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磨课阐述、评课

分类: 主题教研活动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平阳县萧江三小
项目名称 |
《临死前的严监生》磨课阐述、评课 |
项目负责人 |
胡丽珍 |
|
活动时间 |
2017/05/05 |
活动地点 |
小会议室 |
|
活动主题 |
《临死前的严监生》磨课阐述、评课 |
主讲人 |
孔喜悦、胡丽珍、缪迎春 |
|
参加对象 |
全体语文老师 |
申请学时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一、孔喜悦老师谈谈教学思路。 二、阐述磨课、评课。 三、语文老师自由讨论:自己的想法。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
过程确认 |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 |
|||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整体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
――磨课过程阐述
磨课是一件很磨人的事,可磨课是很有滋味的。
孔喜悦老师这几天反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案、集体备课、试教、反思;重新设计教案,再香我们展示今天的课堂。
汪潮教授曾有一句评课的名言,叫“整体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我想汪教授这句话讲得真精辟,而且用来评孔喜悦老师的这堂课真是恰如其分。
一、整体决定成败
从课的整体来看,孔喜悦老师的这堂课无疑是成功的。无论是“导入”,还是“初读”,或是“品读”,这些板块的教学内容都指向了“语文意识”,应该说,这是一堂颇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具体表现如下:
1.“导入”板块
课文的“阅读提示”往往是“被教师遗忘的角落”,其实里面的话可谓“字字珠玑”。本课“阅读提示”中有这么一句话:“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个很有钱的人。” “很有钱”三个字其实是编者针对文本的讽刺效果而从小说中提炼出来要特意告诉学生的,它跟文中的“两茎灯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对“阅读提示”中的“很有钱”视而不见,就算有所警觉,也只停留在字面上的抽象认识,而没有感性的认识。孔老师在这里渗透的语文意识就非常不错,现摘录教学片断如下: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阅读提示”告诉我,这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
师:想不想知道严监生到底有多少钱?(课件出示:这严致和是个监生,家有十多万银子。)齐读。这么一个有钱的人,在他临死前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这严致和是个监生,家有十多万银子。”这句话摘自原著《儒林外史》,一则有说服力;二则里面“十多万”是个具体的数字,比较感性,易被学生理解;三则可见孔老师的文本细读功夫下得深。孔老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提示”中的这句话,这就是“语文意识”!
2.“初读”板块
孔老师注意到了课文的文体,是清朝时期的白话文,与现在汉语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上相比,不太一样,读起来比较拗口。所以初读时,她叮嘱学生“一定要多读,把它读顺溜!”而在检查初读的时候,她更是扎扎实实地检查并评议学生的朗读,不流于形式。下面是她检查课文朗读的,只有读通了,读顺了,学生才能接下去品味语言。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针对不同的文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朗读,难读的就多花点时间朗读,“因文择读”,这就是“语文意识”!
3.“品读”板块
品味“两个指头”
“两个指头”是严监生的招牌动作,它跨越百年的文学长河,在众多小说中成为人物形象描写最为凝练的代表之一。这个鲜明的形象深深印刻在读者的脑海中,不能抹去。因此,孔喜悦老师为了也能使学生对“两个指头”产生深刻的印象,采用了三个小板块来引领学生品味“两个指头”,分别是“感受病重”、“感受牵挂”、“感受吝啬”。这三个小板块的教学,实质上是从不同的方面使“两个指头”的形象丰满起来,鲜明起来。“感受病重”是通过“两个指头”来强调严监生临死前的身体状况;“感受牵挂”是透过“两个指头”看到严监生的内心想法;“感受吝啬”则是透过“两个指头”见其吝啬品质。这三个小板块从三个方面来丰满“两个指头”的形象,在教学的结构上有一种“复沓”的效果。这是孔喜悦老师对诗意语文审美化教学策略中“复沓”这种艺术的一种尝试与活用,值得我好好学习。在第一次试教时,孔老师3词摇头和1次点头教学形式有些单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疲倦。于是我段语文老师提出让孔老师把这一环节重新设计。于是今天孔老师把这环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由扶到放,并从对比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
她采用的不是直接告诉的方法,而是通过“比较”和“还原”的方法使学生明白的。孙绍振教授曾言文本细读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和“还原”,可以发现文本的形式和秘妙所在。
小结:这三次猜测,既体现了作者的讽刺手法,又表现了中国人写文章读文章的心理。
你看,孔老师在“导入”、“初读”、“品读”这三大板块中都注重了语文意识的渗透,整堂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难怪许珂老师作了如此高度的评价:“对表达形式的探究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在这堂课里有一种水乳交融的感觉。”
4.“小练笔”板块
在第四环节小练笔中,孔老师在试教时原本没有打算将小练笔放进去的,后来学生度文本的效果比较好,就增加了这个环节。可能是临时增加,孔老师小练笔要求的提出有些随意,她的要求是:运用细节描写来写一个片段。学生一下子全蒙了,无从下手,只有少部分孩子拿起笔来写。于是本组语文老师针对这个环节提出几个方案:①写一个简单的画面让孩子运用今天学到的神态、动作描写方法来写具体。
②作文要求指向性要明确,如:投篮、吃相、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磨课的过程虽然痛苦,但其中也充满快乐,它可以帮助我们凝聚教学艺术、积淀教学智慧、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
《临死前的严监生》评课稿
缪迎春
《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本文是学生习作的一个绝佳机会,孔老师能够紧扣本次研修的“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运用”这一主题,在课前、课中、课后充分地开发利用了课程资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课堂中的神韵、智慧及课堂的引领策略,使我受益匪浅。
一. 扎实的教学风格
1. 导入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明白,今天要学的是“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资料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对“监生”有了正确的认识,课题解读到位。同时,通过出示《儒林外史》中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严监生是富人,这与他死前的吝啬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也为后文的学习初步埋下伏笔。
2. 注重朗读指导。这是一篇白话文言文,文章的用词用字与现在相比有诸多不同。学生要读懂非易事。孔老师在课一开始,为“监”正音,出示词义让学生自主理解并作正确的选择,在初读反馈的时候的“挑掉一茎”的“挑”字也作如此处理。这对高段的孩子来说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后文教学中也重视句子的通读,如断句的指导,片段朗读的指导等都是非常到位的。
3.注重字词的学习。虽然这不是高段学习的重点,但应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孔老师对于形近字“临”与“监”的教学也是可圈可点的,引导学习通过观察字形、结构等方式,一下子抓住了二者的不同点。
二.重视学法指导,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阅读白话文,课文注释非常重要。我注意到,孔老师在课上两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注释,这为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白话文提供了很好的阅读方法。
三.重点突出,“两个指头”贯穿了全文的教学
“伸着两个指头”可以说是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招牌动作,也正是这个动作使得严监生成为文学作品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这是文章学习的重点。在重点的突破方面,孔老师层层铺设,层层深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指头想要交待什么?孔老师让大家默读,划出大家的猜测与严监生的表现。这是对课文表层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对严监生留下小气的印象。
四.小练笔扎实有效。
小练笔部分充分结合了本班同学的特点,用填空的方式降低了难度,作了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有内容可写,也乐于写,十分接地气。在学生作品交流时,老师也作了及时的点评,之后,孔老师出示下水文,学生能够通过比较,豁然开朗:原来还能这样写!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五.课外拓展
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著名的吝啬鬼形象,孔老师作了一一介绍,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紧扣文章的主题,体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清楚明了。
总之,这是一堂非常优秀的主题教研课,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