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萧江三小校本培训1
萧江三小校本培训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985
  • 关注人气: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低段语文教研组  《盘古开天地》主题教研

(2014-01-13 16:25:44)
标签:

教育

分类: 主题教研活动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平阳县萧江三小

项目名称

低段语文教研组

项目负责人

胡丽珍

活动时间

2013/11/20

活动地点

会议室

活动主题

《盘古开天地》主题教研

主 讲 人

王海鸥

参加对象

全体语文教师

申请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一、王海鸥老师谈谈教学思路

二、评课、磨课

三、语文老师自由讨论:自己的想法。 

 

活动反思

与建议

      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王海鸥

一、教材分析

这篇神话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极强的识字能力,也有初步的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能力,因此要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反义词,一对近义词来理解盘古的开天辟地,体会积累“隆隆的雷声”这类结构的词来感受盘古创造的宇宙之美。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神话这类题裁的课文,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让他们初步感受神话的美好,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

1、能读准10个生字字音及多音字“隆”“血”“倒”,能正确书写14个生字。

2、体会“重”、“轻”等反义词的妙用,体会“降降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3、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感受盘古的创造,献身精神,并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丰富想象想力,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积累语言,体会盘古的英雄形象。

四、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阅读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让学生知道神话故事想象力丰富,神奇的特点。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渲染神话意

1、说说读过的神话故事

2、看图片猜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感受神话故事的题目特点。

3、揭题,读题

二、初步感受文本

1、预习检查学词

肌肤  四肢  滋润  辽阔  逐渐  一丈  血液

①“肌、肤、肢”共同点,跟身体有关

②血液的“血”读音

③“一丈”的大致长度

2、检查读课文

①抽几位同学读课文

②其他同学听是否读准字音,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写出概括全文的句子)

4、出示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①渗透中心句

②齐读中心句

③书写“创造”

④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让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创造之前的宇宙?

怎么创造?创造之后的宇宙?

三、研读、探究、解决问题

1、盘古研读第1段,创造宇宙之前的宇宙?

①理解“混沌一片”自由理解到查字典方式解决

2、研读第2,3、4段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

①学习第2段,感受盘古的“开天辟地”

A.自由读第2段,交流,读这段知道了什么?

B.圈出描写盘古动作的词。

C.结合动词“抡起”“猛劈”朗读,体会盘古的开天辟地

D.出示“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

区分“轻”和“清”

F.师生对读,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找出反义词,近义词),完成作业本第 2 题

G.朗读,

②学习第3自然段,感受盘古的“顶天立地”

A.自由读,概括成语“顶天立地”

B.写出课文中具体写盘古顶天立地的句子

C.交流对盘古的感受

小结:盘古倒下之后,他为创造之路是否停止?他又做了什么?下节课继续探究。

三、指导导书写

1、认读生字“暗”“隆”“丈”“肢”“肌”“肤”并给生字组词

2、生字书写指导“隆”右下部份“丈”第三笔是竖撇,肌肤肢结构要匀称。

   

 

 

为提升而磨课   因磨课而精彩

吴小青

——《盘古开天地》磨课阐述

    我原来的题目前半句是“为精品而磨课”,但后来还是改为“提升”,因为我在思考我们磨课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出精品吗?这样想似乎太功利了。更何况,磨出来的课不一定都是精品。我想,我们磨课的目的是为了在磨课的过程中转变自己的理念,提升自己的水平。后半句,我是这样想的:要使课精彩,那一定是需要经过磨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磨’课千遍也不厌倦。”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也说:“好课是‘炼’出来的。”可见,只有经过“磨”的课,才会精彩。

我今天就结合《盘古开天地》来谈谈我们组磨课的实践与启发。磨课中我悟到的第一点,也是一节好课的基础,那就是——

一、文本细读,人课合一

    我们都知道要研究一节课,首先要研究文本。教师只有吃透教材,融入文本,使人课合一,才能引领学生进入教材。就这节课而言,王老师将带领学生进入那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感受盘古的神奇。

    开始,王老师定下课题是《盘古开天地》,我们组员们都很喜欢这篇神话故事,一致认为孩子们也会很喜欢的,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组长胡老师把我们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定为“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大家经过细读文本后结合主题进行备课研讨,定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策略,王老师根据组员们的提议初设教案。

    这一过程中我感受到人课合一是一堂好课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选择自己喜欢的、孩子喜欢的,人课合一磨出来的课才能自然天生成,是和谐的。

    刚才我所讲的这些,还仅仅是处在文本细读,纸上谈兵的层面。任何设想都要经过实践去检验的。所以在磨课中我悟到的第二点,也是很关键的一点是:

    二、实践诊断,确定方向

    第一次试教实践诊断:主要是检验我们的大盘设计,大方向到底对不对。验证原来的设想是否正确,是否是学生需要的,是否是教材的重点。

    因为这节课除了学习生字词,还学习了课文的一至三小节,最后还要书写六个生字,在课都上得很顺的情况下还超过三分钟的时间,大家一致认为容量太大,于是决定随文识字,书写指导从原来的八个减少为四个,分别是:“丈、创造、降”,把最后一个环节生字巩固和书写省略掉,并在学完第二小节之后总结学法,第三小节让孩子们进行学法迁移。(而在今天的课上王老师可能忘了总结,直接让孩子们读课文,找词句了,这是难免的,不过孩子们学得都很不错。)即使这样,但是我们组员们认为还不能放松,需要在细节上有所跟进。所以在磨课中我悟到的第三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

    三、跟进研究,敲定细节

    第一节课后,王老师又对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这一环节中的生字注上音节,恐怕基础差的孩子没注音会念错。果然不出所料,还有个别孩子注上音节还念错了,对最后的总结语进行修改等等,把大家智慧碰撞配定的药熬透。现在回想起来哪怕是一个极其不起眼的环节,我们也是经历了很多次细小的变化的,而每次变化都渗透着理念的更新,目标的清晰。

    叶澜教授形象地把磨课称之为“啄玉”。就我们组这节课的磨课经历而言,我想我们是在啄人课合一的和谐之美,啄教学设计的框架之美,啄课堂教学的细节之美。

    磨课是教师集体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一个教师化蛹成蝶的过程,它是痛苦的,但痛苦的历程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育生涯的提升,这又是极其幸福的。愿我们萧江三小的语文教学磨出更耀眼的火花!

 

 

 

   

 

《盘古开天地》的评课稿

尚雪飞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中,王老师十分注重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点落实到位,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王老师的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做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顺学而导。阅读教学要立足学生,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本领,王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诠释。她在上课伊始,出示神话故事的图片述说,然后引出新课,再引导学生去读、思、品、议。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王老师依据三年级的课程标准,根据二年级孩子们的特点,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

在此我只举其中的一个例:词语意思的理解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三、在表演中体会,在朗读中升华。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姚老师让学生根据本文做出动作“蹬”和“顶”的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紧接着,姚老师读道:“一年过去了……”学生接着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老师又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着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老师再读“一万年过去了……”学生再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不知过了多少年,通过这一设计,水到渠成,不必大费口舌去解释字面的意思。同时,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感情。

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1、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教师的情感不够丰富,没有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

2、评价语言不到位。

 低段语文教研组 <wbr> <wbr>《盘古开天地》主题教研

低段语文教研组 <wbr> <wbr>《盘古开天地》主题教研

低段语文教研组 <wbr> <wbr>《盘古开天地》主题教研

低段语文教研组 <wbr> <wbr>《盘古开天地》主题教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