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段语文主题教研活动之《在柏林》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项目名称 |
主题教研 |
项目负责人 |
金小清 |
|
活动时间 |
10.30 |
活动地点 |
六年(2) |
|
活动主题 |
《在柏林》 |
主 讲 人 |
谢尚霞、夏海虹 |
|
参加对象 |
全校语文老师 |
申请学时 |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谢尚霞老师和六年2班的孩子共同呈现一节精彩的课堂《在柏林》。课后谢老师与全体语文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以及在磨课当中的所思、所感和所得。接着由夏海虹老师对本节课进行精彩主评,其他老师补充交流。最后,进行本次“1+X”联读的主题学习。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1+X”联读教学,一定要保证“1”的扎实有效,基本的语文素养不能丢。教学设计要做到简约高效,才能在落实好“1”的基础上,进行“X”的增量提升。“1+X”联读教学,“X”的联读时,可以拓宽孩子的阅读量,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但是在语文素养方面又要再推一把。孩子最大的快乐是跳一跳摘果子。“X”应该在“1”的基础上,在某个方面有一个提高,或者有一个巩固。 |
|||
过程确认 |
|
|||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课题 |
14.*在柏林(定稿) |
课时 |
1课时 |
教材与学情分析 |
教材分析: 《在柏林》这篇小说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强的可读性。阅读中,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在指导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时,要抓住老兵的语言分析。领悟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要从故事发展中的留白“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深入挖掘。 学情分析: 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的运用是最突出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习小说后,能通过小说中火车上发生的小场景发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的厌恶;能通过小说中两个小姑娘的态度,寻找小说“留白”给人们的思考;能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发现微型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
||
目标与重难点 |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微型小说微言大义、留白想象的文体特点。 3.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领会课文深刻的主旨,体会课文对残酷战争的控诉,深入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中的词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2.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
||
教学准备 |
1.收集以战争为题材的相关文学艺术作品和微型小说若干篇以供学生比较阅读。 2.制作多媒体课件。 |
||
过程设计 |
板块一、视频导入 了解背景 1.出示课题,简介柏林。德国首都,国际大都市。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而它的首都柏林就是二战的策源地。 2.提到战争,你想到了什么?请大家看了下面这个视频后再用几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一下,比较一下和你印象中的《举起手来》《小兵张嘎》之类作品有何不同。(播放“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视频”)预设:血腥 残酷 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 颠沛流离 生漫谈,师导入:1939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美国女作家奥莱尔的一篇微型小说—— 《在柏林》。 3.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为什么叫一分钟小说?(篇幅短,字数少,本文只有300多字,还不到我们同学写的作文的长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的第一段故事情节。 板块二、走进情节,寻找“反常” 1.(幻灯展示文章首段内容)请学生细读 师:学贵有疑,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要。而心到了,就能读出疑问来,相信每一个读了这一段情节的人,都会在脑海里升腾起好多问题,能把你的问题跟大家分享吗? 预设:为什么都是妇女和孩子,健壮的男子去哪儿了?老妇人为什么一直在数一二三?是在数什么?两个姑娘嗤笑,老头为什么狠狠扫了她们一眼?
2. 同学们,你们真会学习,真会提问,下面老师就把你们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三大问题:(幻灯展示)
A.
B.
C. 板块三、猜读情节,破解悬念
1. 下面请大家大胆展示一下你的想像力。生交流 2.感谢大家的猜测。如果发觉你的猜测和下文故事情节差不多的时候,你会很兴奋,为自己点赞。如果发觉你的猜测和故事发展截然不同的时候,你们会更兴奋,这是小说的出人意料带来的兴奋。同学们,要是能全部都能猜中,这就不算是经典,更算不上是经典的微型小说。用心默读幻灯片上文字,走进第二第三段情节。(幻灯展示文章二三段内容) 生默读 师:同学们很会读小说,刚才的笑容不见,我看到的是你们脸上多了一份沉重的表情。相信看到这里,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迎刃而解了。我们再回到前面三个问题,说说答案。 第一个问题:请结合文本来说说你回答的理由。关键词 头发灰白 战时后备役 三个儿子在战争中死去 柏林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文章首句也能暗示我们战争的惨烈。文章首句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暗示了什么?(火车成了一个象征,因为不知道希望在何方,所以文中连火车去往的方向都没有说明,所以说这是一辆“缓慢”的火车。暗示整个国家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中,人民陷入失败的情绪中。) 第二个问题:文章几次提到数“一、二、三”?为什么要重复地写?(板书一、二、三) “一二三”给老妇人一个特写。这难道是一个家庭的“一二三”?(生答)不仅是一个家庭,是一个民族一二三,是一个城市一二三,是 所有受灾受难的一二三。这样一个小小的窗口,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一个民族的不幸。 第三个问题:答案用一个字来说--“疯”,你从哪儿读出老妇人是疯了?(疯人院 神智不清) 这两个词告诉我们,老妇人已经疯了,她怎么会疯的?“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或“这个老太婆”“这个妇人”好不好?为什么? 生议后,师明确“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师:你想,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而再再而三的接到儿子阵亡的通知书,她该是多么的悲痛,后来终于扛不住了,疯了。所以,尽管她的身体很虚弱,但她控制不住她的声音,明白吗?
