪?在主问题的指引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到“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在想象小说之“眼”画面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能给人带来无限遐想的独特魅力,在猜测结尾中不仅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同时更体会到这种表达的干净、利索,以及让学生从车厢的小“静”联想到战争必将造成整个世界“死静”,那才是真正“静得可怕”。

二、学习策略设计巧。

1.阅读策略一:预测。

这篇文章是统编教材六年级的一篇文章,由于教材还没有在全国大面积的使用,学生课前对教学内容一无所知,这就为猜测提供了实施的可能性。

预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凭借直觉思维探究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学生的一项语文技能,课程标准中 “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技能的达成需要的就是猜测,在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也设计了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的推断课后习题。

本文是一篇短短不足400字的微型小说,而作者却让它承载控诉二战罪恶,祈求和平永驻的深厚的主题,并还要血淋淋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催人猛省。这不仅需要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视角,更需要非同一般的行文思路。作者在层层铺垫中设置一个又一个的伏笔,让人充满了疑惑,随着情节的发展疑惑如同不断充气的气球一样越来越大,直到最后老兵的解释,带给读者“银瓶乍破水浆迸”般的震撼力和冲击力:战争几乎毁灭了这个家庭。

据此,谢老师依循作者的行文思路两次引导学生猜测,首先猜测文章的内容: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自主质疑。一般的老师在质疑后会直接出示下面的段落让学生寻找答案,而谢老师的高明之处是把来自学生的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猜测问题的答案,这一设计顺应了小学生极强的好奇心。猜测正确与否,便积极主动地在下文中去验证。第二猜测文章的结尾:四句内容大同小异的句子哪句才是文章的结尾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在自己的斟酌中感受每句话的优缺点,特别是谢老师的一次次“误导”更是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当学生意见一致时,谢老师又甩出最大的一个包袱——第一句话才是文章的结尾,深刻体会到豹尾式结尾的雄劲与利索。

2.学习策略:联结。

联结这里就是指的一种阅读策略,为鲜明地感悟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把事物的不同形式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本堂课谢老师也设计了两次比较:一是同一战争主题的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歌曲、诗歌与小说之比。学生从小说感悟文章主旨后,谢老师及时播放一首英文歌曲《Tell me why》,小男孩用稚嫩、幽怨而又充满力量的嗓音一次次地质问:Tell me why,叩击着学生的心扉。然后又出示微小说《当如吾儿》,投影的出示独具匠心:屏幕左侧逐节出示诗歌,右侧随之出现上下排列的两张插图,一幅是和平时期中的画面,另一幅是战争时期的。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到这篇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的魅力所在:1.设置悬念;2.以小见大的写法。

第二次比较是画面与文字之比。文章虽然承载着战争的深厚主题,全文却没有一句对战争的直接描写,但是却在小说之眼——老兵的解释中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学生在音乐中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上一教学环节歌曲、诗歌提供的素材基础上仿佛看到战争中那一幅幅残酷的画面,从而感悟到这篇小说的另一个成为经典的原因:给读者留下的巨大的想象空间。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挂一漏万,课堂教学还需再去领悟,再去学习……

高段语文主题教研活动之《在柏林》

高段语文主题教研活动之《在柏林》

1+X”联读:创新课文“新阅读”

【推荐理由】

 1X”联读教学,一定要保证“1”的扎实有效,基本的语文素养不能丢。教学设计要做到简约高效,才能在保证落实好“1”的基础上,进行“x”增量提升。“1X”联读教学,“X”的联读时,可以拓宽孩子的阅读量,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但是在语文素养方面,又要再推一把。孩子最大的快乐是挑一挑摘果子。“X”应该在“1”的基础上,在某个方面有一个提高,或者有一个巩固。低年级联读的文章建议简短一些,也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

    1+X”联读是一种联动阅读,它实现了课内、课外阅读内容的联动,实现了一篇课文和几篇文章或几本书的联动。其意义是打开语文的边界,向更宽广的生活开放,向更开阔的世界开放,向自己的心灵开放;是在更广阔边界上的阅读与对话、打开与联结。它超越传统的、单一的、离散的、壁垒化的课文教学模式,变为一种以整体性、联结性、探究性为特征的“1+X”联读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带来的是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整体变革,成为一种新课文教学。

