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段语文集体备课《伯牙绝弦》

分类: 一人一课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萧江三小
项目名称 |
一人一课(集体备课) |
项目负责人 |
胡小平 |
|
活动时间 |
2018年12月10日 |
活动地点 |
六年级办公室 |
|
活动主题 |
《伯牙绝弦》 |
主 讲 人 |
杨小小 |
|
参加对象 |
高段教研组成员 |
申请学时 |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一、教研组内成员集中六年级办公室集体评课,先有杨小小老师讲述设计意图等。 二、我们高段语文老师认真倾听、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共同分享经验,相互学习,集体研讨,修改完善。 |
|||
过程确认 |
科研处负责人签: |
|||
语文高段教研组集体备课之《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萧江三小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个动人的成语故事把我们带到了管仲鲍叔牙生活的春秋时代,在几乎和他们同时期,还流传下来了另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个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伯牙绝弦》。这个课题中“绝弦”是什么意思?那么“伯牙绝弦”呢?
伯牙为什要这么做呢?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读两遍,读准确。
二、初读遇知音
这篇短小的古文难不住咱们聪明的同学们,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的故事?伯牙和子期,是的,抓住了主人公,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大意。但是这毕竟是一篇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学生提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大家一起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文意进而读好句子;引导学生注意古文中语气词后面应该稍作停顿。
教师示范读,带领学生读顺全文。
三、细品识知音
1、我们能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品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分析“善哉”的“善”与“善鼓琴”的“善”的差别,进而体会子期由衷的赞叹之情。
3、想象画面,读出气势。
4、无论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其中的深意,用课文中的话表达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钟子期不仅听懂琴声,还听得出伯牙的心声:志存高远、胸怀大志)
5、这样一个懂自己的人,这样一个与自己心心相印的人出现,伯牙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是伯牙,你会说什么?续写:伯牙得遇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_____________。”
以前是知音难觅难于登天,现在是终得知音不再孤单,这样的朋友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才可以称之为“知音”。
6、师生逐句读,体会对应的语言安排特点。一句伯牙,一句子期;一人鼓琴,一人听音;一个倾诉,一个回应。写的多么妙,我们仿佛都看到了伯牙子期默契对坐,抚琴听曲的画面。自此,“高山流水”也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成了知音的代表。
四、绝弦祭知音
相传这次高山流水的相遇让伯牙和子期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但是伯牙再见到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的墓。此时,高山无言,流水默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断绝的不仅仅是琴弦,还有所有的期待,愿望,让人为之黯然泪下。
五、传诵怀知音
这样一个荡气回肠、令人动容的故事,人们世代传诵它。课后资料袋就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快速浏览。
伯牙子期这动人的知音故事感动着每一个渴望得遇知音的人,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一部《列子》记下了这个感人的故事,记下了这两个知音的名字;500多年后,秦朝的《吕氏春秋》为我们呈现了万水千山觅得知音的美好瞬间;“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为伯牙破琴绝弦叹息不已;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段千古佳话;2500年后的今天,六(3)班的同学们心怀神往地吟诵着这个故事,能背的同学背诵,不能背诵的同学看书朗诵全文。
生活中,如果有个人能和你心意相通、心有灵犀,那么他就是你的知音。知音难求,知音难遇,但是我们依然怀抱无尽希望,与大千世界中寻觅我们的知音!
《伯牙绝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杨小小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如何让小学生打下良好的文言文学习基础,这是本课例研究的方向。本课例的设计是想充分地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并在学生自感自悟的基础上,教师再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晓意悟情,关注文言文词句表达上的特点;采用想象画面和情景引领,拓展文言文句式,带领学生多层次、多元化地品读,试图让学生掌握古文表达上的一些文体特点,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学情分析: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古文的停顿,读出节奏。
2.想象画面,读懂古文内容,了解古文词句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3.初步感受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古文停顿,读出节奏。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读懂古文内容,了解古文词句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人物资料,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导入课题
3、题目中的“绝”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带上你的理解再读读课题。
二、读古思今,扫除朗读障碍
1、出示古文,感知古今异同。课件出示竖排、没有标点的文本。发现特点:古人写文章竖着书写,而且没有标点。所以古人在读书时得自己断句。
2、朗读课文,读好句间停顿。
3、指名读文,随时正音。
4、精准引导,掌握句中停顿。
(1)“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善哉!文言文的朗读除了语气词,很多地方都需要停顿,也叫“断句”,这样才能读出节奏。了解“谓、世”分别是代表两个词,所以要断开读。(课件出示带上停顿记号的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在停顿处用斜杠做上标记。
三、 自读自悟,读懂内容
1、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示“伯牙鼓琴图”,问学生:你知道哪位是俞伯牙?哪位是钟子期?
2、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自由地、轻声地读课文,争取把故事读懂,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这个故事。还记得有什么好办法来读懂文言文吗?(出示学习提示:借助课后的注释,利用工具书的帮助,联系上下文理解)
3、读懂了吗?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和同桌说说这个故事。
四、 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1、 展开研读,了解知音。
(1)体会古文“一字多义”等特点。
听”,理解“善哉”,小结“一字多义”的特点。)通过“志” 和“念” 体会异字同义。
(2)快速浏览,提炼关键词。
(3)认真默读,品味语言文字。
2、展开想象,感受真情。
(随学情展开调整顺序)
A. 交流点一:
(1)展开充分想象。
(2)练习拓展说话。
B. 交流点二:
3、补充材料,体悟深情。
五、小结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