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低段数学教研活动之主题开课《认识厘米》

(2019-10-16 15:09:54)
标签:

教育

分类: 主题教研活动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萧江三小 

项目名称

主题开课

项目负责人

徐贤清

活动时间

2019.10.10

活动地点

二(3)教室 

活动主题

《认识厘米》 

主讲人

徐贤清、林姜姜

参加对象

全体数学组

申请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1、由徐贤清老师执教《认识厘米》公开课,让学生认识到理解再到巩固,并应用到解决问题中。课堂从要知道黑板的长要用尺子量,引出古时候没有尺子,人们是靠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量的,但是每个人的手大小不同从而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再一起认识尺子,最后用尺子量纸条和铅笔的长度。

2、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高,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效果好。

3、听课老师认真记笔记。

4、课后集中小会议室进行评课,先由林姜姜老师主评,再其余老师补充。对林老师的课堂给予了肯定。



活动反思

与建议

 活动中出现学生的生成教师要及时的处理,学生活动时容易太兴奋而影响学习的静心,这需要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强,用巧妙的语言及时引导。

过程确认

 

   徐贤清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徐宪业

认识厘米

徐贤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不同的标准来量物体的长度,结果也是不同的。知道统一

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认识尺。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一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

长度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4、培养学生观察,估算及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2、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用尺子测量

3、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直尺、铅笔、数学书、作业本、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黑板有多长吗?有什么办法知道?(用尺子量)

师:是啊,用尺子量多么简单的办法啊!可是在古时候尺子发明以前人们又是怎么比的呢?

出示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测量长度的方法:一拃、一庹、脚印的办法。

师生一起用拃量课桌的长,发现结果不一样,设疑:为什么同样是量课桌你量的跟老师量的不一样呢?(手的大小不同)

引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科学家发明了直尺来测量长度,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吧!《板书课题》

二、新授

观察直尺,尺子上有什么?

生:数字、单位、刻度线等

出示直尺图,提问:这是什么?(刻度)再看看还有什么?(

)小的直尺上还有cm或厘米

直尺上面的每一条长的刻度线都对准个数字,最小的数字是O,我们把它

叫做0刻度

它的位置非像粗线样,0代表直尺的起点,从01的长度就是1厘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指出0

2、认知1厘米和几厘米

我们刚才知道了从0到是厘米直尺上还有几到几的长度是一厘米,发现了什么?

引出: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数一数,这把直尺有几个一厘米

1厘米到底有多长你能比划出来吗?用直尺检查一下你比的是不

是一厘米

同桌之间比一比1厘米并用直尺检查

小游戏:快速比出1厘米的长度

隔空比出厘米

闭眼睛比出厘米的长度

在书本上的1厘米

铅笔上的1厘米

现在我们知道了一厘米的长度你能说生活中的那些物品是1厘米吗?

出示1厘米物体的图

强调:大人的食指大1厘米小朋友的大拇指大约厘米

现在我们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那03是几厘米?为什么?那从05

是几厘米?你的直尺一共有几厘米?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测量纸条长度(3)

先让学生独立测量,请一生上台演示边量变说怎么量的?

注意:0刻度线对准纸条的左端,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你还会别的量法吗?

引出可以从别的数字开始量的方法

出示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分析原因

出示图片:几种不同的测量法

提问: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出确的?为什

师生共同归纳统一测量的方法

总结:量物体的时候,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一端,再看纸条的另

一端对着几,它的长就是厘米

出示图片,这是几厘米?5厘米6厘米

强调:接近几厘米,就可以说几厘米

巩固练习

实践操作

1、测量数学书的长度,作业本的长度

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2、测量铅笔的长度

汇报结果

提问:每个人铅笔的长度都不一样,到底谁是对的,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魔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

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课后还可以测

 

量我们身边更多物品的长度,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认识厘米》评课稿

萧江三小 林姜姜

本次教研周有幸听到徐贤清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一课,徐老师旨在通过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徐老师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但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徐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一个古代测量物体的故事开始,引入新课的学习,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我和老师用一柞量桌子的长度为什么不一样”的矛盾冲突下使学生认识到要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使学生对本节课新知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徐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老师再讲解011厘米,1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接着徐老师让学生用手量出1厘米,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徐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再找一找生活中长1厘米的物体,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教学效果较好。

在教学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后,老师提出一个现实问题,只能从0开始吗?这就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过的如何看厘米数来解决问题。这样测量正确吗?大约是多少?为什么?一个个富有想法的答案让孩子们层层深入认识了厘米。

总之,徐老师这节课亮点较多,课堂流畅,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低段数学教研活动之主题开课《认识厘米》

低段数学教研活动之主题开课《认识厘米》

低段数学教研活动之主题开课《认识厘米》

低段数学教研活动之主题开课《认识厘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