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一人一课《鸽巢问题》开课评课

(2018-06-11 15:00:49)
标签:

教育

分类: 一人一课
数学一人一课《鸽巢问题》开课评课

教学内容

审定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P6869《数学广角  鸽巢问题》。

设计理念

《鸽巢问题》既鸽巢原理又称抽屉原理,它是组合数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最先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明确提出来的,因此,也称为狄利克雷原理。

首先,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这句话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说起来生涩拗口,而且抽象难以理解。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觉得要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一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总有”和“至少”;二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是保证“至少”的最好方法。通过操作,最直观地呈现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这种现象,让学生理解这句话。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证明结论的过程中探究方法,总结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特别是这种原理的初步认识,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去认识,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所以我认为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来证明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再者,适当把握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同奥数,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也不需要学生确定过于抽象的鸽巢物体

教材分析

《鸽巢问题》这是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13名学生,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个月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鸽巢问题”

通过第一个例题教学,介绍了较简单的鸽巢问题:只要物体数比鸽巢数多,总有一个鸽巢至少放进2个物体。它意图让学生发现这样的一种存在现象: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呈现两种思维方法:一是枚举法,罗列了摆放的所有情况。二是假设法,用平均分的方法直接考虑“至少的情况。通过前一个例题的两个层次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至少的情况,能用这种方法在简单的具体问题中解释证明。

第二个例题是在例1的基础上说明:只要物体数比鸽巢数多,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因此我认为例2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尽量平均分,并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思维的过程。

学情分析

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鸽巢问题,他们在具体分得过程中,都在运用平均分的方法,也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得出结论。但是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少的情况,他们并不理解。还有部分学生完全没有接触,所以他们可能会认为至少的情况就应该是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建模思想。

2.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问题,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相关学具(若干笔和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1.扑克游戏:

1)教师介绍: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牌,选5个人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相信吗?

2)游戏验证:体会不管怎么抽,总有一种花色至少两张牌。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后面问题的研究中。]

    2.刚才这个游戏中,蕴藏着一个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有趣的问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具体操作,感知规律

教学例1改编    5支笔,四个筒,可以怎么放?请同学们运用实物放一放,看有几种摆放方法?

1)学生汇报结果

         5000 4100 3200 2210)(2111

2)师生交流摆放的结果,强调做到有序思考。

3)小结: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不会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

[设计意图:鸽巢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这句话的理解。所以通过具体的操作,枚举所有的情况后,引导学生直接关注到每种分法中数量最多的筒,理解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质疑: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次,也能得到这个结论的方法呢?

2假设法,用“平均分”来演绎“鸽巢问题”。

1)思考,同桌讨论:要怎么放,只放一次,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汇报

2汇报想法

预设生1: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筒里放1支笔,最多放4支,剩下的1支不管放进哪一个筒里,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有2支笔。

3学生操作演示分法,明确这种“每个筒里先放一样多的”分法其实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保证“至少”的最好方法。(板书:5÷4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索,寻找不同的证明方法,在枚举法的基础上,学生意识到了要考虑最少的情况,从而引出假设法渗透平均分的思想。]

4)把6支笔放到4筒里,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几支笔?7支呢?

学生思考——操作——列式计算——汇报(问:余下的2根为什么不放在一起?)

3.你理解刚才的扑克牌游戏的道理了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

三、探究归纳,形成规律

1课件出示例27只鸽子飞回3个鸽巢里,至少有3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巢里。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平均分思想,并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思维的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7÷3=2……   至少3

学情预设:会有一些学生回答,至少数=+余数   至少数=+1

根据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至少数=+余数

                        至少数=+1   

2师依次创设疑问:8只鸽子飞回3个鸽巢呢,至少有几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巢里?10只鸽子飞回3个鸽巢呢?9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根据回答,依次板书)

8÷3=2……    2+1=3

10÷3=3……   3+1=4

9÷5=1……    1+1=2

观察板书,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得出物体的数量大于鸽巢的数量,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的结论。

   板书:至少数=+1

   [设计意图:对规律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在初次发现规律的基础上,从至少2得到“至少商+余数”个,再到得到“商+1”的结论。]

师过渡语: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鸽巢原理,也称“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鸽巢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四、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习题.

15个人坐4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2人。为什么?

2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

311只鸽子飞进了4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    )只鸽子。

4.随意找    ) 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5. 13个小朋友同行,其中必有几个小朋友同月生日。

……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常事中也有数学原理,有探究的成就感,激发对数学的热情。]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趣的规律?请学生畅谈,师总结

 

 

板书:                 鸽巢问题

15,0,0,0                2

4,1,0,0              7÷3=2……1   2+1=3 

3,2,0,0              8÷3=2……2   2+1=3

2,2,1,0             10÷3=3……1   3+1=4

2,1,1,1              9÷5=1……4   1+1=2

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有2支笔       至少数=+1

5÷4=1……1

           《鸽巢问题一》评课稿

                 徐显容 

《鸽巢问题》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与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数学广角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思维水平。虽然小学阶段的鸽巢原理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建立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比较困难。胡老师《鸽巢问题》一课,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她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学生又有效调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胡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亮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前胡老师通过玩扑克牌游戏导入,非常贴切新课,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当胡老师说“我不用看就知道你们当中肯定有2张同花色的牌”,胡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道理是什么?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鸽巢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2、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本节课陈老师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的扎实有效,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4根牙签放进3个纸杯里,探究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先让学生用枚举法,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简单的“鸽巢原理”,举例后学生感知理解“铅笔比笔筒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再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这节课中,由于胡老师提拱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鸽巢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注意渗透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在游戏中深化知识。

   学了“鸽巢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教学中教师注重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前老师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一名学生在一副去掉了大小王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五张,老师猜:总有一种花色的牌至少有两张。”课的结尾又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鸽巢原理的应用。学完鸽巢原理后,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4、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课堂教学更直观形象。

本节课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知识形成的过程更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原理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呈现在学生眼前。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用视觉获取知识的优势。

虽然胡老师在课堂上的“精彩”深深憾动了我,但我觉得她在一些微小的细节中语言略显不够精炼,板书也需要再提高,如能再在细微处更上一层楼那就更完美了。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供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空间,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学生在思考、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一人一课《鸽巢问题》开课评课


数学一人一课《鸽巢问题》开课评课

数学一人一课《鸽巢问题》开课评课

数学一人一课《鸽巢问题》开课评课

数学一人一课《鸽巢问题》开课评课

数学一人一课《鸽巢问题》开课评课

数学一人一课《鸽巢问题》开课评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