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组主题教研集体备课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主题教研活动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项目名称 |
主题教研集体备课 |
项目负责人 |
胡金敏 |
|
活动时间 |
2012.12.3 |
活动地点 |
音乐办公室 |
|
活动主题 |
《捉迷藏》 |
主 讲 人 |
李莹 |
|
参加对象 |
音乐组全体教师 |
申请学时 |
2学时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确定课题为人音版第五册《捉迷藏》。 2、各自备教案。 李莹老师试教。课后反思: 在整节课中,我留给学生的空间太少了,一个问题下去,就有点迫不急待的寻求答案,或自己讲出来。学生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在学唱歌曲时,学生一遍遍的跟唱,我都带唱,也没能让学生自己单独演唱,这样,就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给予纠正。在最后一个歌词编创的环节中,我的主导作用太强,总是急于把学生拽到我所设计的环节。虽然孩子们自由发挥的语言很丰富。但我没有及时的把握好。 3、讨论交流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想法。形成完善教案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三位教师分别对教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想法,气氛热烈效果显著。 |
|||
过程确认 |
|
|||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
《捉迷藏》集体备课
一、教学目标:
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迷藏》,体验大自然四季变化带来的无限生机,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情趣和热爱。
2、熟悉3拍子节奏,体验三拍子的律动感
3、尝试创编三拍子节奏,为歌曲伴奏,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能较好地解决
2、6.6 6 1 5.3 2 ——5.6 13 2 1 2 —53等附点部分的节奏。
爱捉迷藏 来玩耍 秋天钻入谷堆堆
三、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一、以情感为纽带,组织教学
1. 情景导入:大家一定非常喜欢捉迷藏的游戏吧!你来藏我来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吧!
2. 游戏:捉迷藏
问:1你能听出音乐中强拍在哪里吗?用手捉住它表示。
2音乐是几拍子的?
(随《捉迷藏》的音乐,师带生一起随三拍子音乐边拍手,边晃动身体,感受三拍子的节奏。)
二、质疑引趣
1、导入新课
师:欢迎来到音乐殿堂,请问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回答
师:那冬季有什么特征呢?
生回答
2、师:冬天是一个可爱的娃娃,它还有三个好伙伴,你们知道是谁吗?
师:春、夏、秋、冬四个可爱的娃娃,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春夏秋冬这四个好伙伴一年又一年地轮回着,春天追赶着夏天,把夏天给捉住了,但又得躲着冬天,夏天追赶着秋天……他们四个人你追我赶,你躲我藏,年复一年地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捉迷藏的吗?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歌曲。
出示《捉迷藏》课题,同时播放范唱。
1、听范唱感受节拍和情绪。
2、再次聆听为歌曲拍节奏。
3、师:请同学们仔细的听一听,找一找,四个调皮的娃娃藏到哪里去了?
(播放范唱)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一说?
请生说一说
春 天 藏在( 花丛 ) 中
夏 天 躲到 (草帽 )下
秋 天 钻入 (谷堆) 堆
冬 天 缩进 (棉褂) 褂
2、(出示整首歌的歌词)有节奏朗读歌词
3、学唱歌曲
①跟琴哼唱
②完整演唱
解决难点:
