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段语文集体备课《伯牙绝弦》

(2019-01-21 16:32:20)
分类: 一人一课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萧江三小

项目名称

一人一课(集体备课)

项目负责人

胡小平

活动时间

20181210

活动地点

六年级办公室

活动主题

《伯牙绝弦》

主 讲 人

杨小小

参加对象

高段教研组成员

申请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一、教研组内成员集中六年级办公室集体评课,先有杨小小老师讲述设计意图等。

二、我们高段语文老师认真倾听、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



活动反思

与建议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共同分享经验,相互学习,集体研讨,修改完善。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

 

 

 

语文高段教研组集体备课之《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萧江三小   胡小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背诵记忆。

教学难点:

    品味文言文语言魅力,接受古典审美情感的熏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个动人的成语故事把我们带到了管仲鲍叔牙生活的春秋时代,在几乎和他们同时期,还流传下来了另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个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伯牙绝弦》。这个课题中“绝弦”是什么意思?那么“伯牙绝弦”呢?

伯牙为什要这么做呢?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读两遍,读准确。

二、初读遇知音

这篇短小的古文难不住咱们聪明的同学们,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的故事?伯牙和子期,是的,抓住了主人公,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大意。但是这毕竟是一篇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学生提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大家一起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文意进而读好句子;引导学生注意古文中语气词后面应该稍作停顿。

教师示范读,带领学生读顺全文。

三、细品识知音

1、我们能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品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分析“善哉”的“善”与“善鼓琴”的“善”的差别,进而体会子期由衷的赞叹之情。

3、想象画面,读出气势。

4、无论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其中的深意,用课文中的话表达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钟子期不仅听懂琴声,还听得出伯牙的心声:志存高远、胸怀大志)

5、这样一个懂自己的人,这样一个与自己心心相印的人出现,伯牙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是伯牙,你会说什么?续写:伯牙得遇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_____________。”

以前是知音难觅难于登天,现在是终得知音不再孤单,这样的朋友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才可以称之为“知音”。

6、师生逐句读,体会对应的语言安排特点。一句伯牙,一句子期;一人鼓琴,一人听音;一个倾诉,一个回应。写的多么妙,我们仿佛都看到了伯牙子期默契对坐,抚琴听曲的画面。自此,“高山流水”也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成了知音的代表。

四、绝弦祭知音

相传这次高山流水的相遇让伯牙和子期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但是伯牙再见到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的墓。此时,高山无言,流水默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断绝的不仅仅是琴弦,还有所有的期待,愿望,让人为之黯然泪下。

五、传诵怀知音

这样一个荡气回肠、令人动容的故事,人们世代传诵它。课后资料袋就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快速浏览。

伯牙子期这动人的知音故事感动着每一个渴望得遇知音的人,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一部《列子》记下了这个感人的故事,记下了这两个知音的名字;500多年后,秦朝的《吕氏春秋》为我们呈现了万水千山觅得知音的美好瞬间;“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为伯牙破琴绝弦叹息不已;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段千古佳话;2500年后的今天,六(3)班的同学们心怀神往地吟诵着这个故事,能背的同学背诵,不能背诵的同学看书朗诵全文。

生活中,如果有个人能和你心意相通、心有灵犀,那么他就是你的知音。知音难求,知音难遇,但是我们依然怀抱无尽希望,与大千世界中寻觅我们的知音!

 

《伯牙绝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杨小小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如何让小学生打下良好的文言文学习基础,这是本课例研究的方向。本课例的设计是想充分地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并在学生自感自悟的基础上,教师再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晓意悟情,关注文言文词句表达上的特点;采用想象画面和情景引领,拓展文言文句式,带领学生多层次、多元化地品读,试图让学生掌握古文表达上的一些文体特点,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学情分析: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古文的停顿,读出节奏。

2.想象画面,读懂古文内容,了解古文词句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3.初步感受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古文停顿,读出节奏。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读懂古文内容,了解古文词句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人物资料,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导入课题

    1、上课之前,先来做个小测试:平时积累 ABCC 四字词语,并请学生把有特点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归纳特点,为课堂拓展想象打下基础。如:杨柳依依、春雨绵绵等等。