    何谓“1+X”联读

    1+X”联读教学指基于教材内这篇课文“1”,根据联读议题,加上与课文相匹配的一篇或多篇文章(包括语段)“X”形成的一组文章(“1+X”)的阅读教学。与单篇课文阅读相比,“1+X”联读有如下特征:

    是一种多文本阅读。与传统教材内单篇课文的阅读相比,“1+X”联读的阅读对象从一个增加到有关联的多个,阅读内容从一元发展到多元,阅读视角从单角度到多角度,阅读方式从一篇一篇读到一组一组读。

    是一种比较阅读。比较阅读简单说就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阅读方法。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从而达到加深理解课文的目的。

    是一种网状阅读。教材内的课文阅读多是单篇的点状阅读。“1+X”联读与传统教材内单篇课文的阅读相比,阅读顺序从单一的从头至尾的纵式阅读发展到既有纵式阅读又有横向联系的网状阅读,扩展学生的思维容量,提升阅读空间。

    是一种联系阅读。教材内的单篇阅读经验因零散难以形成结构,“1+X”联读将曾经学过的课文与现在学的课文纳入一个经验组织中,将教材内的课文与教材外的课文形成一组结构化文章,建立知识间、经验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是一种联结阅读。“联结”重在“结合”。运用联结策略阅读“1+X”形成的结构化文章,使“1+X”文本在交互印证下体验、证实(证伪)、演绎,实现学生与文本信息联结、与已知事物和资讯联结、与生活经验联结,使阅读的触角伸向多角度、多视点,阅读更有深度。

    1+X”联读如何诞生

    1+X”联读教学会碰到以下操作问题:联读议题如何确定?选文如何形成?如何实现联读效应?

    联读议题的确立。拓展类:指向文章主题。如《桂花雨》与琦君的《粽子里的乡愁》形成的议题“家乡的味道”,重在品读桂花雨中桂花的甜润馥郁,灰汤粽的草木清香,与思乡时的幽思绵长。再如《珍珠鸟》与“作家笔下的光影”片断形成的议题“阳光点亮风景”,重在体悟生活中阳光和心情的联系,尝试描写片断。

    表达类:指向表达模型。如六年级语文上册《唯一的听众》《别饿坏了那匹马》联读形成的表达情境模型:伏笔铺垫——在文章前面预先暗示将要出现何人、何事或留下悬念,在后文适当指出予以呼应或揭示,在维·比安基科普小说《森林报》中验证这种表达情境模型。

    思考类:指向思维的提升。如《假如没有灰尘》与《灰尘的旅行》《雾霾下的中国不美丽》形成的议题“灰尘功过评”,其价值在于通过不同角度的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在思辨中认识事物,形成辩证的思维。

    能力类:指向阅读能力培养。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我们家的男子汉》联读王安忆写给外甥的《成长档案》中另外两则故事与成长寄语,围绕一个联读议题“这到底是一个男孩子,还是一个男子汉”展开学习,将文章读成六个事例,读成三个标题,读出两个观点,读成三张图示,读成一条线索,读成一本档案……整个联读指向学生个体对课文信息的筛选、判断、提炼,建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策略类:指向“如何阅读”的实践。求同、存异、互补、层递、可视化……指向“如何阅读”的实践,便是策略类的联读议题。如《矛和盾的集合》运用了“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中引入图表,通过图表进行归纳,提升思维。联读《世界上第一台听诊器》,让学生学习借助图表梳理文章思路、进行表达的方法,习得阅读策略。

    混合类:兼而有之。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与《挫折》《极夜的故事》《挫折的礼物》形成的议题“挫败故事一组”,不仅有文章主题,还有发现并感受这组故事情节的共性:多波折、富变化。

    选择优质的“X”。优质“X”的形成要经过选择与加工两个步骤:

    X”的选择。“X”的选择是在与“1”确定联读议题的过程中一起产生的,是根据教学需要,在一个议题的牵引下选择适合课上阅读的文本。“X”的选择要根据“1”的议题进行,在具体的文本特性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文本同质,即 X”与“1”属于同向性文本,如课文《刷子李》选择的“X”文本《表哥驾到》《张大力》《小抄写员》,都是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二是文本异质。如《假如没有灰尘》从正面描写了灰尘的作用,所选择的“X”的另外两个文本《灰尘的旅行》《雾霾下的中国不美丽》则从反面描写了灰尘的作用,如此形成正反特点的文本结构,有助于对灰尘进行全面而辩证的认识。每一个文本都须指向联读议题,或者说必须在该议题所统辖的话题范围内选择与组织。切忌因为个人趣味和价值取向,或者对某个作者、某个文本难以割舍,生硬地将其纳入,导致所选文本在本质上与议题的某个维度产生偏差。