③根据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师:春夏秋冬四个娃娃,哪个娃娃最调皮?(找出不同的乐曲中的节奏复杂处。)
相当于指出了孩子们唱时要注意的难唱的地方。
6.6 61 5.3 2 ——
爱捉迷藏来玩耍
5.6 13 21 2 —53
秋天钻入谷堆堆
三、 处理歌曲;
师:你们在捉迷藏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 轻轻地、蹑手蹑脚……所以歌曲的前半部分应唱得轻巧有弹性
生; 捉到后心情很开心……所以歌曲的后半部分应唱得热情洋溢
有感情演唱
采用多种演唱形式,如:分组唱、分角色唱
四、创编活动
请从圆圈中找到最适合下面节奏的节拍
X O X— XX
1、3/4 ( )OO|( )OO ||
2、3/4 OX()| OX()||
3、3/4 O()X|O()X||
4、3/4 ()— |()—||
分组接龙拍奏
各组推选小指挥
合奏
为歌曲伴奏
四、结束教学
师:春、夏、秋冬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丰富的色彩和无穷的乐趣,我门只有保护好大自然环境,才能使四季更加美丽。
《捉迷藏》
李莹
教学目标:
1、体验歌曲充满童真幻想的色彩、拟人化的音乐形象以及欢乐活泼的情绪。
2、能以较快的速度、清晰的吐字正确演唱歌曲《捉迷藏》,并能以活泼欢快的情绪和明亮的声音有感情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3、在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中,熟练掌握竖笛吹奏指法,并以竖笛助学学会演唱歌曲《捉迷藏》。
教学重点:
能以清晰的吐字、活泼欢快的情绪和明亮的声音有感情地正确演唱歌曲《捉迷藏》。
教具准备:收集各种脚步的音响、大歌片、旋律卡片、竖笛、相关音乐
教学过程:
一、 游戏引入
1、猜猜谁来了:(听音响——脚步声)根据各种人物的脚步声猜测人物的性别、心情、年龄等。
师:音乐也像我们一样有自己的脚步、有自己的心情,大家听一段音乐正朝我们走来。(静听《捉迷藏》伴奏音乐)
二、与音乐“捉迷藏”,感受快乐
1、寻找音乐的脚步
(听《捉迷藏》音乐,有节奏地自由行走,在实践中体验音乐的情绪)
1)听音乐跟着音乐的脚步走一走,走出你心中的音乐。
2)根据音乐的脚步和刚才行走的体验,说一说这段音乐的心情。
3)再听音乐有情绪地自由个性地行走。
3、寻找可爱的“节奏娃娃”
师:音乐中躲藏着许多可爱的节奏娃娃,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听老师弹奏《捉迷藏》的乐句,学生或个别或集体拍出音乐的节奏)
1)听乐句逐句听拍
2)听《捉迷藏》音乐完整拍出节奏。
4、和“音符娃娃” 捉迷藏
师:这段有趣快乐的音乐就躲在同学们中间,请每个组的组长拿出藏在你们组里音乐卡片,悄悄唱一唱,等待老师的口令。
1)师唱乐句,学生对照张贴在规定地方。
2)观察乐句,找一找节奏相同的乐句;再找一找旋律相似的乐句。
3)唱全曲。
4)学习竖笛吹奏。(学生无声自由练习——听琴齐奏——“我会吹,我来吹”展示曲)
三、 学唱歌曲,体验快乐
引:和音乐捉迷藏真是有趣的游戏,我们找到了音乐快乐轻松的脚步,找到了跳跃可爱的节奏娃娃,还找出了优美动听的旋律。
1、歌唱游戏的快乐:LU音模唱歌曲,体验情绪。
2、听范唱,还有谁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3、有节奏地朗读歌词,理解词意,进一步体会歌曲情绪。
4、学唱歌词:
1)借助竖笛分组合作学习:由竖笛手吹奏歌曲旋律,其余学生根据旋律配唱歌词;
2)汇报学习结果:分组分句接唱歌词;
3)对问题乐句的解决,
4)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提示歌曲情绪。
四、“寻找四季”,表现快乐
引:春夏秋冬捉迷藏,年年躲藏季季找,找着了吗?(……)是啊,春天来了,冬天就躲起来了,夏天来了,春天又躲起来了,他们谁也找不到想找的伙伴。可是我们知道他们躲在哪儿?
1、歌声中的答案:春天藏在花从中;夏天躲到草帽下;秋天钻入谷堆堆;冬天缩进棉褂褂。
2、将答案化作造型:靠集体的智慧用动作造型展示歌声中的答案。
a、学生分组商量创编造型,分别扮演春夏秋冬;
b、展示造型:前面的乐句跟老师一起表演,唱到春由春的答案组造型,夏由夏的造型。
3、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到春夏秋冬四个娃娃?要求用动作造型展示。根据造型编创歌词。
A、每个学生用动作表现春夏秋冬的特征
B、游戏“寻找四季”,由一名学生边找边即兴根据造型编唱歌词,最后停在谁的造型前,就换谁继续寻找,师生共同参与,将课堂推向高潮。
结束语:
四季是快乐的四季,音乐是快乐的音乐。我们伴着四季快乐成长,我们伴着音乐快乐成长!孩子们让我们在快乐中飞扬吧!
