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课《找次品》开课评课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一人一课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萧江三小
项目名称 |
一人一课 |
项目负责人 |
徐贤清 |
|
活动时间 |
2017.6.13 |
活动地点 |
五(2)教室 |
|
活动主题 |
《找次品》 |
主讲人 |
徐贤客、胡振听 |
|
参加对象 |
高段数学组 |
申请学时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由徐贤客老师执教《找次品》公开课,让学生认识到理解再到巩固,并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2、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高,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效果好。 3、听课老师认真记笔记。 4、课后集中办公室评课,由徐贤客老师谈谈课后感受,简述设计思路,胡振听主评,对这节课给予高度评价,其余老师补充。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活动中出现学生的生成教师要及时的处理,这需要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强,多上公开课。 |
|||
过程确认 |
徐贤清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白思敏 |
|||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页例1、第112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数学优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学习方法。
4.在学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而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天平找次品的分法。
难点:尝试用数学的分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方法】直观展示,质疑引导
【教学时间】1课时
一、
1.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们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原理是什么?
2.教师:今天我们就运用天平来学习找次品的分法。
二、新课讲授
1.教学教材例1。
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找出来吗?
学生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才能找出少了的那瓶?
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1)一个一个地称重量(利用砝码),最轻的就是少了的那一瓶;
(2)利用推理: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小结并揭示课题。
(1)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数一数,掂一掂,盘秤称,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2)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如果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请你设法把它找出来。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汇报。
汇报:(1)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还是平衡,说明这两瓶还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2)先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两端平衡,说明这两瓶都是合格的,再拿两瓶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3)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这四瓶都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4)先把5瓶分成2瓶一组,在天平两端各放两瓶,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把上扬的那一端的两瓶再放在天平两端,天平上扬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小结:
第一种方案,每一份是1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第二种方案,每一份是2个,至少需要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出示教材第112例2: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利用推理:把8个零件分成3份,每份分别是3个,3个,2个。天平两边各放3个,天平平衡,则次品在另2个零件中,再将2个在天平两端各放1个,重的那个就是次品;如果第一次称量中,天平不平衡,次品零件在重的3个当中,拿出其中两个,在天平两端各放一个。如果平衡,则剩下一个是次品,如果不平衡,则重的那个是次品。
你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2.完成教材第113~114页练习二十七的第2~6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找次品》评课稿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今天,听了徐老师执教的《找次品》,徐老师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活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等方面收到较好的成效。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本节课,徐老师用通过找不同,引到本节课的根本,今天找的次品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最优策略。
在解决8个物品中有一个次品(次品轻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的问题时,徐老师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称出从8瓶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发现最佳方法:平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在小组汇报时,老师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列表板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待测物品数量为3的倍数时,只有平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接着用9、10、27、28去验证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最后运用规律解决27、81、243个…中去找次品,让学生感悟这里其实有规律可寻。学生通过对比,自悟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案,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需求,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树立问题意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采用语言、表情、手势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使人人都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在尝试体验中感知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