    2、记得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小古文叫《杨氏之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题目就是《伯牙绝弦》,齐读课题。

3、题目中的“绝”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带上你的理解再读读课题。

二、读古思今,扫除朗读障碍

1、出示古文,感知古今异同。课件出示竖排、没有标点的文本。发现特点:古人写文章竖着书写,而且没有标点。所以古人在读书时得自己断句。

2、朗读课文,读好句间停顿。

    现在的古文,一般都是横排,编者已经用标点符号把句子断开了。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并把人物的名字都画出来,有助于更快地读通课文。

3、指名读文,随时正音。

     课文中写了几个人物?一个叫——;一个叫——;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4、精准引导,掌握句中停顿。

   难点突破,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课件出示):

1)“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里的“兮、哉”是语气词,相当于“啊”,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停顿,而且声音要延长。(教师示范)像这样的语气词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来看这几句怎么读?课件出示: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刘邦

     (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

5、善哉!文言文的朗读除了语气词,很多地方都需要停顿,也叫“断句”,这样才能读出节奏。了解“谓、世”分别是代表两个词,所以要断开读。(课件出示带上停顿记号的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在停顿处用斜杠做上标记。

    师生、生生合作朗读,读出节奏。

三、 自读自悟,读懂内容

1、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示“伯牙鼓琴图”,问学生:你知道哪位是俞伯牙?哪位是钟子期?

    师介绍:俞伯牙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而钟子期,他是楚国一个打柴的樵夫,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2、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自由地、轻声地读课文,争取把故事读懂,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这个故事。还记得有什么好办法来读懂文言文吗?(出示学习提示:借助课后的注释,利用工具书的帮助,联系上下文理解)

3、读懂了吗?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和同桌说说这个故事。

四、 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1、 展开研读,了解知音。

1)体会古文“一字多义”等特点。

    真的读懂了吗?老师想考考大家。有一个词在课文里出现的频率最高,它就是“善”。 (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四个“善”。理解“善鼓琴” “善

听”,理解“善哉”,小结“一字多义”的特点。)通过“志” 和“念” 体会异字同义。

2)快速浏览,提炼关键词。

    如果真的读懂了,你就能把这短短的古文读成一个词,请你快速浏览一下,把这个词圈出来。 (知音)

3)认真默读,品味语言文字。

    请你拿起笔,认真地默读课文,从课文中读出他们是知音的理由。感受特别深的,你还可以写一写。

2、展开想象,感受真情。

(随学情展开调整顺序)

A. 交流点一: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展开充分想象。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什么意思?钟子期的面前仿佛出现了……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仿佛看到了……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通过这高山,这江河,你想伯牙可能还在表达什么?“泰山”、“江河”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都有特殊的意义,"泰山"之志是怎样的?(志向远大)“江河”之志又是指什么?(博大的胸怀)是这一切只有谁听得懂?子期不光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还听懂了伯牙的心声。

     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通过朗读体会知音的境界。

2)练习拓展说话。

    伯牙所念只是“泰山峨峨” “ 江河洋洋”,可能还会有……结合课前学生板书。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B. 交流点二: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念”的意思与哪个字相同?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一定明白。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 知音。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3、补充材料,体悟深情。

    1)伯牙和子期只是一次相遇,却结下了知音之情。读一读下面的材料,你会有更多的了解。

    出示材料:伯牙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尤其是弹得一手好琴。琴声虽好,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伯牙与钟子期相识在一个风雨之夜,伯牙停船避雨,弹起琴来,抒发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却不料遇上了打柴回家的钟子期。钟子期竟然完全听懂了伯牙的琴声,听出了伯牙的心声!

     此时的伯牙心情如何?你会用四字词语来说说吗?

   2)补充练笔,体悟深情。

   (音乐)就这样他们依依不舍地道别,相约一年后再见。然而,当伯牙满怀希望前来相聚的时候,等待他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此时,伯牙心中的千言万语通过音乐奔涌而出,他多么想对子期说啊:子期啊子期……展开小练笔。

五、小结

     是呀,面对冰冷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后来他又做出了怎样的惊世之举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下课!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俞伯牙       钟子期

                         知音

                   琴声         心声高段语文集体备课《伯牙绝弦》


高段语文集体备课《伯牙绝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