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萧江三小校本培训1
萧江三小校本培训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985
  • 关注人气: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克与千克》集体备课

(2017-05-31 14:43:24)
标签:

教育

分类: 各学科集体备课活动

《克与千克》集体备课

项目名称

低段数学教研组活动

项目负责人

蔡玉蓉

活动时间

2017.5.9

活动地点

队室

活动主题

克与千克》集体备课

主 讲人

蔡玉蓉

参加对象

低段数学组成员

申请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1、先由开课者申丽娜老师谈谈对《克与千克》这一课的初步设想。

2、集体讨论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3、由组员补充意见,完成备课初稿。

《克与千克》集体备课




《克与千克》集体备课

活动反思

与建议

活动中,各成员各抒己见,对于更改例题的教学环节处理讨论氛围很好。

过程确认

蔡玉蓉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白思敏

1课时  认识克和千克

徐宪业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2页例1、例2以及练习二十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和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对“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克的质量单位概念,能够用跟老师提供的秤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建立1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一枚2分硬币、黄豆若干、口香糖、水果。

学具: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黄豆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二、情境引入

1.了解质量单位。

谈话:上课前,你们到超市了解了哪些物品呢的重量,是愿意把了解道德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500克、100克、5公斤等。

教师指出:计量物品轻重,可以用克、公斤、千克、吨作单位,都是计量单位。其中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生活中常见的是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认识计量单位——克。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那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集中常见的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三、新知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g

1.教学例1,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瓜子、5克黄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5. 练习 P101做一做。

(二)认识重量单位——千克(kg)

1.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例2,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秤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示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四、巩固练习

1.练习 P103做一做。

2.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4题。

五、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本P65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轻——克(g           1千克=1000

重——千克(kg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蔡玉蓉

教学内容: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8页的克和千克
教材简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质量单位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接触得较少,是对斤的感性认识较多,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而且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缺乏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特定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千克的观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在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在感知、猜想和验证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在理解1克和1千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盘秤、课件、2分硬币、10/袋的米、100/袋的黄豆、500/袋的食盐、1千克/袋的沙子等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感受新知。
1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的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看吧。课件显示洗衣粉袋上写着“2千克超值家庭装,白沙糖的袋子上写着净含量:400,牙膏盒上写着净含量:140,米袋上写着净含量:10千克
2
、你知道这些几克、几千克表示的是什么吗?
3
、细心观察的你还发现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上克和千克呢?请你介绍一下。
4
、克和千克都是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意义,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认识常用的计量工具。
1
、怎么可以知道这袋黄豆有多重?(用秤称一称)
4
、说说见过哪些秤?
5
、老师为同学们介绍几种常用的秤。
6
、这节课主要用盘秤来称量。提醒学生称时注意轻拿轻放,不要把手压在秤上。让学生看看盘秤上面写着什么?明确从零刻度开始,指针指着几就读几克,这个秤的指针如果刚好转一圈就是1千克。
7
、教师操作示范一次,称一称刚才那袋黄豆有多重。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想知道物品有多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准确来说要用秤称一称。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说说见过哪些秤,再向学生介绍几种常用的秤。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这里主要学习用盘秤,为下面的”—“验证”—“验证的学习活动作准备。】
三、体验活动,感知克和千克。
(一)认识克
1
、刚才这袋黄豆的质量是400克,同学们用了克做它的单位。1克有多重呢?你猜猜哪些物体是接近1克重的。(让学生以自己已往的经验和感觉说说。)
2
、老师举例: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用天平秤一秤验证一下。(把2分硬币放到天平上秤。)
3
、结论:1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4
、感受1克:我们用手掂一掂这个2分硬币,1克给你的感觉怎么样?(很轻)
5
、掂一掂,找一找,我们的桌面上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跟这个2分硬币是大约相同的?(一颗花生米、两个回形针都是大约1克重的东西。)
6
、除了这些,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约重1克。
7
、如果10个这样的2分硬币合起来是多少克?会有多重?
8
、拿出101袋的米,用手掂一掂,看跟你刚才想的是不是一样。
9
、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10袋这样的米合起来是多少克?(100克)会有多重?
10
、想好的同学,请你从学具里找出大约100克重的物品。(有的学生找出100克的黄豆,还有可能找了其它。)用盘秤称一称验证。
11
、估一估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几克。
12
、验证:用秤称一称,一个苹果大约200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以自己已往的经验和感觉说说1克有多重,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基础,又让学生经历从迷惑到顿悟的过程。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的数学活动,了解1克有多重,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观念。再让学生感知10克、100克的重量,为下面估测物体的重量作参照,也为下面逐渐过渡到1千克作准备。】
(二)认识千克
1
、你知道1袋食盐有多重吗?看!包装袋上写着多少?(500克)
2
2袋食盐合起来有多重?(1000克)你是怎样算的?(500+500=1000克)
1000
克还可以用1千克来表示(板书“1千克)。
3
、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东西有多重。
4
、让学生找一找桌面上大约重1千克的东西。找到的举起来看看。四人小组里每人传着掂一掂。
5
、如果两袋这样的沙合起来是多重?(2千克)
6
、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设计意图:从500克过渡到1000克,从而引出1千克,为下面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作铺垫。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的数学活动,对1千克不同物品的充分感知,让学生深刻理解1千克的重量。让学生感知1千克的物品大约有多少,为下面正确地估测物体的重量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克和千克的关系
1
、刚才你掂过了1克和1千克的物品,1克和1千克给你的感觉分别是怎样的?
2
、你知道多少个1克合起来是1千克吗?(1000克)所以1千克=1000克。(板书)(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就从刚才“500+500=1000那里提示学生。)
3
、巩固练习:  2千克=     )克       6千克=     )克
               3000
=    )千克     8000=    )千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再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学习质量单位间的进率也是量与计量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我联系刚才两袋食盐的质量合起来是1千克的实际体验深刻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并通过基础练习及时巩固。】
四、,实践活动,巩固提升。
我们刚才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现在请小朋友们来帮帮忙,行吗?
1
、顾客们在进行大购物,请你帮忙看秤说说这些物体的质量是多少。(课件显示)
2
、他们在称体重,你想告诉谁?
 