    如从体裁出发选择“X”:同一体裁表达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用不同的体裁表达;如从人物出发选择“X”:同一人物形象的不同特点,不同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从观点出发选择“X”:同一观点的不同角度,不同观点的鲜明对比;从作家出发选择“X”: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同一作家的不同题材。

    除此之外,能够具有以下特征的“X”属于优质选文:与课文形成规律特点的文章,与课文形成矛盾冲突的文章,与课文形成结构化的文章,与课文形成互文的文章。

    X”的加工。“X”选择后,并不一定就与“1”在课堂上进行阅读,要实现两者的联读化学反应,还要对其进行精加工,以实现最大的联读效果。这个加工过程包括联读议题再聚焦、文字内容再推敲、文本长度再精简等。总体要求是指向议题、长短适宜、难易适合、文质兼美、体式多元、适合在课上阅读。

    +”的方式。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上,“1+X”并不是文本的简单叠加,“1”和“X”之间围绕着教学议题组合在一起后,要思考“X”如何与“1”组合,何时呈现最有价值,发挥怎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探索,我们总结出以下6种“1”与“X 相“+”的类型(见下表)。

    1+X”联读的实践价值

    对语文教师来说,教材仍然是开展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课文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课文的教学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实现。“1+X”联读教学不是另起炉灶,随意拓展文本,而是通过“1+X”联读实现对课文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学习。

    以“联读”促进课内大量阅读。只有读,才会读。相比传统用2-3课时阅读一篇课文,“1+X”联读教学带来的阅读量是传统阅读教学3-4倍,促进了课外阅读课内化,增大了学生在课内的阅读量。而且这些阅读文本是结构化的,保证了阅读品位。在联读的带动下,“1+X”文本实现了求活——注重多文本信息交流带来的阅读多向性,打开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实现了求异——多个文本的同质或异质,使得阅读答案呈现多元性;实现了求宽——拓展了课文教学的阅读视域;实现了求联——改变单篇阅读的闭塞性,加强了阅读的整合互补与联结。

    以“联读”丰富阅读方式,提高阅读能力。中小学的阅读还只是在阅读内容上下力气,至于怎样认识阅读、怎样进行阅读、怎样提高阅读能力并没有专门的方法。在单篇课文教学里,学生的阅读大多是以朗读、品读等方式,以单篇独进、深挖细究为主要特征的精读教学,阅读力很难得到真正培养和提高。“1+X”联读教学中,因为要联读几篇文章,不能再用单一的朗读和品读方式,改变了精读教学一统天下的状况,构建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浏览、速读、圈读等阅读方式为主,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联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更真实的阅读,更侧重从信息提取、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等方面进行阅读,阅读速度和阅读策略得到培养。

    以联读实现统整跨界阅读。没有跨界,不成阅读。“1+X”联读教学提倡的是整合阅读,在联读的带动下,阅读教学将呈现新的思维:一是高阶思维。联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单篇课文教学中是有局限的;二是创新思维。以联读实现主题统整,打开思维,实现通过阅读进行学习;三是素养思维。在联读带动下,培养的是学生的核心阅读素养,促进“人的发展”的阅读整合。

    以联读教学促进课文教学改革。运用 1+X”联读教学最明显的变化是课堂上要联读一组文章。联读一组文章绝不是阅读内容的简单叠加,它使课堂教学内容的精选成为必须和自觉,使教学过程更多地以学生阅读实践为主,使阅读比较、阅读发现成为主要的学习方法,使课外阅读课内化成为可能,从而改变了教学内容繁杂、教学过程烦琐、阅读偏于接受理解、课内阅读量不大等课文教学长期以来的顽症。

    同时,在“1+X”环境下,学生阅读时会形成“文本交互”的现象。学生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看“1+X”之间的交互影响。这种文本交互需要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才能够把握,使“1”的特征明显起来,使课文的学习与掌握更容易。

 

 高段语文主题教研活动之《在柏林》


高段语文主题教研活动之《在柏林》

高段语文主题教研活动之《在柏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