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开课与评课

(2011-12-18 18:26:17)
标签:

杂谈

分类: 一人一课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萧江三小                        

项目名称

一人一课记录

项目负责人

蔡玉蓉

活动时间

2011.11.29

活动地点

多媒体教室

活动主题

用百分数解决应用题

主 讲 人

胡振听

参加对象

数学组成员

申请学时

执教者2学时,参与者1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今天,我们组的胡振听老师进行了一人一课活动.

一.复习

1.    小数与百分数互化

2.    小数和百分数如何互化?

3.    找出哪2个量相比,谁看作单位”1”,读出数量关系式.找出其中的规律.

二.新知探究

1.    解决植树造林问题

读懂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解决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1)小组讨论:

(2)代表汇报

(3)多媒体演示解题步骤,小结:多的量÷单位1

3.    解决第2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活动反思

与建议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在结合一定的辅助手段加以指引,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白思敏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萧江三小                        

项目名称

一人一课评课记录

项目负责人

蔡玉蓉

活动时间

2011.11.29

活动地点

会议室

活动主题

用百分数解决应用题

主 讲 人

金晓燕

参加对象

高段数学组成员

申请学时

主评2学时,其他1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今天,我们组的胡振听老师进行了一人一课活动,课后,我们组全体成员集中评课.针对这节课,我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胡老师认为这节课重点是找单位”1”,运用的第2种方法不提倡,只让优等生理解就可以了.

范老师重点应放在线段图上,让学生更易理解数量关系.铺垫部分对新知识引入起到很好的作用.

邵老师认为:画图对部分学生有难度,应该先画出单位”1”.

贤客老师认为;相差量除以单位“1”更易于学生理解。

蔡老师认为:应该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在出现困难的情况下,老师在加以辅导和指引,这样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范老师认为:提问要有针对性,过于简单不利于优等生发挥水平。降价的问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和情景。

宪业老师认为:要体现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会运用于生活中。

周老师认为学生读不懂信息怎么办?

我们认为要让学生尝试着多读多练。

活动反思

与建议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在结合一定的辅助手段加以指引,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白思敏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开课与评课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开课与评课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评课

                      金小燕

这次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里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已经充分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和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已能够较准确的掌握数量关系。而且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从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上讲是一致的,所以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解决此类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使抽象的数学知道具有活力。抓住学生目光,调动他们的积极情感,激起学习动机,思维的涟漪此起彼伏,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主动,学得活泼,新的信息带来知识。

2、       精心预设,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在教师精心预设下,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交流,对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问题有了新的内心感悟,再通过与分数应用题的比较,学生就把新知与旧知链接起来,形成深刻的心理体验,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3、       蓄势类推体现数学的价值。

练习设计充分体现教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理念,体现练习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一系列生活场景中,既巩固了所学的知道拓宽思维,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方法的整合与统一。展现数学的真正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