《捉迷藏》评课稿
金婷婷
李老师的课(唱歌综合课《捉迷藏》),紧紧围绕歌曲的主题,以审美为核心,精心建筑探究过程,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较好的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改“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教学实践”等教学先进理念,让本人获益匪浅。下面简单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进行了成功的课前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在熟悉音乐教材中,创造性的编排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注重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文的结合,为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节奏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技能练习中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有趣的节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不同节奏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枯燥的乐理知识。同时我也能感受到教师认真钻研了教材,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在新课改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充分发挥了音乐自身的魅力,让学生自己自愿的投入到有趣的学习中去,比教师强制学生去接受效果大家可想而知。教师在教学时将难点分解,逐步解决,使学生即容易掌握,又有成就感。
三、 教师基本功扎实。
没有好的教学基本功,就谈不上一节成功的课,尤其是对我们专业性更强的音乐学科来说,要求就更高了。李老师的课堂语言、教态等方面的能力无可非议,在演唱和表演等方面的专业基本功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正因为教师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才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尽情感受、发现并表现音乐的美。
四、 教学活动的目标导向性明确。
教学目标的变化体现了新课改最大的价值取向。以往教学目标比较单一,过于注重基本技能,比较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本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学”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起优势,让学生在音乐的快乐体验中参与学习。
当然,有人说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就本课而言,有个别教学环节的细节处理还有待改进。如:学习四三拍子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四三拍子的特点是:强弱弱,这不但要在学节奏时掌握,还要在演唱歌曲时体现出来。
磨课——我们共同的成长
胡金敏
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就是需要教师不断地用情去浇灌文本,用心去唤醒学生,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感动自我。这是一个“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过程,这是一个学会反思、追求完美的过程,这是一个走进学生,熔炼自我的“重生”过程,是促进教师不断成长,获得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突然时,觉得这每一次的磨课,就像生命的又一个轮回,开始了又一次灿烂的历程。每一次试教后教研组的交流中,那些发人深省的教学反思,各种智慧的碰撞,使认识渐次清晰,从而把握住了教材的深度与广度,慢慢地积累着,积累着,等待着厚积薄发的那一刻。
也许,美就是这样的来之不易,这中间的漫长等待,谁真正会体会过?一次次的碾转,一次次的涅磐、隐忍,到最后张扬自己的个性,直至灿烂而壮美!
失败,成功,又失败,再成功……一次次地磨合中,渐渐的,课的脉络清晰起来,清清爽爽的一条线呈现在眼前,心的力量使脚步开始变得轻盈。在教研组全体老师合作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化蛹成蝶的美丽,那堂课上得自信而精彩,我知道那一刻,幸福的我就是那只翩翩起舞的彩蝶……
“磨课”——经历是一笔财富。围绕教材进行试教、反思,再试教、再反思、再上课。它的优点在于经过反复的实践、思考、改进,再实践,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让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可以深入地思考教学中出现的某个问题,找到相应的最佳解决办法。这种磨课,对一篇教材的钻研和驾驭应该是最深入、最通透的,它强调研究的过程,追求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磨”的是一种信念,一种意识,一种追求。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刀越磨越亮,课越磨越精,这种经历对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磨课”——实现双赢目标。“磨课”强调的是教师全程参与,重视教研过程,因此,得益的不仅仅是执教老师一人,而是参与教研的每一位教师。在这样“磨”的过程中,好课应运而生,教师智慧得到碰撞。对于作课者来说,经历了,收获了,成长了。对于全体教研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接受新理念,提升教师自我教学能力以及锤炼课堂技艺的好时机。通过一轮轮的比较、尝试、实践,找到一个最佳的课堂操作模式,设计出相对某教材的经典课堂。更重要的是“磨课”过程中所创设的一种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教学研究氛围,这种团队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所以,磨课,无论是对于个人,对于一个教研组,乃至整个学校都是赢的。
有人曾这样评价名师的好课:茶,苦而后甘,令人回味;酒,绵而后劲,叫人道爽;泉,清而味淡,能品一生。一堂好课,如茶,如酒,如清泉,让人受益一生。然而,哪堂好课不是“磨”出来的呢!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的确,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磨课”,它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磨出了教师专业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