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语文教研组 《盘古开天地》主题教研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主题教研活动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项目名称 |
低段语文教研组 |
项目负责人 |
胡丽珍 |
|
活动时间 |
2013/11/20 |
活动地点 |
会议室 |
|
活动主题 |
《盘古开天地》主题教研 |
主 讲 人 |
王海鸥 |
|
参加对象 |
全体语文教师 |
申请学时 |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一、王海鸥老师谈谈教学思路 二、评课、磨课 三、语文老师自由讨论:自己的想法。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
|||
过程确认 |
|
|||
|
|
|
|
|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王海鸥
一、教材分析
这篇神话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极强的识字能力,也有初步的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能力,因此要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反义词,一对近义词来理解盘古的开天辟地,体会积累“隆隆的雷声”这类结构的词来感受盘古创造的宇宙之美。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神话这类题裁的课文,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让他们初步感受神话的美好,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
1、能读准10个生字字音及多音字“隆”“血”“倒”,能正确书写14个生字。
2、体会“重”、“轻”等反义词的妙用,体会“降降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3、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感受盘古的创造,献身精神,并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丰富想象想力,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积累语言,体会盘古的英雄形象。
四、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阅读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让学生知道神话故事想象力丰富,神奇的特点。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2课时
一、创设情境,渲染神话意
1、说说读过的神话故事
2、看图片猜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感受神话故事的题目特点。
3、揭题,读题
二、初步感受文本
1、预习检查学词
肌肤
①“肌、肤、肢”共同点,跟身体有关
②血液的“血”读音
③“一丈”的大致长度
2、检查读课文
①抽几位同学读课文
②其他同学听是否读准字音,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写出概括全文的句子)
4、出示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①渗透中心句
②齐读中心句
③书写“创造”
④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让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创造之前的宇宙?
怎么创造?创造之后的宇宙?
三、研读、探究、解决问题
1、盘古研读第1段,创造宇宙之前的宇宙?
①理解“混沌一片”自由理解到查字典方式解决
2、研读第2,3、4段解决盘古怎样创造宇宙?
①学习第2段,感受盘古的“开天辟地”
A.自由读第2段,交流,读这段知道了什么?
B.圈出描写盘古动作的词。
C.结合动词“抡起”“猛劈”朗读,体会盘古的开天辟地
D.出示“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
区分“轻”和“清”
F.师生对读,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找出反义词,近义词),完成作业本第 2 题
G.朗读,
②学习第3自然段,感受盘古的“顶天立地”
A.自由读,概括成语“顶天立地”
B.写出课文中具体写盘古顶天立地的句子
C.交流对盘古的感受
小结:盘古倒下之后,他为创造之路是否停止?他又做了什么?下节课继续探究。
三、指导导书写
1、认读生字“暗”“隆”“丈”“肢”“肌”“肤”并给生字组词
2、生字书写指导“隆”右下部份“丈”第三笔是竖撇,肌肤肢结构要匀称。
为提升而磨课
吴小青
——《盘古开天地》磨课阐述
我今天就结合《盘古开天地》来谈谈我们组磨课的实践与启发。磨课中我悟到的第一点,也是一节好课的基础,那就是——
一、文本细读,人课合一
《盘古开天地》的评课稿
尚雪飞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中,王老师十分注重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点落实到位,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王老师的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做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顺学而导。阅读教学要立足学生,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本领,王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诠释。她在上课伊始,出示神话故事的图片述说,然后引出新课,再引导学生去读、思、品、议。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多样。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王老师依据三年级的课程标准,根据二年级孩子们的特点,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
在此我只举其中的一个例:词语意思的理解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三、在表演中体会,在朗读中升华。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姚老师让学生根据本文做出动作“蹬”和“顶”的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紧接着,姚老师读道:“一年过去了……”学生接着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老师又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着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老师再读“一万年过去了……”学生再读:“盘古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不知过了多少年,通过这一设计,水到渠成,不必大费口舌去解释字面的意思。同时,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感情。
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1、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教师的情感不够丰富,没有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
2、评价语言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