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教育目标分类学概论》读书笔记(一)

(2012-10-17 22:17:34)
分类: 读书心得

    工作室主持老师的第二项作业是阅读《新教育目标分类学概论》中的部分章节,了解教育目标分类的由来、基于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教学目标设计,以及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相关知识。

我的习得与应用

    昨天下午拿到书,今天刚好没有外出任务,于是从昨天下午开始到今天下午,三个半天加一个晚上,终于将老师指定的部分章节浏览了一遍,对于教育目标分类有了初步了解。阅读理论性书籍,既给自己带来一些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同时让自己在制定教学目标方面增加了一些程序性知识,最重要的是补充了自己的元认知知识。因为初次进行这一内容的系统性学习,所以思维层次尚处于低级阶段:只能是记住了一点,理解了一点,感觉能用上那么一点,貌似能用所学皮毛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分析,也能对其评价一二,但离目标的最高层(创造)却差得还很远——这是我对自己这次理论书籍阅读的自我评价。

    从布卢姆56年版的目标分类到2001版目标分类,既是教育目标分类的变化,也是教育关注点的变化:将单纯的思维层次转变为知识维度+认识过程维度(关注结果转而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目标术语由名词变为动词(关注点由教转向学);“评价”降级,“创造”升级(关注认知过程的理解与创造)。

    尽管情感的定义如此模糊和难以界定,且对情感的测量又如此困难,但有了“情感领域”分类的指引,我们可以通过“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这样一条情感发展途径来逐步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价值不断内化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我们不仅学习教育目标的分类,也可以将目标分类中对于思维层次的分级知识应用于具体教学实践。例如,布卢姆将“分析”作为第四层认知层次,并分为三级水平(或三种类型),这三级水平正好可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步骤:要素分析对应于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关系分析对应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组织原理的分析对应于列式解答并解释。这样,我们不仅引导学生解决了问题,同时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更为教学实践找到理论方法的指导。

我的思考与质疑

    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学清晰地定义了思维的六个层次(提取、理解、分析、知识应用、元认知和自我系统思考)与三个知识领域(信息领域、心智过程领域、心因性动作过程领域)相互作用的二维图。用这个二维图来分析教育目标,非常细致到位,但实际工作中很难实施(工作量太大),我们只能是在脑海中列表、筛选,然后以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述。

    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我们需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环境分析。对于教学对象这一依据来说,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存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者获取信息的速度不同,对刺激的感知及反应也不同,学习风格也不同。那么,在班级授课制下,同样的教学活动如何适应学生的差异?我们如何探求统一与差异之间的平衡?

    当我们将目标定位得越细越具体,它对于群体的适应性就越差。教师如何在分类的基础上定位教学目标,并且将理想的目标变成美好的教学现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