生反复读老兵的话,感受他的坚强隐忍,其中更多的是悲伤无奈。
小结: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铺垫的作用。作者把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正是由于前面(结合板书)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板书:蓄势和铺垫) 板块四、再探文本,品味主旨 1.听了老兵的这一段满含血泪的控诉,车厢里的人们又有什么反应呢?请看最后一段。(幻灯展示末段)(学生读)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作者通过这样一句简洁环境描写写人们的反应,起到了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心理)回过头来,想想小说中提到的这些人物,有嗤笑人的,有疯了的,有平静的,他们此时正在想什么?展开联想选择其中一位,说一说这种静为什么“可怕”。(深化文章主题) 问:这里的静和上一段中的静意思一样吗?(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摄入人心的震撼和伤痛。) 小结:戛然而止的结尾,寂静里面却波涛汹涌,含蓄中耐人寻味,更能突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痛苦。作者有意在创作中留给欣赏者通过有限的语言引起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这种艺术手法叫“留白”。(板书:留白) 再读末段再体会人们对战争的恐惧的沉重心情。 2.此时大家应该明白,奥莱尔为什么要创作这篇小说?她的目的是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作者这篇小说正是以二战为背景为题材来创作的,她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 幻灯展示:控诉二战罪恶 祈求和平永驻
总结:有人说,没有坏的和平,也没有好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也给德国本国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作者通过选择了一个特殊的小角度,从一个侧面去反应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从而有力的突出了文章主题。这种写作手法就叫-- (板书:小中见大) 这些都是小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会的这些欣赏小小说的方法,一起来欣赏一篇更短的小小说。 板块五、拓展延伸,联读感悟 幻灯展示: 当如吾儿 他与爸爸相依至大。他常问:为什么不给他找个后妈? 爸爸总是笑说:此生只爱妈妈一个! 后来他长大成家,爸爸说要结婚,他愤怒地打了那女人一耳光,骂爸爸是个骗子。 从此,爸爸再未提及此事。 多年后爸爸去世,他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张自己婴儿时的照片,背面是沧桑的字迹:战友之子,当如吾儿! 师:请大家在读懂作者创作意图以后,再试图给这篇小小说加一句结尾。并说说原文结尾所带来的震撼人心的效果。(结尾突出了儿子的懊悔和愧疚,也突出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
||
作业设计 |
《作业本》;比较阅读《1+X联读》中的《退刀记》 |
||
板书设计 |
蓄势铺陈
静 |

《在柏林》评课稿
夏海虹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
奥莱尔创作《在柏林》的初衷仅仅是控诉战争,呼唤和平,一旦编入教材,又平添了教学功能:以这一个“例子”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统观谢老师这节课,会清晰地感受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感悟经典,欣赏其独特魅力。这不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一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吗?为此谢老师从内容层面、写作方法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比如发现内容之美,谢老师先让学生读完第一自然后自主质疑,接着在好奇心的指引下引导学生积极猜测答案,接着读完二、三自然段后验证答案,最后在歌曲、诗歌中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在感悟写法之美时,谢老师直接抛出一个主问题:《在柏林》独特在哪?经典在哪?在主问题的指引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到“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在想象小说之“眼”画面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能给人带来无限遐想的独特魅力,在猜测结尾中不仅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同时更体会到这种表达的干净、利索,以及让学生从车厢的小“静”联想到战争必将造成整个世界“死静”,那才是真正“静得可怕”。
二、学习策略设计巧。
1.阅读策略一:预测。
这篇文章是统编教材六年级的一篇文章,由于教材还没有在全国大面积的使用,学生课前对教学内容一无所知,这就为猜测提供了实施的可能性。
预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凭借直觉思维探究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学生的一项语文技能,课程标准中 “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技能的达成需要的就是猜测,在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也设计了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的推断课后习题。
本文是一篇短短不足400字的微型小说,而作者却让它承载控诉二战罪恶,祈求和平永驻的深厚的主题,并还要血淋淋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催人猛省。这不仅需要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视角,更需要非同一般的行文思路。作者在层层铺垫中设置一个又一个的伏笔,让人充满了疑惑,随着情节的发展疑惑如同不断充气的气球一样越来越大,直到最后老兵的解释,带给读者“银瓶乍破水浆迸”般的震撼力和冲击力:战争几乎毁灭了这个家庭。
据此,谢老师依循作者的行文思路两次引导学生猜测,首先猜测文章的内容: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自主质疑。一般的老师在质疑后会直接出示下面的段落让学生寻找答案,而谢老师的高明之处是把来自学生的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猜测问题的答案,这一设计顺应了小学生极强的好奇心。猜测正确与否,便积极主动地在下文中去验证。第二猜测文章的结尾:四句内容大同小异的句子哪句才是文章的结尾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在自己的斟酌中感受每句话的优缺点,特别是谢老师的一次次“误导”更是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当学生意见一致时,谢老师又甩出最大的一个包袱——第一句话才是文章的结尾,深刻体会到豹尾式结尾的雄劲与利索。
2.学习策略:联结。
联结这里就是指的一种阅读策略,为鲜明地感悟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把事物的不同形式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本堂课谢老师也设计了两次比较:一是同一战争主题的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歌曲、诗歌与小说之比。学生从小说感悟文章主旨后,谢老师及时播放一首英文歌曲《Tell me why》,小男孩用稚嫩、幽怨而又充满力量的嗓音一次次地质问:Tell me why,叩击着学生的心扉。然后又出示微小说《当如吾儿》,投影的出示独具匠心:屏幕左侧逐节出示诗歌,右侧随之出现上下排列的两张插图,一幅是和平时期中的画面,另一幅是战争时期的。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到这篇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的魅力所在:1.设置悬念;2.以小见大的写法。
第二次比较是画面与文字之比。文章虽然承载着战争的深厚主题,全文却没有一句对战争的直接描写,但是却在小说之眼——老兵的解释中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学生在音乐中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上一教学环节歌曲、诗歌提供的素材基础上仿佛看到战争中那一幅幅残酷的画面,从而感悟到这篇小说的另一个成为经典的原因:给读者留下的巨大的想象空间。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挂一漏万,课堂教学还需再去领悟,再去学习……
“1+X”联读:创新课文“新阅读”
【推荐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