看健康秤,读数。(课本88页练习第2题,先填在书上,再说出来。)
【设计意图:以看常见的盘秤和健康秤为代表,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让学生掌握借助秤知道物体质量的基本方法。同时感知一个物体集合的质量。】
3
、估一估,称一称。
物体名称 估计的轻重 称出的轻重
水果布丁 
  
(自选) 
(说明:第12个物品老师给定,第三个由学生自选来估一估,称一称。)
1)四人小组活动,做好记录。
2)反馈,请一、两个小组展示说说。
3)再掂一掂,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设计意图:在上面已经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和学会看盘秤的基础上,给孩子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让学生经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再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
、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只老虎重70   ),一个气球重5    ),
一罐洗洁精重1   ),一个汉堡包重100   )。
【设计意图:本题检测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只有学生真正理解克和千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使用这两个单位。】
5
、修改数学日记。
1)这是大雄写的一篇数学日记。
今天,我认识了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还学会了用秤。我知道一个鸡蛋大约是60克,一个馒头大约是80千克。现在我的体重已经有30克了。今天,妈妈买了1千克苹果和一个5克的大西瓜回来。我真高兴。
2)先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修改意见,再提问个别。
3)布置学生回家也写一篇有关克和千克的数学日记。
【设计意图:一方面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写一篇数学日记,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要正确使用单位,否则会闹出笑话。】
五、总结内化本课知识。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除了克和千克以外,有时候还要用到更大的质量单位,这个我们以后再学。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一个反思和回顾的平台,让学生学会自主把握知识的要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倾听中反思教学行为,为今后改进课堂教学获取更多的信息。】

 


 板书设计:

      千克
         kg
500
+500=1000
1
千克=1000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郑洁

教学内容:千克、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1千克。

2、 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1千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4、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

1、师: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问: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花生、5克绿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1、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完成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    齐读:1000=1千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89页第56

六、板书

克与千克

        千克kg

1千克=1000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潘少红

学前分析

    “克和千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建立在学生已初步知道物体有轻重的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要求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和进率,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吨的认识”作铺垫。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已经有所了解,无数次地实践过,但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大部分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观察得到,更多的需依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同时农村学生对旧制重量单位:斤两比较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的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课件,一个2分硬币,羽毛球,乒乓球,1千克的盐,500克的砂糖。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课前要求学生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说一说:哪些物体轻,哪些物体重?

    生答:饼干轻,豆油重

    2、掂一掂:一支铅笔和文具盒,一张纸和数学课本,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提问:你在家里听大人说过物体的轻重吗?怎么说的?学生回答:XX斤、XX两、XX克、XX千克。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过斤、两是旧制重量单位我们现在不学习它。

    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实践操作、形成观念。

     1、大屏幕出示主题图,引出质量单位。

观察主题图:

   1)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幅图画,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生答:苹果多少钱一斤?苹果有多重?苹果有多少克?苹果有多少千克?

   2)画面中的小朋友在说什么?

生答:一盒饼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

    生答:我发现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0千克,我的体重28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面粉50千克、方便面有50克、有100克的、牙膏是90克,……

    师:同学们发现这么多呀,真了不起,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同学们说得真好,观察真仔细。只要我们处处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会学到很多知识,

2、千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找出自己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说说你怎么知道这包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用掂一掂、拎一拎的“方式”体验1千克的质量。

   3)同学间交换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丰富对1千克质量的感知。

   4)估一估:你身边那些物体有1千克,1千克重的本子大约有几本?同学们相互交流。

    师:你想知道你估计的准不准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5)认识和使用各种秤。

   6)实验活动:秤一秤估计的物品。

3、克的认识

   1)认识天平:告诉学生,当砝码和物体质量相等时,指针正好指向“0

   2)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出示羽毛球,乒乓球,2分硬币等物品,猜测哪样东西的质量是1克。

用天平验证。

   3)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体验1克有多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大约是1克?同学交流。

   4)感受和估计数学书的质量以及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

   5)用天平验证。

4、进率教学

   1)你觉得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猜测。

   2)使用盘秤验证。一袋盐重多少千克,1袋砂糖重多少克?

    生答:一袋盐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

    师:两袋砂糖正好是多少克,即:多少千克。

    生答:两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即:1千克。

    得出:1千克=1000

5、小结:

    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生答: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书本P1065题。

    2、老师课前带来的东西,哪些用克作单位,哪些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合适?你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判断物体轻重不能简单地根据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

   3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为什么?

   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确: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课外问老师好吗?

 

 

 

 

板书设计:                克与千克的认识

 

 

                           1千克=10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